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地处上海苏州河边的苏宁艺术馆以“中华颂”为题从馆藏历代名家书画中遴选了二百件展出,展览从南宋陈容的《戏珠龙图》为始直至1977年张大壮、张桂铭合作作品《韶山小景》终,展现中国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97岁的陈佩秋和8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徐念奎出席并启动开幕仪式。澎湃新闻获悉,“中华颂”也是苏宁艺术馆开馆以来的第二个大展。
展览现场
苏宁艺术馆位于普陀区苏州河边一栋五层楼的仿欧式建筑中,“中华颂——馆藏历代名家书画展”位于展馆的三四五层,展线自五层往下,以“笔精墨妙展千里”、”纵览寰宇汇百川”、“一笔染就万山红”三大主题铺陈。
“笔精墨妙展千里”以明清绘画为主展示“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清初四王”、“扬州画派”直至海派萌芽的艺术发展历史。
”纵览寰宇汇百川”以吴昌硕开启,将近代中西文化交汇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展示。“一笔染就万山红”则聚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传统中国画也随之发展出内容新、形式新的“新国画”。
南宋 陈容《戏珠龙图》
以馆藏梳理明清中国美术史
在“笔精墨妙展千里“部分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南宋画家陈容的《戏珠龙图》,这也是苏宁艺术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件作品在2015春拍中以3450万元成交,该件作品虽无款印,但曾被我国书画鉴定家张珩收藏,他在后面的题跋中说到这幅画与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陈容《九龙图》一致,认为这幅作品出自陈容。
南宋 陈容《戏珠龙图》(局部)
后来这幅画为王季迁收藏,他在画里画外钤了近十方鉴藏印,显出其对这幅画的喜爱。
此幅《戏珠龙图》顾名思义描绘的是双龙戏珠的场景,这件作品以水墨渲染法写云气,墨气苍厚,给人浪涛汹涌,风云激荡的动态感。细看戏珠的双龙,腾空盘旋,目聚神珠,玄秘似不可测。
元 盛懋《渔樵问答图》
展览展签还标注了另两件元代作品,分别为盛懋的《渔樵问答图》和吴镇的《竹石图》,这两件作品从侧面表达了宋元绘画风气的变化,文人画家隐逸遁世、以山水和花鸟为主题,并在笔墨中加入了书法与文学的元素,这对明代文人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览现场沈周作品的展墙上,列出文徵明的家族谱系图
此后“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及其后人)、“松江画派”董其昌、“清初四王”等悉数登场。布展中还特意将“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等的传承关系列出,让观众可以将人物关系和作品对照观看。
明 文嘉《庐陵百景书画册》
明清山水画历史和图式此处不再赘述,但展览中一件清代王翬《康熙南巡图》的稿本可让观众一瞥“巨作的诞生”。
《康熙南巡图》(共十二卷,总长213米)是王翬、杨晋等于1691到1693年创作的宫廷绘画作品。展现了康熙第二次南巡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除了描绘康熙的南巡的浩荡外,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清 王翬《康熙南巡图稿本》(局部)
《康熙南巡图》在绘制前,先由王翬执笔画了草图12卷,呈康熙过目。草图为纸本淡设色,内容与正本大致相仿,小有差异,尺寸比正本略小些。陈祖范《王耕烟先生墓表》记述王翬在绘画过程中的动作:“当绘《南巡图》也,天下高才妙手,成集都中,和墨濡毫,铺绢素,相顾缩,莫敢笔。惟觇侯王先生发口。先生曳草衣,占上座,瞪目凝神,良久,乃授以意匠”。可见全图构思设计和树石的绘制当出自王翬之手,人物、动物、屋宇等则由杨晋和其他画家合绘。
苏宁艺术馆所藏稿本为第二卷,描绘应为“平原-济南”一段,稿本画面以白描勾勒的方式写成,部分树木有赭石渲染。画面绘亭台楼阁、人声鼎沸,中段为皇帝的仪仗,旌旗漫天、应风而动。
清 王翬《康熙南巡图稿本》(细部)
细看稿本,可见深浅两种墨色,由此大抵可以猜测,王翬应先以淡墨勾草图,在以深墨确定,还在旌旗边做了一些标注。
展览的这一部分同时展出了“清初四僧”“金陵画派”“扬州画派”的作品,其中可以大致勾勒出从文人画、“南北宗”到世俗化、商业化的演变。
清 华喦《闲日韶华册》十二开之一
笔墨当随时代,画作铺开新生活
19世纪的上海和广州因为开埠较早,率先成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点,由此出现了“海上画派”和溶中西技法为一体的“岭南画派”。于此同时,偏重传统的北方产生了“京津画派”。到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家开始赴海外求艺,在传统中沿袭中融入了西方的技法。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受时代的感召,纷纷以社会建设和新生活等为题材进行创作,将满腔热忱融入笔墨,歌颂新时代。其中“新金陵画派”的变化尤为明显。
关山月《敦煌写生》之一
“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的作品展览中均有呈现,不同与其他画家,他们的作品在讲述近代中西绘画融合的“纵览寰宇汇百川“和新中国成立后表达新时代的“一笔染就万山红”呈现出不同面貌。
傅抱石,《风雨归舟》,1944
曾留学日本的傅抱石,1944年的作品《风雨归舟》以其擅长的山水画笔墨和用水技法表达风雨的状态,到了1962年他与亚明(1939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合作的《攀登》就是一派新生活的场面,除了劳动人民外,画面远处的楼房和近处的彩虹无不体现出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傅抱石、亚明,《攀登》,1962
在“新金陵画派”中,钱松嵒的变化最为显著,他早年在父亲的私塾就读,对书法、绘画逐渐产生了兴趣,打下国学方面的基础,并学习国画传统技法。在无锡江苏省立高等第三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他受教于书画家胡汀鹭,主要研习沈周、唐寅、石涛等人的画法,还学习透视、色彩、解剖、光影等西画技法。这在新学与旧学交织的年代让钱松喦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特征。
钱松嵒,《治经图》,1947
1947年钱松嵒所作的《治经图》还融合有唐寅、华嵒的风格,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天安门颂》《万里长城》,则是另一个风貌。
钱松嵒,《天安门颂》
可见,当时热火朝天生活的艺术样式渐渐成为主流。画家们开始在传统笔墨中融入新的风格。“艺术需要现实主义,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尽管它在历史上有极高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无其他积极作用”,这种观念的倡导下,画家们走在了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道路上,绘画题材从江南转向了塞北,由太湖扩大到了大江南北的祖国山河。在笔墨中江南的细腻和笔墨的精致又揉进了北地的雄浑。电线杆、烟囱、公路、水库、厂矿等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入画的内容,成为了能够见证时代发展的表现。也解答了“山水画怎样反映时代精神”。
宋文治 《万山红遍》
除了“新金陵画派”外,赖少其、应野平、石鲁、费新我、叶浅予等的作品都揭示了“笔墨当随时代”。
李可染,《桂林山水》,1959
“中华颂”是苏宁艺术馆的第二个大展,也是苏宁艺术馆开馆大展“博古观今 翰墨承绪”的延续,两个展览都是通过馆藏作品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绘画史,传播古代、近现代优秀的水墨文化,在“中华颂”展览举办的同期,苏宁艺术馆还将于11月举办《水问——当代水墨艺术大展》,以馆藏陈容《戏珠龙图》为对话对象,展示当下水墨语言发展的现状。
展览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
“中华颂——馆藏历代名家书画展”将持续至2020年3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