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青年论坛:多元和包容之中,博物馆的青年视角

作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之一,“青年视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论坛于5月17日下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当天,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杭州、南京、重庆、成都、长沙等地的博物馆青年从业

作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之一,“青年视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论坛于5月17日下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

当天,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杭州、南京、重庆、成都、长沙等地的博物馆青年从业者,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围绕博物馆教育、展览、服务等方面,以对话的形式,讨论多元与包容的博物馆。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南京博物院

在论坛现场,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青年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正在以独特的视角和前沿的研究方式,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发展动力。青年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成绩斐然,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的工作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青年工作者的参与占据了重大比例。青年承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希望,我国博物馆体系布局进一步优化、场馆质量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更加完善,特别需要青年一代在推动博物馆新发展中发挥新担当和新作为。

论坛现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发言

当天,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杭州、南京、重庆、成都、长沙等地的博物馆青年从业者,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围绕博物馆教育、展览、服务等方面,以对话的形式,讨论多元与包容的博物馆。

新时代的博物馆应如何策展?南京博物院策展人田甜以“视角、阐释、搭建——新时代博物馆的展览规划”为题,从视角、阐释、搭建来解读新时代博物馆的展览策划。

她认为,首先应转换策展“视角”,聚焦观众“体验”,体现更多的“包容性”。其次,策展人应发挥创造力,深入挖掘藏品资源,通过主题阐释和信息构建讲好一个故事。再次,集合策展团队的智慧,为公众“搭建”博物馆综合文化服务空间。

“以南博历年的展览为例,每年的临时展览约 20 个,重点打造4到6个大型特展。我们会针对不同的观众类别,去做相应的展览策划。”田甜介绍,传统文化爱好者可以看南博的“融 · 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 ”,女性观众可以看 “温 · 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专业学者可以看“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艺术爱好者可以看“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书画艺术特展”,儿童、亲子家庭可以看 “称霸侏罗纪——我是一只威猛的恐龙 ”。

 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特展:“融 · 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展览现场

田甜认为,策展需要做的是深入挖掘产品资源,通过主题阐释和信息构建讲好一个故事。2017 年南博的特展 “帝国盛世:大清与沙俄的黄金时代”,田甜是策展人,她回忆说,“我们深入分析了来自俄罗斯联邦国立历史博物馆这批文物的特色和时代特征,发现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间正好对应的是我们清代的康乾时代。而我们南博又有一批丰富的清代藏品,于是跟故宫博物院借了康雍乾帝王肖像,来进行这样一个对比的阐释,展现彼此文化的异同和各自的魅力。”

“第三是展览的搭建,团队的智慧大集合。以南京博物院的策展人制度为例。但南京博物院是国内最早一批在探索并践行策展人制度的博物馆,我们的策展人制度是策展人加一个团队,策展人为内容设计师,团队包括内容、设计、制作、交流、文创、教育、出版、物业等。团队的成员往往代表了各自部门的职能,将自己的专业背景发挥出来,为我们展览的策划提供更好的建议。此外,展览的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展示的空间,其实从博物馆是户外的宣传空间,一直到展示空间,到社教的活动空间,文创的服务空间以及公共的休闲空间,无论是空间的装饰风格,还有信息的主题阐释我们都应该保持系统性,一致性,并且具有关联性,而不是各自独立分割的。”

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书画艺术特展现场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许潇笑围绕2018年策划组织的“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展项目的实践与反思,讨论如何通过博物馆展览制造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体验,构建具有博物馆文化属性的“多元与包容”。

许潇笑谈及了与公众等距离,“公众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和均制化的群体,它不仅仅是有年龄和性别、政治和社会身份、知识结构认知、民族和文化身份的不同。对于博物馆要如何来面对这样的问题?”

“看看传统跟当代的关系。忒修斯之船:一艘古老的船在海上航行了上百年,一个部件坏了,就换一个,一直换一直换,一直换,一百年之后,那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我们的历史在经过我们博物馆的保护、传承、研究跟展示之下,到了现在,它的这个变化肯定是会有的,它的延续肯定是有它的意义和价值的,但是在延续当中的这个变化,我们如何来理解?”许潇笑认为,“策展是一种文化关系的生产,它不仅仅是博物馆跟观众当中发生关系,我们不同的知识、学科的知识边界当中都应该可以进行打破,在交流跟对话当中打开自我边界和进行一个拓展。策展跨界知识的生产与方法论这样一个思考。”

南京博物院正在展出的特展“兄弟王:从满城汉墓到大云山汉墓”展出文物

四川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所执行策展人李林以“解构与重建:博物馆展陈中考古文物信息的跨学科解读”为题发表观点。他认为,基于学术研究的文物阐释需要构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思路,才能适应愈加多元化的展览体验需求,应为观众搭架更加开放化的学习平台,从而使考古文物发挥最大化的社会价值。

“考古文物是我国综合历史类博物馆的核心展品之一,它在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与考古遗址类博物馆自成体系的阐释系统不同,考古文物在综合历史类博物馆中的解读需要适应更加多元化的观众的需求。因此在传统的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形成更加丰富的阐释视角,从而让我们考古文物发挥更大化的社会价值。根据四川大学课题组对全国二十余个综合历史类博物馆基本陈列和主体性临展的调研结果显示,考古阐释的方法在展陈信息、学术语言,以及在观众认知层面上,面向公众的传播和转化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瓶颈和问题。”李林总结道,“包括学术语言与信息传播之间的矛盾、阐释视角与观众兴趣之间的矛盾、策展思维与认知思维之间的矛盾和学术思维与教育思维之间的矛盾。”

论坛现场

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以国外自然科学博物馆 STEM 教育为例,讲述国际上“非正式的科学教育”(ISE)的准入、公平和包容框架问题,探讨博物馆“多元—包容”框架在国内外的差异,并详述了上海科技馆在 ISE 方面所做的关注和努力。

现有的博物馆教育成效非常显著,但在趣味性、系统性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进之处。“假日博物馆”创始人沈鱼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形成系统的、成体系的知识非常重要,与学校课程相衔接更是强化博物馆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卓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智慧博物馆文献和建设案例,并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为例,从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智慧博物馆云支撑协调发展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智慧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

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展

新媒体时代在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宣传推广部主任肖飞舸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观察体会,分享了博物馆与网络传播的相互渗透给博物馆带来的边界突破方面的思考。

首先,肖飞舸谈及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的结合,包括几年前的“文物戏精大会”抖音视频。“很多实践案例让我们发现,其实以上的问题关键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怎么做,既能吸粉又能保持博物馆的一个调性。吸粉只是第一步,在吸粉以后我们会根据不同观众属性,通过不同渠道来分发层次不同的文化内容。而互联网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博物馆对社会相应速度,成博的打造之路是不断地在适应新的技术、新的趋势。互联网传播这个新技术、新趋势,也让我们不断地保持一种学习状态。我们做文博宣传的,要随时保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否则的话,一不小心就会落后。”

“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从一个灌输的方式变成了更多的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博物馆从一个知识发布的权威者,变成了文化的解读者。然而我们说人红是非多,其实网红也是这样,高的关注度,非常迅速地反应速度和这种很大的传播量,也导致博物馆在很多的时候出错的这种概率,也在不断地上升,同时我们也面临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网络意志是否真正代表公众意志?而博物馆如何避免被公众意志所裹胁,那么在这些实践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面对这么复杂的情况和这么深刻的变化,博物馆只有非常勇敢地去尝试,才能真正成为创新、引领创新的平台,解读历史,构建当下,迎接未来。”

火爆一时的“戏精大会”

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样机构,什么样一个场馆可以是博物馆?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范佳翎以日本博物馆分类和管理为例,讲述构建更多元的博物馆体系。“2019年的时候,国际博协想要对博物馆定义新修订的时候,最终并没有在当时会议上达成共识,这也反映了一个多元化。19世纪末期,日本对于博物馆这种正式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机构有了界定,一是它有很强烈教育的目标。日本博物馆是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它也是有相应的,政府国家对于这样的机构就管理体系,有注册的要求,此外它涉及到内容非常多,历史、民俗、自然产业等。”

从对日本博物馆分类,整体上可以从三个分类角度。首先第一点按照藏品性质,另外一个就是谁创办了这样的博物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把博物馆进行分类,第三种分类最有特点,动物园,植物园,水族族是饲养培育养殖这些对象,展示他们生态环境,作为博物馆去为社会提供一些服务。美国博物馆联盟在官网上就有一段话:从水族馆到艺术博物馆,从植物园、儿童博物馆到文化遗产中心,美国多样化且吸引人的博物馆,每年吸引近九亿游客,这些机构也是他们博物馆,也是他们同行中一份子。”

论坛现场

“博物馆体系本身也可以更加多元,更加包容,我们对于博物馆认识和理解本身就是动态的,今天对于博物馆理解和50年代,60年代已经不一样了,未来可能还要变化,新的博物馆形态出现。今天我们面对这些挑战,应该要以更包容,更开放的态度,去理解这种变化的革新,可以让博物馆能够和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有更紧密的连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