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9月22日,第六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澎湃新闻近日专访了参展艺术家斯特凡纳·古特里埃(Stéphane Couturier),这位艺术家将镜头对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城市建筑,并通过并列、拼贴等方式,叙述建筑背后关于时间的故事。古特里埃的作品曾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美国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加拿大国立美术馆等各大艺术机构展出,并曾获得国际重要摄影奖涅普斯奖(Niépce Prize)以及Prix Pictet摄影大赛的提名。
古特里埃的作品关注“转变”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今天的整个世界一样,这些作品都处于一种‘两者之间’的状态,它们介于文献和小说之间,介于有形的现实和无形的运动与演化之间。”谈及自己的摄影,古特里埃在采访中说道。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Stéphane Couturier)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Stéphane Couturier)1957年出生于法国,九十年代起成为一名艺术摄影师。他前往世界的各个角落,将镜头对准那些正在建造的建筑或是城市废墟,“摘取”它们在时间变化中的某一个切片。在古特里埃看来,城市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有些部分正在消亡,有些部分正在蓬勃发展,而他的作品就是不加评判地记录它们。
在“城市考古学”系列中,古特里埃前往柏林、巴黎、首尔、莫斯科、哈瓦那等城市拍摄,他着眼于现代工业生活中建设和拆除所构成的循环,表现出城市的变化,在他的图像中,纵横交错的直线与优雅的曲线构成了城市的轮廓。在“熔点”系列中,他运用大尺幅相机,拍摄出时间重叠里的事物细节,人、机器、汽车零件、电线共同争夺着观众的注意力,工业社会的失控与和谐在这些照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城市考古学”系列之一
“塞特港”系列之一
澎湃新闻:您的摄影关注城市建筑,以“纪念碑”系列为例,高层建筑呈现出平面感,请谈一谈这一系列背后的观念。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我的摄影探索将我带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寻找模块化建筑的图像,这一过程实际上有点像通过见证现代城市不可阻挡的标准化,来定义其共性的类型学。
事实上,我的“纪念碑”并没有纪念、祈福或缅怀的功能,事实上,它们是已经完工或尚在建设中的巨大的住宅楼,它们在城市肌理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出,其巨大的规模给人带来深刻印象,从而突出了它们与建筑环境的巨大区别。
无论它们位于地球的哪个位置,我所看到的城市、或者郊区城镇都不会流露出自己的历史,它们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似乎都遵循着相同的美学原则。
我关注的建筑诠释了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所谓的“普通城市”,它们“放弃水平,转向垂直。高层建筑似乎注定要成为最终的、决定性的建筑类型”。它吸收了一切,可以建在任何地方,比如在稻田或是市中心。
“纪念碑系列”之“首尔”
澎湃新闻:您有许多作品集中表现城市的建筑工地和废墟,您是什么时候以及出于何种原因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的?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以“城市考古学”系列为例,这一系列拍摄于柏林、巴黎、首尔、莫斯科、哈瓦那等城市,无论建筑是正在拆除还是建造,我拍摄的图像通过其特别的能量和活力凸显了世界上大都市地区在某一时期的“动荡”。这个系列展示了视觉上复杂的场地,展示了动态的垂直和水平线条,优雅的曲线,以及明亮的光线和当地的色彩。废墟或是颓玘的城市景观所具有的永恒性与正在建造中的事物所表现出的转瞬即逝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我所感兴趣的地方。
“熔点”系列之“哈瓦那”
澎湃新闻:透过您的镜头似乎可以看到城市的缩影,您认为建筑的表面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城市的变化?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我认为城市景观的功能就在于将不同层次和时间节奏的重叠可视地呈现出来,从而揭示保罗·维里奥(Paul Virilio)所说的“时间深度”。通过这种方式,我对城市更新中已成历史的过去和尚在创造的未来之间的现在进行捕捉。
“熔点”系列之“巴斯蒂亚”
澎湃新闻:您觉得自己是在创造现代城市的“纪念碑”吗?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不是。我只是提供了融合经验、期望和假设的分层图像。
澎湃新闻:当您在拍摄世界各地的城市时,您是基于对它们的熟悉还是同它们保持陌生?如何看待拍摄者和城市之间的距离?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 在我看来,每一个城市都承载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包括戏剧性的变化和重生:比如,巴黎在19世纪通过“巴黎改造”(Haussmanization)所得到的重塑;德累斯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的轰炸和重建;后柏林墙时代的柏林“无人区”被重新塑造成一个崇尚商业的密集性新高层建筑网络等等。
“塞特港”系列之一
澎湃新闻:在“赛特港”和“熔点”系列中,有许多“拼贴图”,创造了一系列抽象的图像?这一构图的目的是什么?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在这些系列中,我探索了现代文化如何同时进行构建和破坏。通过使用大画幅相机,我将城市事件放大化,扩展观众对于一张照片的认知。每一张图片都是由两个时间点“夹”在一起形成的,从而创造出高度抽象但又精确细致的图像。比如,在“熔点”中,人、机器、汽车零件、电线等等都在争夺着观众的注意力,图像既有一种失控的感觉,但又完美和谐。
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今天的整个世界一样,这些作品都处于一种“两者之间”的状态,它们介于文献和小说之间,介于有形的现实和无形的运动与演化之间。
“塞特港”系列之一
“塞特港”系列之一
澎湃新闻:如今,像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平台上有许多建筑的照片,和您的作品一样,它们关注建筑的形式和颜色,但是除了感官刺激之外似乎不具有任何意义。您怎么看待这些广泛传播的图像?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打开或是废除摄影的固有框架,让它能够在一个加速发展的世界中不断收集内容和形式的融合。
但是,像Instagram上的这种图像其实会偏离摄影本身,它们缺乏构思过程背后的逻辑性和针对性。它们并不提供解释、不会记录或告知任何事情,而只是让我们在视觉上进行体验。
“熔点”之一
澎湃新闻:对您的摄影作品来说形式和色彩意味着什么?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生命。
澎湃新闻:有没有对您影响很大的摄影师?
斯特凡纳·古特里埃: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