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蕴含着丰富的乐舞雕刻内容。尤以12窟最为集中突出。第12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窟群,为“五华洞”之一。属于云冈中期工程(471—499)。该洞窟雕刻了表现北魏时期宗教、宫廷、世俗音乐、舞蹈艺术的活动场景,为研究北魏音乐、舞蹈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云冈石窟第12窟3D打印项目近日在深圳完成上色总装,这标志着世界第一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打印成功。据悉,第12窟复制窟将于12月底亮相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启“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云冈石窟12窟前室
云冈石窟蕴含着丰富的乐舞雕刻内容。尤以12窟最为集中突出。第12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窟群,为“五华洞”之一。属于云冈中期工程(471—499)。该洞窟雕刻了表现北魏时期宗教、宫廷、世俗音乐、舞蹈艺术的活动场景,为研究北魏音乐、舞蹈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鲜卑拓跋兴自漠北,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它在北方诸少数民族中,音乐发展进步最快。 天兴元年(398)冬,北魏建都平城伊始,诏尚书吏部侍郎邓渊定律吕,协音乐。创建宫廷乐舞规制。北魏定都平城时,各国每年遣使朝献,朝献内容即有乐伎。不过,北魏大量获取各民族乐舞艺术之手段,主要还是通过战争。从四世纪末至五世纪中叶,北魏在平定北方割据政权时,大量移民,“以充京师”。始光四年(427)打败赫连昌,获古雅乐一部,正声歌五十曲,“工伎相传,间有施用”。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并将疏勒(今新疆疏勒一带)、安国(今中亚布哈拉)、高丽乐带到平城。太延五年(439),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带回平城。平城作为北魏的京都,其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空前繁荣。由12窟中所见47件乐器雕刻来看,既有中国旧乐的筝、排箫、横笛、琴、筝等乐器,亦有龟兹的五弦、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之类,这是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北壁上层天宫伎乐列龛
12窟呈平面长方形,分前后室。前立壁两根八棱千佛列柱承载着仿木结构的屋檐。东、西两壁雕三开间仿木结构殿宇屋形龛,为典型的中国檐廊式建筑。
北壁上层天宫伎乐列龛,结构宏大,形式侈丽,诸栏楣间,诸女执众乐器竞起歌舞,齐声竞演宫商,和韵皆吟法曲。由西向东依次雕刻着手持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筝、琵琶、筚篥、竖箜篌、琴、细腰鼓、义觜笛、埙、坦鼓,她们姿态优雅,绮丽纷呈。天宫伎乐列龛下方,16身飞天前后追逐,相向而舞,姿态翩跹、天带飞飏,乐舞相溶。明窗的四条棱沿留出很大空间,,也用以表现伎乐。底边刻卷草纹,上边中心一禅定坐佛,两侧伎乐天半跪,分别演奏乐器;左右两边伎乐天或立或跪,分别持乐演奏。这是一个17人的乐队组合:合掌、五弦、鼓、法螺、琵琶、恒地、排箫、腰鼓、琵琶、法螺、腰鼓、竖箜篌、横笛、抃、筚篥、腰鼓、排箫。一组乐队使用了3只细腰鼓,有大有小。据陈旸《乐书》:“魏有正鼓、和鼓之别。”唐-杜佑《通典》:“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毛员鼓似都昙鼓而稍大。”又载:“正鼓,和鼓者,一以正,一以和,皆腰鼓也。”可见,云冈乐器雕刻中关于鼓的配置,已注意到音色上的不同表现了。
前室北壁局部
前室舞者
下层门楣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雄放。一舞者右手托掌高举,左手叉腰,吸右腿而立。另一舞者右手托掌,左手扳住屈膝的右腿,一个标准的“跳门坎”的舞姿。右侧二舞者一人托掌、一人叉腰,作“登弓步”的舞姿。佛教石窟中的舞蹈雕刻形象,也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石窟中所见双飞燕、吸腿跳、倒踢等舞蹈动作,至今仍用于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中。门楣这些舞姿至今仍是戏曲和中国古典舞的常用动作。整个北壁舞伎、乐伎,汇成宏大的歌舞盛宴。
前室北壁
窟顶的飞天歌舞乐伎,更是个个身怀绝技。举目长方形八格窟顶,平棊藻井饰以斗四天花,64位高发髻的飞天舞伎和20位逆发舞神,个个彩带飘飞,身体纤柔,赤裸双足,环绕在窟顶11朵盛开的大团莲周围翩翩起舞,神情优雅,帔帛舒缓轻飏,有含咏不尽的意境。在她们四周边缘还飞舞着8身逆发夜叉伎乐,他们体形健硕,眼眶深凹,眼睛凸圆,极具异域风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窟顶与四壁相接处一组高浮雕伎乐天,(雕凿之大,世所罕见)身高1.35 米,是云冈雕刻形象最大的乐舞伎。他们袒露上身,体格健硕,或舞或乐。其中,一舞者,斜拧身,双脚交叉而立,双手合掌高举,以两食指相拨击作弹指。所谓弹指,即手指间相拨击发出明快的响声。今天新疆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民间舞蹈中仍保留各种弹指动作,其余乐者,逆发,吸腿迅起,各持筚篥、琵琶等乐器演奏,举止轻妙,充满动感,具有鲜明的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
?
云冈石窟12窟前室
此外,第12窟前室还布置了大量的佛教故事雕刻画面,明窗两侧各一尖楣圆拱龛,左侧为“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故事内容,右侧为“四天王奉钵”的故事内容。西壁上层有一立佛,舟形背光,左手持钵低垂,下有三童子蹬肩相攀,其中一童子双手捧物欲投入佛钵中,姿态憨厚可爱。这是讲述三小儿对佛因施供养而得善报的阿输迦施土因缘。故事中以土奉佛的小儿,后来成为国王,即阿育王。东壁上层有降魔成道的题材内容。南壁雕刻释迦牟尼成道过程中的“四相”,即出家相、苦行相、成道相和初转法轮相。
前室窟顶
可以说,云冈石窟12窟前室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通往后室拱门顶部的交龙
进入云冈石窟12窟后室,东西长约六米多,进深约五米,后室窟顶略比前室高约一米。主像位置造像风化无存,现存倚坐佛及胁侍菩萨为后世补塑。东西两壁下部亦风化严重,其精美雕刻内容均集中于窟顶和南壁明窗及拱门左右,西壁北侧风化严重,上方雕有坐佛列龛,其上的飞天手牵璎珞与窟顶相连。南侧下边为圆拱龛,内凿坐佛,中部现存三圆形拱龛,内为坐佛及二佛对坐,最高处为一佛二菩萨及二飞天居于圆拱型佛龛内。东壁南侧最高处圆拱佛龛内雕一交脚佛坐于狮子座上,左右胁侍菩萨,龛内上方各雕有飞天,上方与西壁相仿,雕坐佛列龛及手牵璎珞的飞天与窟顶相连。
后室南侧下边的圆拱龛
在南壁明窗顶部中央雕莲花,四周绕四飞天。窟顶为长方形平棊方格,方格内雕阿修罗、摩醯首罗天、鸠摩罗天等护法天神像,边沿雕饰飞天。明窗东侧屋形龛内雕坐佛,左右各雕胁侍菩萨。龛外两侧各有一供养菩萨,龛楣中央为坐佛,两侧各雕有供养天合掌而跪,再外各雕三躯飞天。明窗西侧屋形龛内雕坐佛,左右各雕弟子,龛外两侧雕供养菩萨。龛楣方格内雕有六躯飞天,中央两各共托起一博山炉。拱门上方为一帷幕形方形佛龛,内为二佛对坐,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
后室南壁明窗顶部中央
拱门两侧侧佛龛内雕一坐佛,须弥座前雕有博山炉,两侧各雕一弟子和一头狮子。背光上中亦雕坐佛,座前雕两飞天共托博山炉。背光两侧雕供养人群像,密密麻麻环绕上方,下部两侧各三供养人。下部皆风化严重并无保留,根据东部“商人奉食”故事内容可以推断出为佛成道连环画。
从前后室的雕刻来看,前室所表现的为庆典歌舞场景,所雕诸佛犹如参加庆典的宾客,供养人犹如庆典中的侍从,伎乐飞天组成了一幅大型音乐舞蹈演出盛况,活脱脱一副当年北魏宫廷生活状态真是显现。而后室则是表现出释迦牟尼成道的一个佛教内容,与前室构成了庆祝释迦牟尼成道的盛大场景。后室虽亦有飞天起舞,但是所表现内容则为佛成道故事为主导,与前室的飞天伎乐为主导形成反差。前室是活泼欢快,热烈又隆重的,后室则为庄严的、肃穆的。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前室的精彩乐舞表现,反而冲淡了该窟的主题思想和社会背景,所体现的鲜卑民族文化特色取代了本身石窟的宗教内容。
为了让石窟走出去,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石窟之美。2018年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云冈石窟第12窟原比例3D打印复制窟项目于2017年3月正式立项开工,在近3年的时间,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联合项目组攻克了数据采集,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难关,于10月30日在深圳完成上色总装,这标志着世界第一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打印成功。
“我们用激光扫描、高清拍照的方式记录文物的数据,由于石窟体积巨大以及其珍贵性,整个操作过程十分不易。”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此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尽管石窟高度达到10米,但采集的精确度要达到0.03毫米。
为了能够让3D打印石窟移动展览,打印团队选择了轻型材料,且将石窟分成近百块,装在多个货箱里进行运输。“打印石窟与原石窟1比1复制,整个石窟体积超过2000立方米,而重量从上百吨变为了5吨。”宁波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然而,让3D打印无法将色彩打印在立体雕刻上,只能需要相关专业人员通过手工绘制色彩,来恢复石窟样貌。据云冈石窟公布的资料介绍,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从2019年3月底到10月底,历时8个月,云冈石窟研究院派出一支平均年龄为29岁的美术工作队伍奔赴深圳为打印出来的石窟上颜色。
12窟前室南壁上色效果图
12窟前室南壁原图
这对于这一年轻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据其中一位工作者回忆:“我们在一个铁皮厂房里工作,听到旁边工厂钢铁敲击的声音,当时内心打起了退堂鼓。可是看到散落在地上的石窟模块,灰蒙蒙的躺在那里,我突然想起了我们来这里的目的。我们是来给她们塑'金身'的。工地虽不是露天的但也是开放式的。内部温度甚至比室外温度都高,我们从早到晚衣服总被汗水浸湿,在没有空调环境下中暑是常事。与此同时还要饱受蚊虫叮咬,又因为南北气候差异,导致水土不服。因为工程时间紧迫,吃饭经常有一顿没一顿的,大多以点外卖为主。我想,一千年多前,古代工匠们条件远不如我们,至少我们还有风扇,还有遮阳避雨的屋顶,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总是听老一辈们说起云冈精神,开始只是懵懂,现在亲身体会才知道不光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还要有一颗永不退缩的心。
为打印出来的石窟着色并非易事,着色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由外在到内在、由浮浅到深入的无限循环不间断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观察、仔细品味、深入思考、认真比对,接受更多的古代信息,才能领悟其中卓越构思与娴熟技艺。在色彩上要尽量还原石窟的本色,也要考虑到经历了千年时光的色彩变化以及灰尘的覆盖。作为绘画工作者之一的我深知这里面的不易。理想很美好可是现实很残酷,大量的问题还在接连不断出现,为了石窟颜色整体效果符合当下,我们需要大量调色,配色,加之我们每个人的画法和颜色认知也不一样。操作环节中的风吹日晒,我们要考虑的远远不够,且需要我们的细致入微的考虑。例如:第一遍应该涂什么色?上色后颜色会变深还是浅?光线与虚实的表现?出去外展的时候展厅光线能不能符合石窟的颜色?
我们通过参考学习前人对石窟上色的研究和一遍遍的讨论、实验,敲定选用国画颜料最接近洞窟本色。颜色为了统一都是一大桶一大桶的调配,由于天气炎热调好的颜色两天就发酵了,散发着刺鼻的味道。我们不愿意浪费材料,以至于长时间的浸润双手变成了同样的味道。常常在想古代工匠他们怎样做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支撑着他们,我想他们都能做到,现在条件资源更加有利的我们更应该做到。因为我们是云冈人,有幸与佛结缘。”
云冈石窟12窟复制品外立面
相关专业人员在为云冈石窟12窟复制品着色
总装后的复制窟由110块2米见方的“积木块”分6层拼搭组装而成,分为前室、后室2个组团,可单独或拼合展示。
据云冈石窟官方透露,完成后的第12窟复制窟将于12月底亮相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始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