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博物馆直播进入2.0时代,国宝与大咖齐助阵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近一周来,国内主要博物馆类的对外推广几乎都聚焦在“518”,关键词也从往年线下博物馆的展览、夜游、论坛,转化为“线上”“直播”活动。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也是十多年来“5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近一周来,国内主要博物馆类的对外推广几乎都聚焦在“5·18”,关键词也从往年线下博物馆的展览、夜游、论坛,转化为“线上”“直播”活动。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也是十多年来“5·18国际博物馆日”首次线上线下全面出击,对照今年博物馆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主题,博物馆在各大直播平台的亮相亦是诠释了“多元和包容”,而多位专家和自带流量的“大咖”加入,让人着实感到“博物馆直播”进入2.0时代。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会场在南京博物院,除了开幕新展览外,还对往年需要预约入场的“十大精品终评汇报会”、主旨论坛、青年论坛和“博物馆之夜”活动进行网络直播。

主会场活动的发布像是一个楔子,在此之后,国内各大博物馆纷纷通过官方线上平台发布“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信息,除了开幕新展外,连续多日、多场次的直播,也让无论身处何处的观众,打开手机就能“身临”博物馆之中,而且带领参观导览还有多位专家,甚至“大咖”的加盟,让“博物馆直播”流量倍增。

相关媒体的故宫直播

博物馆直播的进阶之路


“直播”并非新鲜事,但“博物馆直播”却为新鲜。因为一直以来博物馆似乎带着“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的学术“人设”,一直未引起关注。但在疫情防控期间,博物馆一度不得不暂时关闭,在实体展馆闭门谢客的情况下,原本为观众预备的新年文博大餐只能通过直播的方式传播。

疫情期间各家博物馆的第一波直播大约在2月初,当时“抖音快手”、“淘宝带货”,这些原本被认为与博物馆不沾边的词,却成为疫情之下博物馆的亮相方式,博物馆工作人员化身“主播”,戴着口罩解读着博物馆的历史、馆藏、文物、文创和展览。

此时宅在家中的观众,用手机打开无法到达的博物馆,无论是网页版“展厅”,还是风格各异的线上直播尝试,网络这块大陆就像被重新发现了一次,一时涌入了大量“新移民”。此时的公众也忽然发现,博物馆在直播领域默默耕耘已久。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坦言,过去的直播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观众到馆观展,而在暂时无法开馆的情况下,博物馆开始更多拓展线上形式,并在B站、抖音等平台开设账号。希望以直播的方式讲述文物的历史和文明的故事。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连续三天直播

当然,最早听说要在淘宝等平台做博物馆直播,一些博物馆从业人员心里是忐忑的,因为直播平台相对年轻的定位,博物院的“主播”们力求让讲述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激发观众的兴趣。几场直播下来,“主播”也通过弹幕信息感受到观众水平的提升。

在3月份,一般一场2小时的博物馆直播在单个平台少则几万、多则有30多万的观众在线收看,这其实已经是一家省市级的博物馆一周甚至是一个月的接待量了。

4月的清明时节,600年的故宫开启了首次直播,当观众通过手机跟着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走入无人的故宫,生出百样的感受。

到了5月,“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午9时,敦煌研究院联合新华网,将用150分钟全景呈现包括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在内的甘肃六大石窟辉煌灿烂的古代艺术。其中莫高窟第45窟、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榆林窟第3窟、西千佛洞第9窟等多个“特别洞窟”首次全球直播亮相,而这场直播的全程“导游”解说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连续三天直播

上海博物馆在5月18日中午,将首创微综艺展览直播,所谓“微综艺”,主要是充分融合专家导览、电视综艺和学术对话等多种节目形式,以此带领观众进入“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大展”布展现场,在线“云观展”,提前公布展览亮点,同时邀请江南文化研究、上海史研究专家熊月之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等学者大咖进行文化对谈,讲述江南文化和展览背后的故事。而该展览正式开幕时间为5月26日,这也是公众首次可以通过直播镜头走进布展现场。

上海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直播海报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则在5月17-19日举行“晒宝节”,首次展出馆藏文徵明《五瑞图》,并由馆长阮俊与艺术界人士顾村言、王南溟、孙丹妍等围绕这件作品,推出多场不同主题的直播互动与公众聊画作、聊明代士人的社交生活,以及文人生活中的奇石与菖蒲等等的雅好与逸趣,并在夜场带来国乐快闪演出。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5月17日的“晒宝节”直播活动,直播中展出与讲解明代文徵明的《五瑞图》

苏州博物馆在5月18日当天开始展出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吴王夫差剑”和“吴王余昧剑”,5月19日下午由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以直播的方式对两件藏品进行专业讲解。在5月16日苏博还邀请了贝聿铭的弟子林兵回忆贝老与苏博的点滴,直播当天也是贝老去世一周年纪念日。

陕西历史博物馆从5月18日8点起,也将联合14家博物馆展开14小时直播云游。浙江博物馆分别在5月18和19日带来2场有关陶瓷和古琴的直播。

山西博物院在5月19日下午2时将有一场关于北朝壁画的直播,“主播”除了徐显秀、九原岗、水泉梁三座北朝壁画墓发掘亲历者、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外,还有画家陈丹青。

山西博物院壁画展现场

此时,公众也忽然发现,虽然包括故宫博物院、敦煌在内的国内的文博机构大多均已开放,直播却并未“偃旗息鼓”,而是伴着“国际博物馆日”,开启了更高阶的版本。原本博物馆由博物馆工作人员为主的“主播”队伍,开始了多个领域的拓展,博物馆文物本身也引发更多样的视角和话题。公众更是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云游”博物馆也愈来愈被理解、接受。

博物馆直播的未来挑战

毋庸置疑,数字技术和万维网为博物馆创造了与公众联系的新渠道,或者说开辟了博物馆与民众个人直接联系的新空间。尤其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网络的优势显而易见。虽然,不入展馆不看原作很难真正体会文明的伟大,但“云游”博物馆,却不失为对展览的一种理论补充和学术深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观众不能到现场观展的遗憾,也让公众从不同角度去学习及理解藏品。

今年博物馆日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5月18日下午举行的主旨论坛,除了部分专家学者到场参与,深入探讨博物馆“平等”“多元”“包容”的发展路径外,来自国际博协、英国、韩国、美国等国的专家将通过视频方式参会。对公众而言,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通过直播观看这场论坛,第一时间了解专家们的新观点。

北京大学文物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数字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展示方式,可以让博物馆多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展示博物馆藏品信息,也可以将博物馆研究成果图形化、视觉化,帮助观众接触理解事实,激发观众学习兴趣。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的展示会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同的视觉效果,观众也会有不同的观看体验和互动体验,这有助于丰富观众的观看体验。”

在“虚幻世界”里,实体会不会变得更“虚无”?博物馆站在线上或虚拟的高台,人们会否在习惯中将不再愿意亲临现场?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网络技术愈发达,人们则会愈珍惜现场体验。而且线上线下不是迭代,而是统合。

疫情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终将重新回到正轨,博物馆直播会否作为一种新的共处情境,从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进而影响人们的艺术感知和审美体验?答案则是肯定的。

疫情防控为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提供了机会,博物馆如何抓住这个新机会,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为民众提供参与知识构建和创新的活动,这是博物馆在数字技术时代的挑战。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