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世界建筑3000年》:几乎每一页都呈现出吸引人的知识

《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书封。出版社供图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工程历史教授、工程师比尔阿迪斯的著作——中文名为《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由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

《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书封。出版社供图

《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书封。出版社供图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工程历史教授、工程师比尔·阿迪斯的著作——中文名为《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由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人文社科中心主任王其钧译介、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世界建筑3000年》以时间为轴,记录各个历史时期影响建筑学的重要建筑人物及事件、建筑学在材料和技术方面的突破和新的知识理论、建筑设计工具上的进步及该时期盛行的设计理念和标志性建筑作品。

二次修建的阿尔特弥斯神殿,于公元前350年左右竣工,场址仍位于公元前550年的原始神殿所在地,这是数码复原的建筑效果图。

二次修建的阿尔特弥斯神殿,于公元前350年左右竣工,场址仍位于公元前550年的原始神殿所在地,这是数码复原的建筑效果图。

《世界建筑3000年》中,作者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典型特点在章节上用标题来做了概括,第一章节为上古时期的建筑与工程,讲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的建筑;第二章节为中世纪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哥特时期的石砌建筑为主进行讲述;第三章节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第四章节讲全球贸易时期和理性与启蒙时期,跨度从1630年到1750年,主要谈了材料的强度,也就是习惯被称为是新古典主义之前那个部分的建筑;第五章节讲到建筑上铁构件的应用,以及水利加工厂等等,与现代的工业已经开始结合了;第六章节则聚焦到理论与实践融合,是1800年到1860年电气化之前那段时期,谈到了暖通、制冷。第七章节则讲述的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时间跨度从1860年到1920年,主要谈到了工程学的计算,工程图纸,高层建筑和建筑的防风、建筑声学、电力分布等等。第八个章节为电脑与绿色建筑期,是从1960年一直谈到2000

年。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现场

最近,《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新书分享会也在京举办,本书译者王其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世界建筑》副主编青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第二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金鹏及中国画报出版社社长于九涛进行了分享。

王其钧认为,《世界建筑3000年》的内容,是过去的书里很少见到的,几乎每一页呈现出吸引人的知识,书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生动的故事,例如关于建筑材料、计算等细节,对于建筑材料技术的产生、发展、专利申请到应用的建筑实例都予以了详细的描述。

罗马剧院,位于德国特里尔,约公元200年。此图为复原图。

罗马剧院,位于德国特里尔,约公元200年。此图为复原图。

显示建筑工人劳动过程的壁画,出自罗马泰布尤斯·贾斯特斯的坟墓,4世纪早期。

显示建筑工人劳动过程的壁画,出自罗马泰布尤斯·贾斯特斯的坟墓,4世纪早期。

如书中谈到英国建筑师乔治·桑德斯是最早写剧院设计指南的作者,他着重探讨了声学,他说剧场中的声音被前排观众的身体和衣物等吸收了,因而演员的声音传不很远。桑德斯在剧院礼堂形状对声音传播的清晰度的影响做了大量的实验,并且将实验结果与露天的剧院加以比较,推断卵形或者是马蹄形的剧院最为理想,但是此类形状却实现不了最佳舞台的视觉效果。他总结道,半圆形的效果最佳,“演讲者前方中心长17英尺(5米)”,圆的直径不大于18米(60英尺)。他还意识到,水平夹角大于45度的时候,声音效果不佳,因此,礼堂的高度不得大于原直径的四分之三。此外,他也测算出木材有助于加强声音音响具有引导性,而且能带来愉悦的音调,因此是剧院的上选材料,《世界建筑3000年》中也谈及,英国国会在泰晤士河旁边建的建筑噪音过大,请一个专家去,他归纳有六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它的噪音大,包括窗户、天花板和地板的反射等等。

弗拉维剧场,约公元72—80年。图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复原模型。

弗拉维剧场,约公元72—80年。图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复原模型。

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世界建筑》杂志副主编青锋谈道,这本书将写作的重点聚焦到现代建筑背后的技术的变革:“现代建筑和它的材料、结构、工艺关系很密切,如果没有钢筋混凝土,这体系不可能有佩雷,没有佩雷就没有柯布西耶多米诺体系,没有多米诺体系,整个建筑概念都完全不一样。”

“《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可以说是关于建筑的技术史,包括它的构造、它的材料、它的工艺、它的各种设施其实都属于建筑技术的这样一个范畴。这本书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告诉我们这些建筑背后有这些因素,而且可以把它视为经典建筑史的对立面、补充和提醒,意识到经典建筑史或者经典的建筑范式,经典的建筑设计或者建筑本身的理念背后,其实有一种局限性,因为还有这么多东西是没有包括到经典的范畴之中的,但是这些东西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青锋说。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及其轴测剖透视图。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及其轴测剖透视图。

《世界建筑3000》年中有很多例子,比如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菲利波·伯鲁乃列斯基到主持重建圣保罗大教堂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克里斯托弗·雷恩、到近代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奈尔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先驱罗伯特·马亚尔,这些杰出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都有很多例子都在诉说着,当建筑师有某种设计的意识的时候,他怎么获得一种超乎寻常的建筑结果。

“所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关于Building(建筑物),不仅仅关于房屋,它同样也是关于Architecture(建筑),只不过这个Architecture不能再理解为仅仅是偏重于美学、偏重于形式,而是另外一种更全面的,更接近于号称美国建筑界一代宗师的路易·康理解的这种Architecture。我们实际上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共同去塑造世界中的世界,这些元素也是机会,不仅仅是空间,不仅仅是形状、色彩,物质感、结构设计特性,它的质感,包括光线,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设计的一种出发点。”青锋说。

悉尼歌剧院及其主顶结构设计的九种方案。

悉尼歌剧院及其主顶结构设计的九种方案。

作为职业建筑师,杨金鹏谈道,《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这本书用非常成体系的方式呈现了建筑从3000年前到现在,一个演变的过程。就像这本书“后记”里面写道,“这本书中所回顾的历史,使我们能够看到过去的3000年里人们在不同工程领域内所获得的发展进步——对材料和制造、最佳设计方案以及输送设计和执行数学计算的认识的加强。”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体系,实际上这本书整理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经验,建造的经验、设计的经验在做设计、做建筑,另外一种是用大量的科学知识对原本的真相、对事实的探索来做设计,包括新的结构与形式的出现。整个的学科往前推展,我们的设计往前发展,还需要有对真相不停地追问。

杨金鹏也谈道:“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19世纪的时候就断裂了,我们现在接触的所有的信息是西方的建筑思想,它成体系,他们是延续的,而我们是断裂的。如果从哲学角度来说,季羡林先生曾说:西方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层层推理的一个世界,把一层一层的真相剥给大家的世界。东方的哲学是一个混沌的哲学,这也体现在建筑上。”

于九涛社长说:“现在全社会都在讨论回归常识,我们就是要清理似是而非的问题,并且进行系统性的整理,这是出版要做的事情,智能手机碎片化阅读解决不了基础性的、系统性的知识普及问题。” 所以我们出版社出的书都是一些知识密集型的,比如说这个《世界建筑3000年》,是一部精彩的建筑图典,包括近300张彩色图片及500张黑白图片,包括文献图纸、源技术图解、专业原始资料页等。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