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叙了成化十五年清明前后沈周从西庄老家下舟,前往苏州城西天平山一带祭扫亡父一事,文中述及的沈周传世作品《虎丘十二景图册》、《支硎遇友图卷》、《天平山图卷》、《西山记游图卷》、《画隆池阡》串联起其舟行途中及目的地所见景致,亦带出沈周在支硎山西南麓龙池为其父建造墓园、迁葬往事。
成化十五年三月五日(1479年3月27日),第二天就是清明了,沈周从西庄老家下舟,前往位于苏州城西的天平山一带祭扫亡父。
从西庄到天平山,途经长荡。长荡位于虎丘西北,自西而来的沈周一进入这片水域,虎丘便映入眼帘。时人若立于虎丘之巅,很容易就会注意到开阔的长荡,甚或称其面积有“千顷”之广。不过,这片辽阔的水面在仲春之际便已漂满水草,以至遮蔽了云朵在水中的倒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沈周的心情,“湖山四面好,转侧皆可喜。”沐浴着春光,他写下轻快的诗句。
明 沈周《虎丘十二景图册》其一,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此时已经五十三岁的沈周,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发迹过长荡,识此平生始。”西经长荡,便抵虎丘,亦可进近天平山,更可顺流而下泛舟太湖。一边畅想着这些自己时常造访的吴中胜境,一边欣赏着满目“攒青叠翠,真一画屏然” 的景色,舟行便不再枯燥。
《姑苏志》
沈周此行要去的支硎山位于天平山东北,得名于晋代高僧支遁。相传他曾隐居于此,山因其号而得名。同样具有“隐居”家族传统的沈周,对支硎山的故事谙熟于心:“千载支郎此说经,寒泉石涧尚纵横。” “寒泉”是支硎山最重要的名胜,正德《姑苏志》记载:“(支硎山)有石室‘寒泉’,(支)遁诗云:‘石室可蔽身,寒泉濯温手。’相传(支)遁冬居石室,夏隐别峰也。泉上刻紫岩居士虞廷臣书‘寒泉’二字径丈。”物是人非,面对一千年前传说中的隐士所留下的痕迹,沈周充满敬仰:“莺花浪示春消息,水月犹通佛性情。”徜徉支硎山,仿佛这里的一切都沐浴着圣贤的光辉。除此以外,此地秀丽的景色更使其成为沈周笔下时常描绘的对象。
明 沈周《支硎遇友图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明 沈周《支硎遇友图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明 沈周《支硎遇友图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事实上,就在成化十五年的清明当日,沈周便曾即兴创作过一件诗画合璧之作。尽管该画现已不存,但从作者“湿云载春山,晴秀怅莫逢。”的诗句中,我们还是依稀可见彼时春雨婆娑的山景。现存上海博物馆的沈周《天平山图卷》所绘应是支硎、天平山一带的景色,不过画心之后的大段自题显示其可能作于十年后的弘治己酉(1489年)。此时的沈周为疾病所苦,因之笔下的山川恐非即景而作,但其笔法的简练与构图的简约,仍使人感受到他对所绘山水真景的熟稔。尤其是画中两位主人公正坐在一块平整的石面上促膝长谈,这正是天平山顶的特征。
明 沈周《天平山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后世的诸家收藏中,还曾出现过一件名为《画隆池阡》的沈氏名作。在明代中期的太仓文人、收藏家王世贞眼里,这件作品是沈周“易于文”而不“易于画”的证明。他曾读过沈周在支硎山隆池阡的游记,并提到记中有诗,但沈周的同名画作却过了三百日之后始成。王世贞对此作予以高度评价,当他亲身来到支硎山游历之后,竟“不知视画孰胜也”。
王世贞或已不知沈周来隆池阡的真实目的,但对成化十五年的沈周而言,此地意义非凡。因为这里是他为安葬父亲沈恒而精心挑选的身后之所。
成化十三年正月三十日(1477年2月13日),沈恒病故,享年六十九岁。这个风雅好客、乐善好施的吴中名士据说在临终前饱受中风之苦长达六年。这或许与他一直以来不太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此人“平生好客,绰有父风。日必具酒肴以须,客至则相与剧饮,虽甚醉不乱。” 尽管有吴宽的辩护,但长期暴饮暴食必然对身体造成沉重打击。父亲殁后,沈周面临“先茔卑隘”的问题。沈氏祖坟位于水多地少的相城,耕地资源本已十分紧张,更不消说建造墓园的土地。除此以外,沈周对老家缺乏秀丽山川的不满可能也对他决定开辟一处新墓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寻找吉壤,沈周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吴县西山”始终是他的首选。这里的“西山”,并不简单对应今天太湖中的西山,而是自木渎至虎丘一线的山水之地,自然也包含了天平、支硎。挚友吴宽时常陪伴并见证了这个过程,他说沈周“行数日不得”,这或许亦是《画隆池阡》历时三百日始成的真实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吴宽也刚在几年前失去了父亲。
明 沈周《西山记游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明 沈周《西山记游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明 沈周《西山记游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最终选择在支硎山西南麓的龙池建造墓园。此地“隆然而起”,地势较高,背靠支硎,面朝太湖的方向。沈周甚是满意,顺势将其改名为“隆池”,后来的正德《姑苏志》接受了这个新名字,但今天的人们则又将其称回“龙池”。
成化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1479年1月8日),沈周开始将父亲移葬于隆池阡,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三(1479年1月25日)才最终完成迁葬。好友们前来送葬,吴宽应邀提前写下的《隆池阡表》被铭刻在墓旁。
明 吴宽《隆池阡表》,图源 国学大师官网
明 吴宽《隆池阡表》,图源 国学大师官网
明 吴宽《隆池阡表》,图源 国学大师官网
明 吴宽《隆池阡表》,图源 国学大师官网
由此,成化十五年的祭扫,正是沈周将父亲安葬于隆池阡后的第一个清明。三月六日,祭扫在雨中进行。当晚,沈周留宿在山中。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时常会在清明之际来此展墓,而雨天亦是常见。为此他曾写下诗歌:
“清明真见雨纷纷,滴沥林梢杂涧闻。仰面伤心无白日,低头挥泪有孤坟。”
由此,隆池阡、支硎山与父亲化身一体,西山新增了一处景观,沈周也多了一份寄情流连的理由。不过,沈周本人最终未能长眠于自己的心仪之所,而是被安葬于“相城西牒字圩之原”——他不仅被葬在老家附近,同时也被葬在没有秀丽山川的水边。驯至今日,莫说沈恒之墓,竟连“隆池”之名亦不复存,只有天平、支硎山依旧耸立,无声地见证着一切。
(本文经授权转刊自吴中博物馆公众号。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