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首次站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带领观众品读起“中华文化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
作为一位在上海生活了六十余载的“本地通”,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对上海有着深刻的情感记忆,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演进更是如数家珍。
近日,应“LuTalk·东方城市之光”邀请,葛剑雄首次站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带领观众品读起“中华文化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
活动现场,葛剑雄为现场近300位观众细数了中华文化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渊源与发展,提炼了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特质,并分享了自己对于近年来海派文化发展的感受。
“海派文化是在江南文化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而中华文化呢,那当然是我们所有文化的总体,江南文化是它的一部分。”葛剑雄指出,中国古代首都如西安、洛阳、开封都曾经在中原一线,自宋代起,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中国的文化重心也随之南下,江南文化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方面显示其特点和优势,同时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1843年开埠后,上海形成了独有的海派文化,就像江南文化源自中华文化,海派文化也是从江南文化的母体中生长出来,有着相同的基本特征。
统计数字显示,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上海70%以上的人都不是本地人,都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这些人主要来源于江苏、浙江,尤其是浙江北部、江苏南部,也就是历史上的江南,这些人把江南文化中适合在一个新兴大都市发展的因素带来了,并且发展起来了。
当然,当时的上海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移民,但最主要的这些人,特别是比较高素质的移民,恰恰是从江南迁来的。在租界这个特殊的环境里面,这批移民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接触到西方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的。
“上海当时是一个新型的工商业城市,西方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东西都传进来了,加上迁来的人本来就有比较高的素质,江南本来商业、服务业、手工业都很发达,他们接触到新的商业很自然就能接受,如鱼得水,再加上租界里面比较规范的管理、比较强的法治,就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契约、信誉、说话算数,还有精细的管理,都结合起来了。”
葛剑雄说,所以海派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海纳百川,“海纳百川不是你想进来就进来,也不是你想抗拒就可以抗拒得了的,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再加上外国来的,你在这样一个场合竞争,你要保持你的优势,你不得不接纳其他的文化。”“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治环境,比较规范的竞争机制,这样移民来了,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会自觉地不自觉地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这才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么一个特色。”
葛剑雄认为,海派文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职业精神。“上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这些规范、道德往往高于法律的要求,是自觉制定和形成的。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赢得自己的地位。”
也因此,在一次次遇到战乱、社会动荡的时候,上海各行各业都会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这在上海解放的过程中就显示出一种优势。
在葛剑雄看来,上海解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除了市区打仗以外,其他地方没有受到任何破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公共服务包括电灯、自来水、煤气、电话、广播,从来没停止过,公交电车也正常开,前面在打仗就停,过去了就继续开,警察照样在指挥交通,维持秩序。
“大家为什么都这样做呢?这是一种职业道德,各行各业做好本职工作。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完满的计划并下令,为了保护上海这座城市,为了保护上海人民,进城以后不准用重武器,通过劝降,通过地下党工作,说服对方放下武器。所以上海解放的过程中没有丢档案,没有逃掉犯人,没有出现恶性的刑事案件,这座城市的一切生活基本上没有停顿,保证了解放以后成为新中国重要的经济建设基地。”
现场观众。
葛剑雄指出,海派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契约精神。
“在上海,无论是和政府、企业还是个人谈协议,签合同都不是简单的,好多事情要反复讨论,但他们有一点,签的约一般都是遵守的,而有些地方是什么条件都答应,第二天都忘了,签了约也没用。这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信的因素,在江南得到了发展,到上海又因为有了法治的保障,有了法制观念的增强,形成这样一种契约精神。”
葛剑雄认为,在中华文化里,江南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江南文化培养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又给江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出口,因为上海使江南文化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活力。
在最后的观众互动环节,葛剑雄用九个字为观众学习历史支招,那就是“多看看,多念念,多听听”,“有一点,你如果明白它的意思了,记起来就比较方便,意思不明白,记起来就比较难。比如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事,你叫我精确讲哪一年,我说不出来,但你把前后次序弄清楚,比如太平天国跟鸦片战争谁先谁后,抗日战争跟解放战争谁先谁后,还有一些地名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明白,了解一些大的概念以后,慢慢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