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突发的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森林大火蔓延一度威胁到了泸山第一古刹西昌光福寺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博物馆内有大量文物资料,光福寺除了寺庙建筑,还有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昌地震碑林的100多块文物碑刻。澎湃新闻获悉,目前光福寺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暂时未被森林火灾波及,为安全起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和光福寺已经相继转移文物资料。
消防队员参与扑火现场
光福寺,原名“大佛寺”,位于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泸山腰间,是泸山宗教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气势最恢宏,香火最兴旺的佛教建筑群。始建于唐天佑年间,距今约1100年。寺内有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地震碑林。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泸山风景区中部,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光福寺
据央视新闻早先报道,3月31日17时30分左右,四川省凉山州泸山山顶火势复燃,威胁到半山腰的光福寺。武警官兵转移在山上的群众,帮助转移寺里的贵重物资。
明代 双吸管鸟型银酒壶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藏
复燃的大火逼近距离光福寺不远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光福寺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31日晚上9点50分,四川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一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表示,他们从下午开始转运文物,现在正在帮忙清点,“现在很忙。”31日晚上10点多,西昌市应急管理局值班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下午6点多山火复燃后,消防已经做了预降温处理,复燃点附近的光福寺、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人员已经组织撤离了。
3月31日晚,西昌市“3.30”森林火灾仍在蔓延,逼近光福寺。图源:界面新闻
据界面新闻报道,光福寺僧人性宽法师介绍,他们在当日傍晚发现后山顶上冒起了浓烟,接着浓烟顺着风向一路往下烧,很快就看见了明火。着火点距离寺院目测只有1000多米,而且正在顺着风势逐渐逼近寺院。
图中最右侧红字标注的分别为奴隶社会博物馆和光福寺
性宽法师介绍,几年前这里也曾发生过山火,但未危及到寺院。3月30日森林火灾发生后,最初的着火点距离光福寺较远,寺院并未安排撤离。不过当晚他们都没有休息,安排人员巡逻观察火情。
31日傍晚,附近值守的消防官兵也注意到火势正在蔓延,要求寺院人员全部撤离。光福寺里有十五六位僧人和一些居士,居士被安排回家,僧人则被要求撤离到邛海对岸的积善寺。积善寺与光福寺之间隔着邛海,大约有20分钟车程,相对安全。性宽法师说,由于撤离的时候比较匆忙,只带走了少量手抄的经文,寺院里还有大量经文和文物没办法带走。
4月1日凌晨,据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消息,目前光福寺和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暂时未被森林火灾波及,同时,火势有所减小。为安全起见,博物馆和寺院已经相继转移文物资料。
光福寺匾额
光福寺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其建筑布局是在一巨型照壁背面分七级而依次陈布。天王殿、望海楼、三圣殿、观音殿、大雄殿、飞梁殿、蒙段祠逐序排列,构成一条中轴线,形成主体建筑群。
光福寺观音殿
寺前台阶下有一巨型照壁,照壁宽14米,高12米,正面篆书“川南胜境”四个大字,背面为明朝正德年间状元杨升庵在火把节夜宿泸山时,在此吟出的名句《泸山观火炬咏怀》:“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此诗对当时西昌的火把节作了最生动,最形象的描写。
光福寺内樱花盛开
寺内有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地震碑林,十大“巴蜀树王”排名第四的古汉柏,粗壮的古树搭配细嫩的粉樱,相互映衬间别有一番雅趣。
西昌地震碑林位于西昌市南泸山光福寺内,共有石碑100余通。历史上,陕西西安碑林、山东曲阜孔庙碑林、台湾高雄南门碑林、四川西昌地震碑林被称为中国四大碑林。
西昌地震碑林
石碑上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历史上发生几次大地震的情况,详细记载了明嘉靖15年(1536年)、清雍正10年(1732年)、清道光30年(1850年)西昌地区3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及人畜伤亡、建筑破坏的情况。西昌地处安宁河、则木斯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部震区之一,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这碑林为我们研究强震是否在同一地点重复、发震周期、内在规律等提供了实物资料,不仅可与历史文献相对照,并可补其不足,实为我国之罕见。
西昌地震碑林
西昌地震碑林详细记载了明代嘉靖、清代雍正、道光年间的三次大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以及受灾情况,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西昌地震碑林
《泸山碑记》碑 局部 于四川西昌地震碑林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泸山风景区中部,背依青山,面临邛海,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风格的建筑。据官网介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这里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整个建筑群根据古朴典雅的彝族建筑风格而设计,主要建筑采用红、黄、黑三种彝族绘画的传统色彩,绘以日、月、山、水、羊角、鸟羽、火镰、鱼网等取材于自然的图案。
各陈列厅内从纵向和横切面用实物、文字叙述、图片资料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彝族奴隶社会制中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形式主义、历算、宗教、历史、军事、法律、医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内容。对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和佐证价值,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
清代 镶金银碗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藏
清代 五流银酒壶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藏
船型彩绘皮酒杯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藏
博物馆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命名为“凉山之鹰”。博物馆陈列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三大部分:富饶美丽的凉山、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伟大的民主改革。设有8个陈列“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阶级”、“家支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对奴隶制的斗争”等。
明代 太阳纹皮盾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藏
彩绘酒杯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藏
清代 经书 乌沙拉且政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藏
清代 经书 毕沙特依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藏
自建馆至今,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5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