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汤因比传》
[美]威廉·麦克尼尔著,吕厚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汤因比各阶段的人生经历,他如何孜孜不倦地写出《历史研究》,并对如何看待汤因比的史学成就作出了评判。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吴政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以朝鲜“他者”视角书写的大众历史读物,从世界史格局呈现16—18世纪对于东亚的另类观察。从元代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倾慕到鄙夷,无数燕行使穿梭于贡道,越过山河,传递最新的情报和中国观察。本书通过珍贵插图和朝鲜使者日记,呈现了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
《第三帝国史》
郑寅达、陈旸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郑寅达和中国德国史研究新锐陈旸积三十年之功而成的一部作品,代表了中国学界在第三帝国研究领域的水准。全书关注第三帝国改造和运行的内在逻辑,深入剖解第三帝国政治、经济、文教、种族、社会、军事等各方面的体制特点及成因。
《菲兹杰拉德〈鲁拜集〉译本五版汇刊》
[波斯]奥马尔·海亚姆著,[英]菲兹杰拉德英译,钟锦中译,上海三联书店
《鲁拜集》的闻名于世,离不开19世纪英国作家爱德华·菲兹杰拉德的翻译(实际上是撮译、改写)。将波斯文本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菲兹杰拉德留下了五个版本。对此五个版本的汇编,在国内还是首次。本书影印了菲茨杰拉德的五个英文译本,附以不同的中文体裁的译本,包括唐诗集句、宋诗集句、文言版、白话版。
《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
周思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运用语言学和历史学方法,从芜杂的历史记载中复原、重构蒙元帝国军事礼仪和军事法的基本面貌,追溯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经济和政治结构。作品依据史料对蒙元帝国的围猎、检阅、旗鼓仪仗、军装服色、战场守则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展现,解析了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游牧军事文化传统。
《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美]乔舒亚·B.弗里曼著,李珂译,社科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是一趟贯穿三个世纪的全球工厂之旅。作者讲述了工厂的历史,考察了它是如何同时映射出我们关于工业化和社会变革的梦想和噩梦。从推动工业革命的英格兰纺织作坊,到新英格兰地区的工厂城镇,再到20世纪美国、东欧、苏联的巨型钢铁和汽车厂房,最后到今天中国和越南生产运动鞋、玩具和手机的巨兽。
《马丁·路德·金自传》
[美]克莱伯恩·卡森著,徐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克莱伯恩·卡森博士于1985年受马丁·路德·金的家人之邀,主持 “马丁·路德·金博士文稿项目”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卡森博士用金自己的语言,为他编纂成了这部历史性自传。这部自传除反映了金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更涉及金对一些当时最杰出、最富有争议人物的看法。
《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
[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霍炬、陈越译,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生前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它不仅以精微深刻的阐释成为研究孟德斯鸠和现代政治科学诞生的一部经典,而且也包含着贯穿作者毕生思想的众多主题的开端。
《女王的游戏:成就16世纪欧洲历史的女性》
[英]莎拉·格里斯伍德著,王珺、王潇楠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6世纪的欧洲,女性统治呈井喷之势,无论是英格兰还是苏格兰,无论是西班牙还是法国,大多时间都处于女王或女性摄政之下。她们以独特的女性方式施政,成了一个整体,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从而影响或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
[英]马克·霍尼斯鲍姆著,谷晓阳、李曈译,中信出版集团
大流感、艾滋病、埃博拉、SARS、新冠……本书全景再现10场袭击全球、威胁全人类的流行病,谱写了人类与致命病菌共存博弈的百年史诗,总结了现代瘟疫史的经验与教训。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
[美]段义孚著,宋秀葵、陈金凤、张盼盼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
《十三行小字中央》
江弱水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从一件不惹眼的拍卖品,引出中国古代一段风怀诗案:十三行小字中央,竟隐藏着如此细微而又惊心动魄的情感密码,从曹植到王献之,再到朱彝尊,从诗歌到书法,再到历史,作者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一种情爱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
陈正宏著,中华书局
本书按照《史记》内容的顺序,用读者喜闻乐见的问题形式切入——为什么分分合合总是需要一个王,史上为何大王轮流做,漕运究竟运什么,汉朝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的——介绍了说帝王故事的《本纪》、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表》和记录古代各项制度的《书》,分三部分讲故事、说文化。
《天生的标签:美国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
[美]伊布拉姆·X.肯迪著,朱叶娜、高鑫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奥巴马于2008年当选总统以后,美国真的如一些媒体所说进入了“后种族社会”吗?事实上,种族主义思想在美国仍然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隐晦和复杂。肯迪以美国历史上的五位杰出人物作为向导,犀利地揭示了种族主义思想不是由无知或仇恨引起的,而是由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大脑设计出来的。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增订版)》
王汎森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明清思想转型”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本书尝试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或为道德紧张感,或为知识社群的变动,或为时代心态,或为文人生活,或为地方社会,或为政治变动,或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等,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是一些新的尝试。
《王元化及其朋友》
蓝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元化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等领域均有极高建树。本书通过对其生活细节、日常交往的回忆,揭示了元化先生学术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关联性,由此还原了一位学者的学术生命,并将学术思想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
许子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分析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战争,破解张爱玲创作的两大秘密武器,其小文本背后包含的大的社会和文学史观,构建了文本细读的文学批评写作新范式。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著,姚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继《血疫》之后,非虚构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带来新作《血殇》,讲述了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来自数以百计的个人访谈和数年来档案及原材料的研究。让读者得以在这场世人生平仅见的最具毁灭性的迅猛瘟疫之中央,窥见书中角色的行动和选择、生存和死亡。
《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1940—1946》
[美]格兰姆·贝克著,朱启明、赵叔翼译,姜昊骞译校,天地出版社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战争情报局工作的格兰姆·贝克,历时七年走访了战时中国的十余座城市。他深入观察社会各阶层,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存在的偏差和失误,绘制了一幅40年代中国城市的复杂景象,解答了:美国为何误判中国?抗战到底的中国,底气何来?告诉全世界:只有看懂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生活,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
《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马德斌著,徐毅、袁为鹏、乔士容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经济学家马德斌先生的英文论文的选辑修订合集。与其他有关大分流的论著不同,作者研究强调把18世纪甚至更早的大分流问题与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具有中国、欧洲或者日本之间的比较视野,并且引入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或方法,尤其是近二十年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计量统计与实证分析等方法。
《最伟大的骑士:威廉·马歇尔传》
[英]托马斯·阿斯布里奇著,王顺君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一个五岁时险些被国王处死的男孩,一段身处多个权力漩涡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一名先后辅佐五位安茹王朝君主、参与了《大宪章》制定的传奇骑士。他的故事是迈入中世纪动荡的通道,透过威廉·马歇尔的眼睛,我们得以见证中世纪历史核心中近乎神话战士的阶层的出现,领略战争政治的残酷现实与浪漫化神话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