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京都》:寻找建筑与风物的历史坐标

台湾作家朱天心在《三十三年梦》中,以京都为主要场景,记录三十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到京都漫游行走的旅程,朱天心说:“京都就好像一个化石城,或者是鬼影重重的地方,它是将文化、美术、建筑、历史遗迹等保留非常好的

台湾作家朱天心在《三十三年梦》中,以京都为主要场景,记录三十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到京都漫游行走的旅程,朱天心说:“京都就好像一个化石城,或者是鬼影重重的地方,它是将文化、美术、建筑、历史遗迹等保留非常好的地方,那里永远是记忆的依凭之地。我每次走在京都,仿佛看得到自己的各个阶段,我甚至可以看得到还在人世的爸妈的盛年。”朱天心说。

自公元794年日本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迁都东京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名满世界的金阁寺、银阁寺、上贺茂神社、凤凰堂……京都拥有众多幽静的古刹与神社,古建的密度与年代之久让京都成为世界上最富文化气息的城市之一。

最近,新经典出版了林屋辰三郎所著的《京都》。林屋辰三郎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在这本写作于1962年的作品中,他凭着对京都的熟稔,以史学家的目光发掘京都的历史与细节。在国内很多关于京都的游记作品中,因为文化的隔阂对于京都历史及建筑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的观感或穿凿附会。

写作《京都》时,林屋辰三郎在日本史的框架下分析各个景点的起源与变迁。天满宫是怎么来的?稻荷神社又有怎样的渊源?护国寺代表了哪些政治特征?法胜寺和院政政权有什么关系?作者沿着时间轴将京东的各处名胜、风俗人情娓娓道来,从应仁文明之乱后的颓圮写到桃山宽永年间的复兴,再到乡土产业带领下的近代化。

《京都》中,作者从遥远的数万年前,京都尚是断层沉陷形成的湖盆开始谈起,到平安朝、镰仓幕府、室町文化、战国时代、江户时代、明治维新……日本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京都留下了痕迹。从诞生于不同时代的名胜古迹中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生活……

《京都》书影

定名背后的历史隐喻

林屋辰三郎1939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后历任立命馆大学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京都国立博物馆馆长,曾指导京都市史的编纂等。这些专业背景让他的写作能进入到京都形成的整个历史脉络中去探求某个景观在历史中的坐标。

如第二章《古都以前——太秦》中,梳理了“渡来人”秦氏(自称秦始皇的后代的弓月君)带给今天的京都地区以农耕、筑坝、养蚕、织锦等技术,并得到当时天皇的犒赏和赐姓,指出“秦氏的到来一下子将这个盆地(即京都)推上了历史舞台”。

以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的广隆寺来看,它为人所知的由头为“圣德太子建立七大寺之一”,以收藏国宝弥勒菩萨半跏像而名声大噪。但林屋辰三郎着重强调了秦河胜这个名字。603年,当时太秦的首长秦河胜承圣德太子所愿建造了广隆寺,“这座寺院充分显示了秦氏后代所继承下来的繁荣和财力。这座寺院最初建在葛野的九条河原,定都平安时迁到太秦现在的地方。广隆寺虽然承载着太子发愿之名,但正如其别名秦公寺所示,实际上是秦氏建立的家庙,也可以说是强化氏族团结的核心之所。”


广隆寺

“今日的京都人即使不知道广隆寺,也会亲昵地说太秦的太子殿下。我觉得这种太子信仰的倾向曾是秦氏在为营造平安京出了大力而衰落之后,为了寺院再兴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秦氏为什么衰落了呢?我的看法是,为了建都,秦氏倾全氏族之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因而导致衰亡。秦氏方面也并非没有期待,也许他们想通过结交新兴贵族藤原氏,并实际负责帝都的营造来达到在政治上出头的目的。实际上在平安京初期政界的实务担当者中秦氏人物的上升势头还是很猛的,但最后还是作了藤原氏繁荣的垫脚石。”林屋辰三郎说。

由此,小小的寺庙常常隐藏了风起云涌的历史纠葛。

京都与中国及朝鲜的密切关系在之后的历史中持续被证明,甚至到平安时代,整个平安京的选址与修建都是仿效当时的中国唐代的京师长安,是一座传统的市坊制都市。林屋辰三郎写道:“平安京追求政治性都市的理想,连市民交易场所也试图单纯地追求都市的齐整美,对市民的生活几乎没做任何考虑”,但是他认为,这种整齐的街道规矩也正是京都“古都”印象的由来。

平安京南北长约5.3公里,东西长约4.57公里,天皇居住的大内里位于平安京的正北,以朱雀大路为中心,城市分为右京和左京两个对称的部分。在朱雀大路的南端建有罗城门,罗城门的左右两侧建有东寺与西寺。

时间久远,西寺早已消亡,现在只剩下遗址。在其西町的唐桥有一座仅仅继承了西寺寺名的寺院,那里也只是保存了些古瓦。罗城门在朱雀大路的南端,只有一块石头柱标显示出它的遗迹。

罗城(生)门重建的构想

因为芥川龙之介和黑泽明的演绎在文学和影史上有了深刻意蕴的罗城门(又作罗生门),曾经是平安京面南的都城正门。


罗城门遗址

从平安京去西国征讨叛贼、海盜的将士们都是从这个门踏上征途,又从这条大道凯旋的。“嘉承三年(1108)正月,平正盛讨伐了在山阴叛乱的源义亲,并将其首级带回京城。那时,他是在京中男女塞满道路、人人如痴如醉的狂热欢迎下进入京城的。五名下人持着长枪走在前面,插在枪尖上的是包裹着红色披巾的源义亲首级,上面写着源义亲的名字。……罗城门就是王朝的凯旋门。”林屋辰三郎写道。

只是在之后的长年战乱中,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的说法。

林屋辰三郎还谈到在某报社召集的讨论会上,他曾与梅棹忠夫、多田道太郎、加藤秀俊三人热烈探讨重建罗城门的构想:“恰逢彼时,城成为了重建热潮中的一个主题。各地发挥往日筑城术精髓而建造的城池表现了与当地风土和谐的造型美,突显了各自独特的个性。在中央的整齐划一主义覆盖了政治、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的当下,只有城才是与之抗衡的地方主义的伟大象征。正如大阪城、和歌山城、熊本城等几座城所体现的那样,重建城的设想,就是使这些城成为了解这些都市历史的博物馆。”

林屋辰三郎在几十年前的写作中时刻流露出对于古建筑湮没在时间中或者因为人的活动而导致的建筑被损毁的遗憾。

如写神泉苑的部分,他写由于庆长七年德川氏建造二条城,神泉苑北边的大半被削掉。林屋辰三郎痛切地说:“神泉苑是京都最古老的自然遗产,也是王朝以来风土地理的中心,京都人应该重视。”

王朝代谢、人事更迭

由于放在历史中考量,林屋辰三郎笔下的京都不是静态的,他在《京都》中,有许多从修建城邦到发展再到后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移事迁的笔触。这让京都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以神泉苑最为例,修建平安京时它曾是宫廷禁苑,但也并不封闭,钓台、泷殿风景秀美,不光是神泉苑,王朝时代在市内到处都可以看到贵族的宅邸,被叫作池亭、水阁什么的。在神泉苑的东侧,二条南边、西洞院西边的闲院就

是藤原冬嗣的邸馆。“据说在宽阔的苑池岸边,柳枝翠绿,松涛阵阵,酷热时几乎让人感到寒意。王朝时代的宅邸就是用它门宽阔的苑池来显示这些特征的。” 进入中世以后,神泉苑则逐渐荒废,不再是禁苑,甚至出现了贱民的棚屋。神泉苑到后世逐渐成为一种“御池”信仰被保留在文化中。

第五章《王朝历史漫步》的开篇,作者也写道:“除了通过物语、画卷等来了解之外,即便在历史名城京都也不容易看到王朝贵族的生活了。我们只能略微看到一点他们营造寺院与别业等建筑的遗迹,而且还不得不到郊外去寻访。”

评论家止庵说:“京都曾经是首都,到了明治维新以后就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它就变成了一个文化城市。在日本的历史上有很多都市,比如说奈良、镰仓,丧失了首都的地位之后就衰落,但是京都之后反而更纯粹了。它是一个文化象征,它保留着一个很长的时间段里的历史建筑。”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