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书迹里的两位晚清重臣——曾国藩与蒋式芬比较谈

曾国藩与蒋式芬均为晚清重臣,二人在书法上又都有极高的造诣,有书法作品传世。本文从曾国藩、蒋式芬的人生际遇出发,得出相差40岁的曾、蒋二人有着相似的士大夫文人情结;又从存世的诗文、书法资料,探析两人的心

曾国藩与蒋式芬均为晚清重臣,二人在书法上又都有极高的造诣,有书法作品传世。本文从曾国藩、蒋式芬的人生际遇出发,得出相差40岁的曾、蒋二人有着相似的士大夫文人情结;又从存世的诗文、书法资料,探析两人的心路历程和艺术追求。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刊于《文人墨色》。

曾国藩《“灵芝绛阙”七言联》纸本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对曾国藩的言论记录清晰,其中一节引起我的注意,曾国藩对赵静能说:“初服官京师,与诸名士游接,时梅伯言以古文、何子贞以学问书法皆负重名,吾时时察其造诣,心独不肯下之。顾自视无所积蓄,思多读书,以为异日若辈不足相伯仲。无何,学未成而官已达,从此与簿书为缘,素植不讲。比咸丰以后,奉命讨贼,驰驱戎马,益不暇,今日复审视梅伯言之文,反觉有过人处。往者之见,客气多耳。然使我有暇读书,以视数子,或不多让。”

曾国藩的一番话,让赵烈文产生感慨:“人之性度,不可测识,世有薄天子而好为臣下之称号者,汉之有富平侯、明之镇国公是也。公事业凌铄千古,唐宋以下几无其伦,顾欲与儒生下竟呫毕之业,非是类耶?”

一句话,是士大夫的文人情结让曾国藩如是想。

蒋式芬 《大坐长啸联》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蒋式芬生于1851年,卒于1922年,曾国藩比蒋式芬大40岁。两个人处于清朝的风雨飘摇阶段,曾国藩生前嗅出了清国衰亡的气息,蒋式芬则亲眼看到国祚倾斜、国将不国的现状,内心的隐痛和巨痛,他们两人最为敏感。

从年龄推论,并以年谱为证,两个人没有见过面。有趣的是,两个人科考成绩相仿,曾国藩28岁到北京会试,考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光绪三年,蒋式芬28岁,考取三甲第四十五名,赐同进士出身。两人先后改翰林庶吉士。世事造英雄,在朝廷顺风顺水的曾国藩,很快擢升礼部右侍郎,又因在湖南办团练,剿杀太平天国,官运亨通,先后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蒋式芬没有曾国藩的人生际遇,以两广盐运使职衔收场,辛亥事变,退老还乡,吟诗作书,茕茕一身,自得自乐。

曾国藩《行书“石座玉麈”七言联》 湖南省博物馆藏

学而优则仕,不管两个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结局,他们“修齐治平”的为官理念极其相似。咸丰二年,曾国藩奉旨在湖南办团练,面对人妖颠倒的社会现实,他给朝廷的奏折明确表示:“今乡里无赖之民,嚣然而不靖,彼见夫往年命案盗案首犯逍遥于法外,又见夫近年粤匪土匪之肆行皆猖獗而莫制,遂以为法律不足凭,官长不足畏也。平居造作谣言,煽惑人心。白日抢劫,毫无忌惮。若非严刑峻法,痛加诛戮,必无以折其不逞之志,而销其逆贼之萌。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但愿通省无不破之案,即剿办有棘手万难之处亦不敢辞。”

曾国藩说到做到,在湖南推行“就地正法”政策,查明不法之徒,重者砍头,次者杖毙。

曾国藩《行书“尊酒歌辞”七言联》 洒金笺,立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对“体制内”的贪官、庸官,也不宽容。他参劾长沙协副将清德——“操演之期,该将从不一至,在署偷闲”、“一切营务武备茫然不知,形同木偶”,太平军攻打长沙,他“自行摘去顶戴,藏匿民房”,他建议对清德“革职,解交刑部,从重治罪”。清德倒台。参劾江西巡抚陈启迈,曾国藩义正词严:“臣与陈启迈同乡同年同官翰林,向无嫌隙,在京师时见其供职勤慎,自共事数月,观其颠倒错谬,迥改平日之常度,以致军务纷乱,物论沸腾,实非微臣意料之所及。臣既确有所见,深恐贻误大局,不敢不琐叙诸事,渎陈于圣主之前。”

咸丰听明白了,“陈启迈着即革职”。

曾国藩《复曾国荃、曾国葆书札》 湖南省博物馆藏

曾国藩《复曾国荃、曾国葆书札》 湖南省博物馆藏

曾国藩《复曾国荃、曾国葆书札》 湖南省博物馆藏

蒋式芬初入仕途,“直声震内外”。王树枏《前两广盐运使蒋公墓志铭》记载,蒋式芬在湖广道监察御史任上:“即疏参大珰李莲英怙宠骄横,闻者咋舌。又以顺天府尹孙楫,凭藉奥援,专树饕诐,辇毂之下,敢往无所顾;广西巡抚史念祖,边事媠谩,选耎无能,均劾之去。时刑部尚书薛允升负时望,荷上眷甚隆,而缩肭不任事,专听其子侄撟虔骫法,用乱国典。公愤甚,独上疏列款言之,章入,立与遣黜。公遇事敢言,不避权要,多类此。”

蒋式芬《伟节宽饶联》

《义和团档案史料》记载蒋式芬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上奏言及李鸿章“饰词推宕,退缩不前”、“纠合十余省督抚保护外洋商务”诸状,斥李鸿章“何其忠于外洋而不忠于朝廷也”,并疏请“更择才德兼备之员往代其任”。赤胆忠心,由此可见。

曾国藩与蒋式芬身处乱世,忠君爱国之情浓烈,这是儒家文化最为直观的表达。时代不同,两个人的结局也大相径庭,然而,他们为官的气质,个人的修养,文化的抱负,却惊人地一致。

蒋式芬《题陶渊明画像》

首先,他们对自己的文人身份很看重。曾国藩与赵烈文的谈话是一例证,蒋式芬新近发现的《自书诗稿册》是又一例证。曾国藩事功巨大,晚年清王朝一息尚存,还有心情封侯加爵。因此,曾国藩以一代重臣的身份得到后人尊重,著述、书法随之流传。蒋式芬亲历了一个王朝的倾塌,自己成为清帝国的迷路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最终痛苦、哀怨还乡,依靠诗书持续一个士大夫的精神理想。国家不幸诗家幸,蒋式芬看到清帝国的灭亡,无疑,这是思考人生的一个新视角。从这一点来看,他又比曾国藩幸运。

他嗅到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气息。

毕竟是新旧交替、政权更迭,对于蒋式芬而言,他的感受一定丰富,下岗失业的窘迫,新时代的到来,人生的二律背反一直纠缠他的晚年。毕竟是饱读诗书的文官,儒家的“进则兼济天下,退则明则保身”的信条始终是他的人生指南。既然改变不了什么,就以诗书完善自身。

蒋式芬《致仲仙中丞同年札》

蒋式芬的最后十年,值得研究和深思。吴占良编著的《独抱秋心——蒋式芬书法集》,庶几囊括了蒋式芬的诗文、书法资料。依据这些材料,可以探析他的心路历程和艺术追求。为此,读他的《自书诗稿册》、《诫子书》,格外亲切。

《自书诗稿册》是蒋式芬1921年抄录。也许蒋式芬已知来日无多,把自己喜爱的若干首五古、七绝抄写,留给后人。1922年9月,蒋式芬撒手人寰。

蒋式芬精心抄录的诗作,一定是他的满意之作,也可以看成代表作。这些诗作语言简练、清新,文采斐然;情感素朴、真挚,思接千载,表现了作者对自我的认知,对世事的思考。“村落凉烟台,森森望欲迷;无端撩客思,破晓一莺啼”,这是五绝《晓行·四月十八日保定道中》的诗句。这首诗意境开阔,在蒋式芬的层层描述中,仿佛看到一位还乡游子的孤独心境。对生死,诗人向来敏感,蒋式芬游宦广东之前,写了《对杏花忆子琇》三首,这首诗包含生命的情感,充满人生况味,写出了诗人的惆怅——“我来杏花开,我去杏花落。开花无几时,亭亭暎池阁。松柏夹门植,世外一丘壑。主人款我来,昕夕恣欢瘧。颠倒迷四时,食息昏昼错。襟期到季方,益想元方阔。暌隔遽三载,东望怅离索。君目玷明月,左臂今又瘼。对花更忆君,及时不同乐。君来亦何远,烟水眴以泊。缟夜过李花,炫昼可红药。凌虚一苇杭,相思慰寥廓。”

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功能繁多,良莠不齐。

封建帝制,所定的政治罪,有一项罪名就是文字诽谤。读书人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思考社会现实,触及人生冷暖的诗作看成是中国诗词创作最为珍贵的一部分。蒋式芬从小处着眼,渐渐递进,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又从自己的内心世界,眺望大千世界。

《自书诗稿册》中的诗作,是诗人的诗作,有人生体验,文学思考,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样,《自书诗稿册》中的书法,也是书法家的书法,清劲古雅,笔意悠远,诗如水,墨似山,书卷气氤氲期间。我觉得蒋式芬的《自书诗稿册》是民国书法的代表作品,其一,诗墨兼优,或者是先诗后书。诗墨兼优、先诗后书是中国书法创作的常态,这种传统在民国戛然而止,成为中国文化的疼痛。作为前朝遗老,蒋式芬已经没有往昔的尊荣,但是,他隐居乡里,吟诗作书,仍然保持读书人“独善其身”和“物我两忘”的人生状态。阅读《自书诗稿册》,仿佛看到一位退去人间铅华的老人对自我的告慰,对儿孙的嘱托。其二,参透人生冷暖,道家思虑,跃然纸上。

曾国藩《行书“刚正翔实”横幅》

曾国藩能书,在咸丰十一年十月的日记中写道:“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蒋式芬书法,可觅李北海、黄山谷踪影,于此可知,刚健含婀娜的书风,也是他的最爱。

曾国藩人生有三变,从儒家,到法家,最后到道家,昭示了他对世事的洞明。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曾国藩寿终正寝,如日中天,人生感慨也是如此。

《曾文正公家书》影响广泛,其中写给九岁儿子曾纪鸿的家书语言浅显,道理深刻:“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同治元年,曾国藩给曾纪鸿的家书又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息,则难望有成。”再致四弟的家书中讲得更明白:“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

蒋式芬《青钱白帻联》

蒋式芬的《诫子书》,在常识性的说教中,看出了人生的坦然、淡然,勤俭、勤勉,对自我的约束,对农耕文明的尊重,谆谆教诲,语重心长——“瓜果梨桃杏苹婆花生,凡吃食物,谁弗爱,但少用无妨,多恐受病,衣服取蔽体,何必华美。”、“试看农夫栉风沐雨,田间作苦,春布种,谷、豆、黍、稷、高粱、棉,及时播艺,夏苗茂旺,则往彼芸锄,卖熟刈割,炎热侵肌,汗滴禾土,饥餐粗饭,渴饮冷泉,腰酸腿疼,益复堪怜,秋稼告成,牛马驾车,载运到场晒干,碌碡碾穗,粒下堆积,崇隆扬簸,糠粃归仓收藏······”。《诫子书》文本语言典雅、凝重,阐明人生道理丝丝入扣,是一篇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的好文章。蒋式芬以楷书录之,传之后人。

蒋式芬《野花开林联》

从书法角度来看,《诫子书》也称得上民国书法的重要作品。第一,这是具有说教功能的文章,他向晚辈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后书之。民国书法依然赓续传统书法知文再书的普遍规律,一件书法的审美价值,是文辞和书法统一后的体现。第二,楷书《诫子书》,用笔自然,结字疏朗,胎息《郑文公碑》,依然由文人心性主导,天真烂漫,生动活泼。

蒋式芬乃晚清重臣,许多生活习惯均能看到曾国藩的影子。在其位,谋其政,以天下为己任,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敢于担当。曾国藩的书法日课以数百字小楷为准,蒋式芬也以小楷写日记,陈述人生情怀。曾国藩看重自己的诗文,蒋式芬也以诗人自居。蒋式芬的《诫子书》,或许受到《曾文正公家书》的影响。由此可见,曾国藩、蒋式芬的文人情结如出一辙。

(注:本文由作者授权选刊,标题为编者所加,原刊于上海书画出版社《文人墨色》)

《文人墨色》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