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回望新中国戏剧70年:反映时代风貌,奏响奋斗赞歌

回望新中国戏剧70年,无论是经典剧目的薪火相传,还是新人新作的不断涌现,戏剧舞台始终回应中国社会的脉动,既深刻反映世态人情,反映时代风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奏响奋斗赞歌,

回望新中国戏剧70年,无论是经典剧目的薪火相传,还是新人新作的不断涌现,戏剧舞台始终回应中国社会的脉动,既深刻反映世态人情,反映时代风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奏响奋斗赞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新形象新风尚表现新中国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社会洋溢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气氛,一批积极反映解放了的人民群众心声和愿望的剧目演遍大江南北。尤其是伴随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恋爱自由、反对包办婚姻等主题的剧目大受欢迎。通过沪剧《罗汉钱》等,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呼唤妇女解放、反对封建婚姻的时代风潮,感受到新社会人民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上世纪50年代初问世的话剧《龙须沟》,被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曲颂歌。《龙须沟》聚焦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通过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不同生活境遇,反映党和政府对旧社会留下的千疮百孔的城市进行建设改造的故事,用戏剧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新中国带来的社会巨变,展现党和政府为增进民众福祉付出切实行动,进而获得人民群众由衷拥戴的时代主题。从艺术上来说,《龙须沟》也开启话剧民族化进程,拉近话剧与中国观众的精神距离,提升这一舞台艺术表现中国社会现实的能力。

与工农业领域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呼应,戏剧也在积极发挥社会功用,以贴近现实的剧作鼓励社会各界为新中国发展献计献策,鼓舞民众关心社会、建设家园的热情和干劲。上世纪50年代末,现实题材剧目创作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题材上紧扣社会巨变背景下的诸多新话题,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贡献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社会主人公形象。

其中,豫剧《朝阳沟》因为深刻反映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中国农村面貌,不仅是当时戏剧舞台上受到热烈欢迎的佳作力作,而且60年来久演不衰,成为一部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现代戏经典。“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农村是青年人广阔的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朝阳沟》聚焦当时城乡观念变迁,鼓励有知识的青年人投身改变农村面貌的生产第一线,生动的人物形象与质朴的情感表达感染一代代观众。话剧《年青的一代》、楚剧《刘介梅》和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新作在戏剧化表现工农兵生活和形象塑造上,也取得相当大成就,京剧《黛诺》因其对少数民族生活的精彩表现和民族团结主题的弘扬,在当时产生强烈社会反响。

以现实主义精神反映改革开放大潮

改革开放让戏剧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戏剧艺术家密切关注社会潮流,踊跃创作,以一批深具题材广度和思想深度的戏剧作品,展现一幅幅深刻生动的时代画卷。如话剧《报春花》《丹心谱》等科研题材作品,成功塑造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让人久久难忘。话剧《于无声处》传达解放思想的强烈愿望,引发全社会共鸣。上世纪80年代既是戏剧创作在思想探索上有所成就的年代,又是戏剧与国家、人民情感关联紧密的时期。该时期相继出现话剧《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等作品,关注农村现实和农民精神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强度和情感浓度,标志着现实主义精神在戏剧舞台的回归。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个体的命运变迁和时代的风云际会深刻联系在一起,戏剧在其中也充分发挥文艺以小见大、烛照人心的功能,聚焦改革潮流下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刻画改革的先行者、奋斗者、奉献者,深刻提炼改革实践中的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精神,弘扬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念。京剧《高高的炼塔》讴歌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与情操,呼吁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价值;花鼓戏《十二月等郞》通过留守女性的情感生活,独具慧眼地表现奋斗在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农民工们的奉献精神;扬剧《皮九辣子》以风趣幽默的手法表现一个普通农民的几个人生片段,揭示个人命运转变背后的时代大势;萍乡采花戏《榨油坊风情》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写出时代变革过程中人们的新追求。话剧《父亲》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东北地区产业工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的杰作,主人公面临困境不低头,坚毅扛起重任,令人敬佩,催人奋进。这些作品既体现时代主旋律,又在艺术上具有多样化色彩,成为时代步伐的生动记录,给改革开放中的人们以前行勇气与信心。

以主旋律正能量吹响民族奋进号角

新世纪以来,当代戏剧呼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征程,既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在主题内容和形式手段等方面大大提升自身表现当代生活的能力,力争以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剧作品为中华民族抒写精神史诗,为奋进时代画像立传。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戏剧创作在反腐倡廉、精准扶贫和英模人物三大主题书写上佳作频出,让戏台剧院回荡着主旋律、充盈着正能量。无论是当代题材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还是京剧《在路上》等,都不满足于简单化、两极化地表现清正和贪腐,而是力图深刻揭示腐败之所以产生的复杂原因,将反腐倡廉提升到国家兴亡高度予以戏剧化表现。扶贫工作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戏剧理应弘扬的时代主旋律。秦腔《西京故事》、湘剧《月亮粑粑》和沪剧《挑山女人》正是用心动情直面贫困现象的良心之作,用艺术的力量鼓舞人们突破重重难关,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世纪以来舞台上出现大量英模题材戏剧作品,它们代表着新时代将个人成就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积极价值观。河北梆子和话剧《李保国》、沪剧《敦煌女儿》、吉剧《黄大年》、黄梅戏《邓稼先》等作品在舞台上塑造出较之以往更立体、更丰满、更可亲可近的英模形象。豫剧《焦裕禄》和话剧《谷文昌》是其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塑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县委书记代表,将焦裕禄、谷文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放在国家面临艰难考验的历史背景下,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主人公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和带领人民群众开拓拼搏的坚强意志,这一切都源于他们既朴素又深邃的共产党人信仰,剧作通过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将信仰的力量形象传达出来,感人至深。

综观这些受到观众普遍喜爱并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其共性除却艺术创作取得突破性成就,还在于它们无不深刻反映社会变迁和人民喜怒哀乐,无不始终与时代脉动保持深切呼应。这也正是戏剧健康发展、持续拥有大量观众的内在规律——中国戏剧的未来,取决于它与时代脉动的关联,取决于它对时代的关切与思考,取决于它对时代进步的贡献与推动。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名家寄语

戏剧为我们的社会进步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新时代,戏剧凭借独特的艺术样式和丰富的历史与现实承载能力,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在于要能发出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声音。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样的光荣时刻,今天的戏剧人更应满怀信心,读好历史与现实的大书,演绎好熟悉并咀嚼透彻了的生活,不断推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高峰可攀,路在脚下。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

我荣幸地以自己40年的艺术生命参与了中国戏剧快速发展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里,中国话剧深深打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身披民族戏剧风采,怀揣民族艺术意蕴,越来越成熟地面向观众,越来越自信地站在世界面前。这是焦菊隐、黄佐临、徐晓钟等大师前辈为我们开创的道路,我正奋力在这条道路上前行,希望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美学思考,为中国话剧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

我主演的新版《梁祝》曾应邀参演德国威士巴登第九十八届五月国际艺术节。该艺术节规定,参演剧团抵达当天至离开,城市主要街道悬挂剧团所在国国旗。当我和我的同仁漫步街头,看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情不自禁双眸湿润……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运动员夺冠时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听国歌旋律奏响时的幸福与自豪!是强大的祖国令越剧这门艺术在异国他乡显得如此独特,分外妖娆。

——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

世人都说,祖国是母亲。许许多多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作品都以祖国母亲为歌颂的主题。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作为川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擎好川剧这面旗帜,以川剧为艺术手段歌唱祖国母亲的历史与文化,歌唱民族的团结与人民的丰衣足食,歌唱祖国的尊严和强大。

——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

儿童是新中国戏剧70年一群特殊的观众。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自建院之日首演儿童剧《马兰花》,迄今该剧已经演了60多年,6个不同版本,2000多场,几乎所有中国儿艺人都参与过这部剧的创作与表演。这段跨越60多年的情缘激励我们继续创作留得下来的精品,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把中国精神生动活泼地体现在作品中,让孩子们在艺术滋养下,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

(原题为《反映时代风貌 奏响奋斗赞歌》)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