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黄宾虹李叔同都是南社人,系列讲座以人物串联“南社风流”

在南社成立110年之时,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近日推出“海粟讲堂之‘南社风流’”十讲系列讲座,邀请上海多位南社研究者、南社后裔代表,全方位探讨、解读、展示南社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话题聚焦南社与江南文化、南社

在南社成立110年之时,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近日推出“海粟讲堂之‘南社风流’”十讲系列讲座,邀请上海多位南社研究者、南社后裔代表,全方位探讨、解读、展示南社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话题聚焦南社与江南文化、南社与海派文化、南社与新文化等维度,拓展百年南社历史的研究范畴,以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1909年11月13日,苏州虎丘张公祠,南社第一次雅集。柳亚子(前排右二)、黄宾虹(后排右二)、陈陶遗(后排左二)

110年前(1909年11月13日),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成立南社,“南社”取“操南音,不忘本也” 。

南社的仁人志士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文有南社,武有黄埔”的美誉。他们为中国近代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教育、新闻、出版、翻译、科技、宗教、女权等多方面作出了贡献。南社人不仅开眼看世界,引进并传播西方现代先进文化,推动近代中国转型,而且对于国学的研究保存,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也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南社创始人之一的柳亚子与毛泽东

此次讲座的策划人、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主任刘亚军谈及缘何策划南社系列讲座说:“过去对于南社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革命性的组织,知道柳亚子和毛泽东的诗词交流,但其中还有很多名字,比如黄宾虹、李叔同、白蕉等我们很熟悉,但并不知道他们是南社中人,通过这些名字也将一些历史和诗书画印、音乐戏曲的故事串联梳理,显出了一种多元性。‘南社’也是了解近代知识分子的一扇窗户。”

此次“南社十讲”与此前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最‘艺’江南·文化十讲”出自一处,而南社系列之所以成为刘海粟美术馆“海粟讲堂”的子项目,源于刘海粟曾是“新南社”的一员(1923年,柳亚子与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等8人发起)。同时该系列讲座也将上海图书馆、上海历史博物馆、金山区博物馆、以及苏州南社纪念馆,以及上海报人近期对南社的研究呈现给公众,也为研究机构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文人信札看南社的朋友圈

“海粟讲堂之‘南社风流’”系列讲座的第一讲邀请到媒体人、作家管继平从文人信札的解释挖掘的角度,讲述南社人的故事。因为书信大多写给自己的亲友,是一对一的关系,原本没想过会公开,但直抒胸臆,不事雕琢,这就可能包含了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内容。在讲述中原本一些被遮蔽的故事,一一显现:

讲座回顾了1909年11月13日,苏州虎丘张公祠,南社第一次雅集。在此后虽然南社内部多有纷争,但其社员鼎盛期社员总数1180余人。真正让南社的由盛而衰,主要是内部的唐宋诗之争:

1916年1月,姚鹓雏在《民国日报》上连载诗话,大谈同光体之优,柳亚子不悦则以诗回敬。后来,先有留洋归来的胡先骕,后有松江籍诗人闻野鹤、朱鸳雏,与柳亚子论战。姚鹓雏写诗调和。《民国日报》为平息事端,压下一方。但朱鸳雏又在《中华新报》另辟战场。柳亚子以南社主任的名义,开除朱鸳雏社籍……

孰料又起波澜。首先《民国日报》的成舍我就极力反对,他又拟出一份布告,号召其他社员欲将柳亚子驱逐出社。《民国日报》老板叶楚伧与柳亚子交好,自然不登。成舍我毅然辞职,用典当衣服的钱,在《中华新报》上买了版面,将布告刊出。于是,柳亚子在已经印好尚未发行的《南社丛刻》二十集中,又夹印了传单,将成舍我也一样驱逐出了南社。

这场“唐宋诗之争”的是非究竟如何,难以辨明,但多年后姚鹓雏写给柳亚子的一通书信,可见两人关系:


姚鹓雏给柳亚子的信件

亚子我兄社长左右:

违异来久,音问中绝。夐敻踽踽,如在空谷。孤僻之甚,亦自怪也。曩岁游从之欢,时复驰溯……

而客游卅余年,立锥无地,行年六十,体气已衰,幸精力尚强,写作未倦,或可藉是自效于新民主主义之世,服务群众,免为寄生。

沪市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搜集载籍已过十万,其他器物称是,爰有扩充为图书、博物两馆之议,友人有柳翼谋、沈尹默、汪旭初皆已罗致,颇谓如走亦勉可滥竽,独无为推挽于陈市长者

故旧在远不遗,能否为我通一书于市长,提名作介。廿年暌违,甫一通问,便作此诿諈,无任惭疚,惠子知我,倘勿责邪!

收到姚鹓雏的信后,柳亚子给陈毅市长写信,为解决朋友的生活待遇问题,市长推荐了他的南社旧友姚鹓雏:

“行箧中检得旧友姚鹓雏兄六月十三日一笺,特以奉阅。姚君为南社诗人眉目,与弟订交四十年,长于文学,其最近行履,则沈尹默、汪旭初暨宗兄翼谋耆老皆知之甚详。甚盼我兄罗致之于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或畀以图书、博物馆职务,必不为羊公之鹤也。”

柳亚子向陈毅市长推荐他的南社旧友姚鹓雏,而面对当时新政权的一市之长,柳亚子此函带着诗人的气质今和朋友兄弟的情怀。

除了这些比较正式的书信外,书信里还包含着许多趣味的故事,比如在范烟桥致譬如范烟桥致陆澹安的书信里,提到了一次为周瘦鹃、郑逸梅、陶冷月三人七十大寿的“雅集”,但未邀陈巨来。翌年陈巨来在陶冷月的家里看到了合影照片,对周瘦鹃颇有不满。

范烟桥致陆澹安

在这其中作为南社文人的陆澹安曾因改写《啼笑因缘》、《秋海棠》弹词,红遍大江南北,甚至一度被归为“鸳鸯蝴蝶派”。但1940年代后,陆澹安将兴趣转至学问研究,先后撰写了《庄子末议》、《列子补注》,并对金石碑版、小说戏曲作大量的考证。

陆澹安手稿

此外周瘦鹃、郑逸梅、陶冷月等人也各自有故事,比如周瘦鹃的帽子、他与张爱玲、梅兰芳的交往等被今天研究。而在“南社十讲”中“补白大王”郑逸梅的后人郑有慧也从其祖父的《南社丛谈》入手,讲述南社故事。

郑逸梅

郑有慧出生于1950年代,她因为家庭的关系,她少时就于南社中人多有接触,通过她的直接讲述,也了解到南社中人的真性情。

金山白蕉与南社

南社与上海金山也颇有渊源,据最新研究,金山拥有65名南社、新南社、南社纪念会成员,是全国南社社友第二多的县级单位,仅次于吴江。近年来金山区博物馆也做了一系列与南社相关的展览,12月13日,刚落下帷幕的《万梅花开:金山与南社文物文献展》,就是以山区博物馆馆藏南社成员藏品为中心,结合金山图书馆、金山档案局(馆)的相关馆藏,及南社后裔捐赠借展的文物文献,介绍南社创始人高旭、南社元老陈陶遗、江南三大儒之一的高燮、南社第二任主任姚光、国际著名天文学家高平子、帖学宗师白蕉、海派画家孙雪泥、国学家周大烈等8位主要生平事迹。


白蕉、唐云,《岁寒图》 1940年代,金山博物馆藏

在“南社十讲”中,金山博物馆副馆长余思彦以“白蕉与南社师友的交游”为线索,呈现金山张堰人白蕉(1907.11.3-1969.2.3)的朋友圈以及南社丰富的人文交流。

他的讲座依旧提及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公祠的第一次雅集,除了陈去病、柳亚子、朱少屏等人外,余思彦尤其关注到照片中的黄宾虹。参加第一次雅集的17名社友中年纪最大黄宾虹45岁,年纪最小的是柳亚子22岁,可谓少长皆集。。许多人都知道黄宾虹是一代画宗,对其中年以前热血革命者的形象却知之甚少。黄宾虹曾在自家的房子开炉铸币,希望以制造铜钱扰乱清朝的币制,也为革命党筹集资金,后被人告发,遂逃到上海来办报纸杂志,做一些革命鼓吹的工作。

黄宾虹的入社书

黄宾虹比白蕉大42岁,很多人以为是两人相识是因为南社的缘故,其实不然,白蕉与黄宾虹成为忘年交,源于蒋丹麟介绍其认识徐悲鸿,继而徐悲鸿介绍白蕉、黄宾虹相识。此在白蕉自述中有所描述:

“我友而师者艺苑有二贤,一忘年歙县黄宾虹,一宜兴徐悲鸿。 余识悲鸿以亡友丹林。丹林为宜兴老诗人蒋师梅笙之公子,悲鸿则其爱婿也。识宾老则以悲鸿,皆有年矣。”——白蕉《艺苑二贤》

在讲座人余思彦收集的书信往来中,可以看见黄宾虹对白蕉的赞扬,夸赞篆刻,书信中也透露了白蕉拿了一幅画寄给黄宾虹,黄宾虹表示感谢。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两人书信往来居多,并在书信中谈艺论画。

黄宾虹致白蕉信,1952年

此在金山博物馆主编的《白蕉文集》中也多有论及:

宾老先生尝与余论画云:“简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 简笔难于细笔!”语极精赅。而其画则熟中有生,荒率而弥整饬。良由此老胸罗丘壑,腕底谐春,笔简意工,落墨乃如风行水上也!此画余每于爇香读书之间,时一凝眸,深觉岚光水色取之不尽。摩诘山居诗,洵多所未尽耶? 壬申二月白蕉偶识。(白蕉:《云间画题乙集》 )

在黄宾虹70大寿时,白蕉他写了一首诗寄给他。这首诗也发表在白蕉自己编的《人文》杂志上。虽然白蕉并不靠书画为生,有教员、编辑等工作,但在解放前办过五次个人画展,他的润例是徐悲鸿帮他写的。

黄宾虹70大寿时白蕉寄给黄宾虹的诗

1934年,黄宾虹七十寿诞,白蕉作诗《寿黄宾公先生七十》

1948年,黄宾虹发起成立乐天诗社,参加者多为画家。在诗社的吟唱酬和中,白蕉、周鍊霞以才思敏捷,被誉为“江南才子”和“江南才女”驰名文坛。

1948年黄宾虹南下与在沪友人合影(前排左起:钱君匋、邓散木、黄宾虹、江振华、白蕉)

1955年,白蕉为黄宾虹送殡,居杭州三日,与赖少其、江寒汀、贺天健、唐云、林风眠、赵延年等人均有交往。除黄宾虹外,白蕉与南社中的高燮、陈陶遗、柳亚子、孙雪泥、姚光、姚鹓雏等皆有交游,,1956年“海上盟主”吴湖帆在筹备上海中国画院时,根据国画优良传统的成就为标准,提名了25位甲字画家,白蕉就位列其中,当时白蕉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并兼任秘书室副主任。可见“白蕉的朋友圈是第一流的艺术圈”。

1944年,白蕉重阳登高。

而在南社之中,还有很多为人熟悉、值得讲述的人物,比如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陈颖讲述的南社二僧李叔同、苏曼殊,两人曾于同一年成为南社社友。1912年,李叔同与苏曼殊先后加入《太平洋报》,不仅每日共事,作品也常常同见报端。苏曼殊的《分堤吊梦图》和李叔同以隶书笔意撰写的《莎士比亚墓志》就曾同一天发表,这两件艺术作品后来被南社同人称为《太平洋报》的双绝。

苏曼殊的《分堤吊梦图》

李叔同以隶书笔意撰写的《莎士比亚墓志》

除此之外,两位高僧在人生经历、兴趣爱好、信仰等方面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相似却又不尽相同,从而造就了两人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他们对近代中国文化都有着相当大的贡献。

李叔同设计的南社LOGO等

此次刘海粟美术馆的“南社十讲”用的LOGO也出自于李叔同当年的设计,此次讲座还邀请了历史学家杨天石题写“南社风流”,系列讲座还包括张春田的“南社与新文化”、黄薇的“南社里的新剧先驱”等。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认为,在“南社”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文化的自信和自醒,百年的前南社人主动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并自主革新、对接国际。

(注:本文资料图片均由讲座者提供)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