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台北故宫新展“话画”:倪瓒《容膝斋》与书画展签的变迁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新展“话画——说明卡片探索记”今天起对外展出,与往常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不同,该展意在探索台北故宫博物院数十年来为书画作品准备的说明卡片及其跟随时代的变化。展览精选出倪瓒(1301-13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新展“话画——说明卡片探索记”今天起对外展出,与往常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不同,该展意在探索台北故宫博物院数十年来为书画作品准备的说明卡片及其跟随时代的变化。展览精选出倪瓒(1301-1374)和文征明、沈周、王鉴、王原祁等仿倪瓒风格绘画七件,来搭配展示不同年份所使用的卡片,直观呈现不同作品与说明卡片组合的效果和差异。

应该如何向观众介绍一幅画,是博物馆策展人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展品旁边摆放说明文字,是替绘画“代言”最常选择的方式。假如,根本没有说明卡片,观众是否会更专心地欣赏作品?观众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说明文字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数十年来,为书画作品准备的说明卡片,无论在尺寸、材质、颜色、位置、用词、内容、翻译等方面,都曾经随着不同时期和展览,尝试过各式各样的改变。

本次展览,特别以说明卡片作为探索主题,精选出七件倪瓒(1301-1374)和具有倪瓒风格的绘画,用这些跨越元、明、清三代,乍看之下相似度很高的作品,来搭配展示不同年份所使用的卡片。包括只标示名称,到长达数百字中英文介绍的版本,还有用毛笔书写的直书款,以及用印刷字型排列的横书款。观众一方面可以比较不同作品与说明卡片组合的效果和差异,另方面也可重温过去站在展柜前的观赏体验。

元 倪瓒 《容膝斋》

倪瓒(1301-1374),号云林,原本家境富裕,因元代末年的动乱,离家漂泊于太湖一带。此图原为倪瓒72岁时送给朋友檗轩的画作。两年之后,檗轩想将此图转赠他们共同的朋友潘仁仲医生,于是再请倪瓒于画上题诗。由于倪瓒的题跋中提到潘仁仲的居所为“容膝斋”,后来反而成为这幅画的题名了。

《容膝斋》为倪瓒晚年代表作,构图为倪瓒经常采用的“一河两岸”式构图,不强调设计奇伟的山石造型,或是营造空间幻觉。墨色层次的斟酌、皴擦勾染笔划的搭配、虚实物象的呼应与平衡,才是倪瓒审美意趣贯注之处,创造出静谧清雅的画境,成为后世尊崇仿效的典型。

1960年代中期由傅申墨书之说明卡。

1990年代中期,龙纹边框说明卡的作品题名仍为墨书。此说明卡为江兆申书迹。

卡片上方饰以龙文的品名卡,为1983年左右发展的新样式。这种样式亦有作释文卡使用的例子。

传 元 倪瓒 《疏林远岫图》

《疏林远岫图》水墨画河岸、疏树、竹林与房舍,对岸则山峦起伏。用笔多中锋,山石皴法以披麻为主,略有折带笔意。幅上有壬子(一三七二)年款,时七十二岁。然本幅题款,实摹自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倪氏真本《容膝齐图》。用笔亦无倪氏一代大家之健劲,系后代摹品。

明 沈周《 策杖图》

沈石田,笔性浑朴,与倪云林高逸雅澹之趣略有不同。相传石田每效倪画,其师辄以为过。董其昌题沈册云:沈启南画以学元季四大家者为佳绝,就中学倪高士尤擅出蓝之能。盖以澹逸言,沈固不能肖倪,以浑朴言,则沈之所固有。故沈学倪画,雅澹中别有一种苍莽之气。本幅满纸荒寒,是仿倪画之佳者。

1960年以后出现的墨书说明卡。

1990年代后期出现的龙纹边框说明卡内容已多采用照相打字印制。

2000年前后使用的说明卡,中英文的字级均放大的版本。

明 文征明 《疏林茆屋》

此帧学云林,构景甚简而笔甚老练,较丁卯(1507)之雨余春树图轴截然不同。书亦较癸酉(1513)之题欧阳修帖远为进步。此老用功之甘勤,自不可及。是年甲戌,文征明四十五岁。

明 董其昌 《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册 仿倪瓒林堂诗思图》

这套册页引首有董其昌题写的“小中现大”四字。原本标为董其昌的作品。但根据近年研究认为,此册页的作者应为王时敏。

此开册页模仿倪瓒晚期的画作《林堂诗思》图,原作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为这开册页的四倍大。王时敏将作品缩小成册页,所以称为“缩本画”。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这些缩本画保存了原作面貌,是非常精致的复制品。

19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墨书说明卡。视需要有时必须誊抄数张内容相同的说明卡。

清 王鉴 《仿倪瓒山水》

王鉴(1609-1677),太仓人,是清初的正统派画家。此画为王鉴1663年模仿朋友所藏的倪瓒《绿水园图》。“一河两岸”的构图,以及“折带皴”,都是倪瓒的典型风格。不过,王鉴利用倾斜的树木,接续对岸下滑的山势;前景坡岸向下的长线条,也打破了倪瓒原本前后景平行的稳定感,呈现出更明显的动势,可以说是对倪瓒风格的重新诠释。

19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墨书说明卡。撰文书写者为傅申。

清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

王原祁(1642-1715),号麓台,清初正统派山水名家“四王”之一。此画虽仿倪瓒风格,但山石造型更为多元,组合更加复杂,加入了他尊崇的另一位元代大师黄公望(1269-1354)的风格,一洗倪瓒风格空疏萧瑟之感,显露出盎然生机。

19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墨书说明卡。撰文书写者为江兆申。

跟着时代变化的说明卡

大风阁与兰千阁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1970年特辟两阁楼为“大风阁”及“兰千阁”,感念张大千、林伯寿二位先生寄赠收藏,逐期展示寄赠精品。民国张大千摹《莫高窟一百五十二窟晚唐画璎珞大士像五十八号》与清潘公寿《临赵孟頫中峰和尚像》曾于1971年4月份展出。这两张说明卡很可能是当时搭配展出的版本。

推测应为1970年使用的墨书说明卡。

这个时期出现印有格线的卡片,不需要再一张一张用红原子笔打格子。每行首尾均以和缓的弧形收合。或许是想营造写在竹简上的情调。

推测应为1970年使用的墨书说明卡。

书法家写成的说明卡

以毛笔书写的早期说明卡,结构清晰、笔画隽挺。当年是谁书写这些卡片呢?根据书风与相关资料,早期书画处的研究人员江兆申、傅申、佘城、张光宾等前辈,不乏书艺精湛的书画家。他们在展览筹备期间除了准备说明内容,还必须花时间誊缮书写。这些卡片纪念着过去的岁月,沉淀成深富时代意义的另类藏品。

江兆申先生墨书卡片,可能书于1981年“吴门画派九十年展”时。

傅申先生墨书卡片,书于1965年至1968年之间。

佘城先生墨书卡片,书于1968年至1973年间。

龙纹说明卡—从手写到印制

还有一批约1980——1990年代使用的龙纹边框说明卡,看起来虽然相似,但最能展现这个时期文书处理方式的改变,对说明卡制作产生的剧烈影响。龙纹说明卡的书写区域,较前期缩小不少,即使仍有少数毛笔书写的卡片,但字迹较小。后来除了作品题名以隶书手写外,其他说明内容则改以中文打字机缮打,更晚期又改换成照相打字印刷的版本。

1980年代已开始使用的龙纹边框说明卡式样,早期仍有墨书的版本。此说明卡即为江兆申先生书迹。

1980年代已开始使用的龙纹边框说明卡式样。江兆申先生、吴平先生、许郭璜先生均曾为此种卡片墨书题名。

1995年10月“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橘红底烫金龙纹说明卡。

追求与观众更亲近的说明卡

1980年代,为了方便观众阅览与理解,说明卡片取消了龙纹装饰,改用简单的方框,以求尽量放大说明卡的字级,用词也更趋白话。利用分为上下两层的压克力框,来安插展件的中英文说明。近年来,数位输出非常方便迅速,可以针对不同展览主题,进行特殊的版面设计。因此,书画说明卡将中英文整合,希望在不抢去展件风采的前提下,悦目地提供给观众与展件相关的重要资讯。

2017推出的“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说明卡。

展期持续至2020年7月5日

(本文图文资料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馆官网)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