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为政: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

《为政: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梁治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本书是法学家梁治平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法政思想的新作。作者从中国政治思想传统中最核心的五个观念入手,诠释其义,考镜源流,以观念史的方式重新勾画

《为政: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

梁治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是法学家梁治平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法政思想的新作。作者从中国政治思想传统中最核心的五个观念入手,诠释其义,考镜源流,以观念史的方式重新勾画中国文化的基本要义及其在现代的转变与延续。全书由《论语·为政》开篇,探究先秦时期中国的“为政”与“致治”理念的脉络、分歧与流变,接着围绕“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等五个核心观念展开论述。作者认为,这几个观念在古代中国思想世界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堪称中国文化中的“大观念”。透过这些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观念,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人类乃至宇宙秩序的基本看法和信念,直至清末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不仅如此,这些看法和信念以某种方式延续至今,融入现代中国人的思想之中,成为塑造今日和未来中国的重要思想元素。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薛海波著,中华书局

该书以北魏时期北边六镇豪帅酋帅社会地位演变为线索,对北魏军镇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与影响、北魏六镇暴动、尔朱荣军事集团的兴起崩溃、西魏北周关陇集团的形成、府兵、六官的性质与作用、东魏北齐国家权力结构、所谓胡汉冲突的性质、北齐灭亡原因、以及周隋易代等北朝后期政治史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宋之变,1063—1086》

赵冬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

《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张仲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适何以“暴得大名”?少年胡适在上海都在干些什么?陈寅恪因何入读复旦,又到底是不是复旦的毕业生?严复是个称职的复旦校长吗?国学大师刘师培,为何要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鼓吹?作为阎锡山的重要幕僚,南桂馨为他做了什么?何以最后又渐行渐远?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是怎么攻击袁世凯的?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从晚清民国的各种报纸、档案、日记及后来的回忆录中探赜索隐,揭示胡适、陈寅恪、刘师培、梁启超、严复等学术大师不为人知或被历史烟尘所遮蔽的面向,丰富了我们对清末民初历史和这些重要人物的认识。

《佛教文献研究十讲》

方广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入作者历年所写关于佛教文献研究的论文24篇。部分论文论述学术研究及其与学术资料的关系,提出“学术研究三要素”与“学术资料四原则”;部分论文论述敦煌遗书的性质及其与敦煌藏经洞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作者主张的“敦煌遗书废弃说”;部分论文结合实例,对写本学的建设及佛教文献鉴定等有关问题,介绍了作者的若干观点;书中还介绍了作者对汉文大藏经的总体论述及一些理论性思考,并介绍了作者目前正在从事的“汉文佛教文献数字化工程”。

《文本及其不满》

黄子平著,活字文化·译林出版社

黄子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知名批评家。本书从“文”与“评”出发,汇编黄子平近四十年文章精华,将他批评中“疏阔幽默”的文学性和散文里“笔露机警”的批判性结合起来,在“彷徨于无地”的地上,找寻批评家“批评的位置”。本书转借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书名,从带着个体生命体验的海南插队岁月到北京大学的学生生涯,为读者先行勾勒黄子平个人肖像;进而借他独特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视野,编排他在海内外的不同时间发表的评论、讲演、访谈,从鲁迅、张爱玲、赵树理到汪曾祺、王安忆、黄春明,以此为读者展现另类阅读中国与中国文学的方式。

《此时怀抱向谁开》

袁一丹著,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此时怀抱向谁开”,取自顾随之词,作于北平沦陷时期。借为书题,因此集所录之文,多探求明暗之间的历史,微婉隐曲的表达,及历史中人欲言还止的心事。文史互通,其交汇处或许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身上。本书侧重于1937至1945年间,沦陷下的人事与风景。第一辑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修辞策略;第二辑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第三辑为学术书评,不限于自家的专业背景,意在展现个人的读书趣味,力图探索书评作为一种述学文体的多样性。

《半亩方塘——我的思想学术之路》

胡可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属“近思录”系列小书,主要收录胡可先教授读书治学时的思考和书评。胡先生的书评既肯定著作的价值又指出其不足,又对相关论题的研究方法、学术前景加以讨论。

《云淡风轻话平生》

张友伦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为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的自传体回忆录,由张先生口述,李剑鸣和原祖杰两位教授整理,最后经张先生亲笔修改审定。全书分为“早年生活”“留学苏联”“南开岁月”“赴美访学”“学术生涯”等五部分,涵盖张先生近九十年的人生经历。张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80、90年代几度赴美国访问研究,在国际共运史和美国史两个领域都卓有建树。他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见证了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折射出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

《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

读史老张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消逝的校园风景、远去的人物背影的追寻,去拼接、描述复旦百年来走过的艰难而辉煌的道路。本书用散文家的笔法去描摹历史,细节成为宏大历史叙事中最出彩的部分。同时,在散文叙事和内容编排上,本书又非常遵循“还原真相”的历史逻辑。

《秋山集:故纸谈往录》

李军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对既往的追忆。正如《春水集》之名源于《纸上春水桃花浪》一般,“秋山”出自本书所收的《顾麟士数仿〈秋山图〉》一篇。元人黄公望的那幅《秋山图》早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不过,“秋山”似乎早就脱离了纸墨,飞上笔端,成为一个意象、一种境界,引得无数画家沉浸其中,心摹手追,于今未休。五百年后的顾麟士、吴湖帆,莫不如是。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