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香港书展:听名作家聊“写作那些事儿”

正在举行的2016年香港书展上,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知名作家纷纷亮相开讲,内容从金庸文学世界到张爱玲小说解读、从先秦文化到人工智能……为海内外读者提供了一场场文化盛宴。多位作家畅谈“写作那些事儿”,分享他们的文学创作之路和写作理念。

U13293P112DT20160721153910.jpg

曹文轩:阅读与写作是弓与箭的关系

今年4月刚刚获得国际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的著名作家曹文轩,日前与香港作家和传媒见面交流,分享了自己多年来读书和写作的体会。他说,自己虽然许久没来香港了,但是他的作品与香港却有一段独特的情缘。

1996年,途经香港的曹文轩下榻油麻地附近的一家酒店。“我当时正在处心积虑地寻找一个地名,准备像福克纳那样在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用这个地名。结果我走出酒店就看到了‘油麻地’这三个字,一见钟情,这真是天意的安排。从此它就成了我作品的一个标志。”他说。

此次书展上,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首发曹文轩新书——《中学生文学精读·曹文轩》,以填补曹文轩书籍在香港出版的空白,也为曹文轩的中文写作理念开了一方讲堂。

在谈到“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时,曹文轩有一个独到的观点:阅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他说:“读书不仅是为了修身养性,一个社会的质量是由公民的质量决定的,一个公民的质量是由读书决定的。”

他认为,写作是阅读的结果,阅读与写作是弓与箭的关系——箭能不能射出去、能射多远,弓的强劲、积蓄的力量非常重要。

他说,写作靠的是人生经验,必须亲身体验,与生命密切相关,要亲历各种命运的坎坷和艰辛才能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是没办法教的,要靠个人的感受和体悟。

曹文轩还透露,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接下来打算写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长篇,写一位少年带着妹妹去寻找因老年痴呆症而走失的奶奶的故事。今年8月,他将去新西兰参加2016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颁奖典礼。

叶永烈:从科幻到纪实 “经历180度转变”

《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出版,让叶永烈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科幻作家。随着年岁渐长,他发现科幻“不能反映自己”,笔锋一转进入纪实文学世界,书写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

从注重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到强调真实感的纪实文学,叶永烈形容自己“经历了180度的转变”。

叶永烈的纪实文学聚焦于中国历史。写作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亲身访谈,而非仅仅拼凑、复述现成资料。为了完满呈现,一次书写的背后,或需访问百位当事人。他相信,只有如此访、如此谈、如此写,才能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

每次面对当事人谈当年事,叶永烈都觉得自己在与历史交谈,自身的责任及使命就是“抢救史料”,而他一直以“两确”原则作警惕:“观点正确,事实准确;史观正确,史实准确”。

邱华栋: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开始的地方

“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开始的地方。新闻发生之后就没有了,但作为一个作家,可以从新闻结束的地方出发,去推导出人性的故事,呈现出人性、历史、现实等多层次的内容和含义。”邱华栋这样阐述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被业界称为“当代中国自觉进行都市写作最早的作家之一”的邱华栋,做过多年新闻记者,写作已过百万字,先后获得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小说奖等一系列奖项。香港书展上,邱华栋与读者进行了一场题为“用工匠精神写小说”的写作心得交流会。

他说,自己的许多小说都来自于新闻的某种启示,比如长篇小说《教授的黄昏》,就是他通过平时生活中独特的观察,把关于当代生活的信息放进去,这有利于更好地树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作家就是要把某种创造性的、对世界独特的观察,以文学的、审美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形成一部有价值、有特点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他说。

在他看来,写小说需要的“工匠精神”就是厚积薄发、一丝不苟,就是严肃认真、锲而不舍。他说,每部作品的诞生都经历了长期积累的过程,比如为了创作小说《长生》他走过山东、北京、陕西、新疆等许多地方,还埋头苦读了多本重要历史著作。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