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闻一多诞辰120周年:他的诗和学问中蕴藏着斗志

今年11月24日,是诗人闻一多诞辰120周年。11月23日,清华大学举办“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暨专题展览”,纪念这位学术大师和爱国诗人。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了解

今年11月24日,是诗人闻一多诞辰120周年。11月23日,清华大学举办“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暨专题展览”,纪念这位学术大师和爱国诗人。

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场专题展览分为“望天湖畔好学少年”“清华十年——学业与思想的全面成长”“留学美国——在美术、诗歌、戏剧中徜徉”“求索——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回归清华——向内发展”“西南联大——从学者到民主斗士”“永远的怀念”七个部分,展示共约110余幅历史图片。

实物展柜中,分别展示了清华大学档案馆及闻一多家属珍藏的闻一多代理中国文学系主任的聘函、申请休假研究计划书、填报的教职员调查表、经济状况及研究著作调查表等,还有闻一多致顾毓琇的信,曾经使用过的砚台、墨、毛笔、刻刀、遇害时的血土等。

闻一多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

既是诗人和学者,也是爱国斗士

纪念大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介绍,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先生考入了北京清华学校,开始了在清华长达十年的求学生涯。1946年7月,闻先生为惨遭杀害的李公朴拍案而起,却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殒命于枪下。

“朱自清先生曾有言曰,闻先生身上具备三重的人格:诗人、学者和斗士。他既是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痕迹的新诗人,也是具有极高成就的古典文学的学者,更是‘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民主斗士。”彭刚表示。“这三重身份,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但是这三者又是高度的三位一体的,闻先生的诗和学问中藏着斗志,一如他‘以直接行动的领导者的斗士姿态出现 ’的时期,他也依然是一位诚实的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史家。”

闻一多家属代表,高晓红表示,闻一多将对祖国的挚爱,对祖国文化的敬爱,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子女,他教唐诗宋词给他的子侄们,诗化他的家庭,尤其是他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做人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子女,让“士不可不弘毅”的民族精神在子女身上变得丰厚与坚实。

在青年诗人徐钺看来,目前兼具学者身份的诗人并不少,但许多是基于本身的创作基础,在学术研究上相对薄弱,而闻一多作为诗人和学者的身份既非相互功利借用,也并非具有因果关系的前后顺承。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在学术上的探索敢于创新和突破自己原有的创作领域,因此他作为学者的一面绝不能被外界忽视。“高校的诗歌传统除了需要学生间一代代的吸引与鼓励,也需要像闻一多这般兼具诗人与学者身份的导师,需要他丰沛的学养和精神感召力。”

艺术与学术融会贯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明君认为,闻一多是多领域的“全才”。“最引人注意的一点就是,他对创作和批评、创作和学术、文学和美术的融会贯通。艺术的灵感和学术的深思在闻先生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类似的品质,在另一位清华校友林庚身上也有深厚表现。创作的经验以及由此孕育的艺术心灵,大大推进了他们的学术研究,像闻一多、林庚这样创作和学术齐头并进的学者,在当代学院中可以说是稀缺的。”

在他眼中,闻一多的博学也表现在他对多个领域都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这是引导他创作和学术工作最强大的内在力量。在清华求学期间,闻一多参加了文学、美术、戏剧、音乐、演讲、体育等众多社团活动,甚至不少社团就是闻一多一手创建的。1919年9月,闻一多和杨廷宝等发起成立清华美术社。1920年3月又与潘光旦等成立丄社,交流读书心得。同年12月发起成立以探讨艺术和人生为宗旨的社团美司斯。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他参加过的社团活动还包括文化学会、课余补习会、辞社等等。他也积极参与《课余一览》《清华年刊》《辛酉镜》等校园刊物文字、美术编辑工作,还编有多部剧本,亲自参与演出,做舞台设计。他的新诗创作、评论工作也是在清华求学期间就开始的。

“在社团活动和后来的创作中,闻先生的精力和热情似乎是无穷的,这并不能说明闻先生天然地与众不同,而仅仅表明,兴趣和热情是推动一个人成长的真正动力。缺乏兴趣和热情,成为阻碍很多年轻人进步的最大障碍,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兴奋点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孙明君表示。

在复旦大学教授刘钊看来,闻一多结合多种学科,为文史研究提供了值得效仿的成功范式。在古文字方面,他成功考释出几个疑难字,对古文字的一些构型规律也提出了非常精到的见解。闻一多的这些研究,对刘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闻一多曾经举大量典籍相关的证据指出,《周易·师》卦里的“师出以律”的“律”“法律”的“律”,应该是音律的“律”。他受到启发,联系甲骨文里的“师惟律用”这样的话,揭示出甲骨文中军队出征时要听律定音这样的重要史料。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一句话‘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早期的典籍像郭璞的注和郝懿行的疏对这句话里‘缨’字的解释都不够。我曾经写过文章,我把这个‘缨’字训为‘缠绕’的意思,当时失于检索还以为是我自己的新发现。前两天再读《闻一多全集》发现闻先生早已经这样解释了。所以我既感到惭愧,同时深深叹服于闻先生的敏锐。”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