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舞与墨间,另一种视角的“全球艺场上海时间”

以“全球艺场上海时间”为主题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中,西岸艺博会、Art021以及一系列展览,与绝佳的秋景上周汇集沪上,艺术家主题活动也不胜枚举。美国艺术家亚历克斯达科尔特带着“橡胶铅笔恶魔”虚

以“全球艺场·上海时间”为主题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中,西岸艺博会、Art021以及一系列展览,与绝佳的秋景上周汇集沪上,艺术家主题活动也不胜枚举。

美国艺术家亚历克斯·达·科尔特带着“橡胶铅笔恶魔”虚拟复古电视和20世纪动画叩开荣宅;法国著名舞蹈家及编舞家杰罗姆·贝尔在西岸美术馆“起舞”,庆祝普通人的“盛会”。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艺术家潘公凯携展览“笔·墨”而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央美老教授高潮用油画展现逝去的乡土中国;黄琪珑在上海宝龙美术馆表达了当代语境下的漆器艺术。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上海|艺术家亚历克斯·达·科尔特

荣宅个展“橡胶铅笔恶魔”:立方体里的戏剧和肖像

亚历克斯·达·科尔特

亚历克斯·达·科尔特

近日,美国艺术家亚历克斯·达·科尔特(Alex Da Corte)的特定场域展览“橡胶铅笔恶魔”在Prada荣宅开幕,呈现其2018年创作的同名影像作品,该作品曾在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和第57届匹兹堡卡内基国际展上展出,此次在Prada荣宅两个主要楼层,通过20个不同色彩的大型背投影像立方体进行放映,赋予其全新的空间形式。

“橡胶铅笔恶魔”展览现场

“橡胶铅笔恶魔”展览现场

“这个房子是我所居住的土地的肖像,”对于2018年在匹兹堡展出的版本,达·科尔特曾这样说道,在他看来,他对于生活、政治和宗教的了解源于他的家庭,但更多地是通过电视,通过将不同的象征与流行文化元素置于自己的作品,并以电视剧目的形式向观众“播出”,达·科尔特呈现了他眼中的美国肖像和反思。到了荣宅,这出“戏剧”被拆解成了20个影像立方体同时播放,视觉的停留和余光让作品的叙事拥有新的结构。此外,为配合此次展览,荣宅的窗户上覆盖了各种色彩,折射出不同的氛围,“我常常带着色彩上路。确实,这是年轻人唯一可以携带的东西。颜色代表着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达·科尔特说道。

“橡胶铅笔恶魔”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循环影像,时长2小时40分钟。其创作灵感源于大量图像和文化素材,例如虚拟复古电视和20世纪动画。达·科尔特的艺术作品如同催眠而缓慢的编舞,由备受欢迎的角色出演。他们沉浸在一个被放大的、饱和的、由日常物品,家庭生活和常见符号所构成的宇宙中。艺术家本人也是表演者之一,他变身为各类卡通人物和标志性角色,比如“粉红豹”“西尔维斯特猫”“ 罗杰斯先生”和“恶魔”。

达·科尔特2010年在耶鲁大学获得雕塑艺术硕士学位。他的作品跨越不同媒介领域,包括影像、表演、装置、绘画和雕塑,并将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整体艺术”作品。其作品曾展出于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以及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文/钱雪儿)

上海|编舞家杰罗姆·贝尔

在西岸美术馆“起舞”,庆祝普通人的“盛会”

杰罗姆·贝尔

杰罗姆·贝尔

近日,法国著名舞蹈家及编舞家杰罗姆·贝尔(Jér?me Bel)的项目“杰罗姆·贝尔的无限空间”在西岸美术馆呈现,通过三件现场作品、六部舞蹈影像以及一场对谈,这一项目打破了舞蹈标准的界限,并使置于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邀请公众集体参与,透过舞蹈探讨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盛会》奥地利 2016

《盛会》奥地利 2016

杰罗姆·贝尔擅长运用结构主义创作舞蹈,并热衷于自发性舞蹈,通过艺术实现个体解放。他曾受邀参加多个国际级当代艺术双年展和博物馆展览(如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其作品《维罗尼可·多瓦诺》(Véronique Doisneau) 和《T恤的学问》(Shirtology) 被纳入蓬皮杜中心的馆藏。此次的作品《盛会》则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一部分。

在西岸美术馆,作品《盛会》展示了一种不同的舞蹈方式,参与者既有专业表演者,也不乏各个年龄段的业余爱好者,其中包括残障人士,从“芭蕾舞”“双人舞”“迈克尔·杰克逊”到“集体舞”,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这些舞蹈命题,在那些自信、华丽、笨拙或是叫人忍俊不禁的舞姿里,似乎能够感受到每一个人不同的生命故事。

《盛会》延续了艺术家用舞蹈来探讨社会问题的特质,聚焦舞台的民主性、包容性以及多样性。正如其名,《盛会》就是一场没有体裁界线、不拘一格的舞蹈盛会——不同的风格和故事片段之间穿插着各种思考时刻,舞台宛若一幅活生生的众生肖像画卷。

此前,《盛会》曾在世界各地进行过演出,《纽约时报》曾评价其“模糊了表演中失败与成功的界限,它暗示剧场即社区,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卫报》曾评论道,“杰罗姆·贝尔能够让我们看到并感受到(舞蹈的)不同范畴——它拥抱普通人的各种舞蹈方式。”(文/钱雪儿)

中国北京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高潮

200余件作品再现逝去的乡村生活图景

高潮

高潮

11月13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淳朴至真——高潮绘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主题创作、风景画创作、风景写生、人物写生、创作构思5个部分,通过200余件绘画作品全面呈现高潮质朴的艺术风采。

高潮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27年出生于河北。他的油画作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时代诉求,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将自己亲历的农村生活原型转化为艺术审美作品。

高潮《王府井大街》布面油画 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

高潮《王府井大街》布面油画 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


高潮油画作品

高潮油画作品

高潮的绘画蕴含着纯朴、自然的气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高潮在教学之余经常下乡写生,那些院落、古树、草垛、灶台,在他的笔下幻化成了诗意的存在,反映出对景写生时使其即兴而作的偶然因素,体现着画家面对自然时的瞬间印象和创作感受。董希文层评价他为“中国的勃鲁盖尔”。他的风景画作品中具有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这是一种深沉的、宽厚的对劳动者和土地的热爱。

中国美术馆已收藏有高潮分别于1959年、1979年创作的油画《走合作化道路》和《雨》,这是其为人熟知的代表作品。本次展览之际,高潮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慷慨捐赠其创作的油画、素描、速写作品共30件/套,本次捐赠的作品包括1957年创作的油画《农村铁工房》,作品以色块塑造人物和空间,生动地展现了夏日的打铁作坊;1972年创作的人物写生《河北农村女社员》,呈现了其参加农村劳动时所见的女社员形象;1984年创作的油画《月夜乡情》,展现了炎热夏天的晚上,农民在劳作一天后上房顶乘凉,三五邻居相聚聊天的幸福生活景象。(文/高丹)

上海|艺术家潘公凯

探索现代语境下的笔墨

潘公凯

潘公凯

笔墨既是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内在精神结构的经典表达形式之一。

2020年11月11日,展览“笔·墨”在复星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图画真解:书画笔墨演进概览”和“草篆之境:潘公凯笔墨探索案例”两个主题章节构成,以“笔墨”作为切入点,呈现中国画的笔墨复杂衍变的悠久历史,以及在全球文化视野下,引发对中国传统笔墨当代实践的新思考。

潘公凯作品《秋凉》

潘公凯作品《秋凉》

在展览中,三楼的“草篆之境”通过纸墨、多媒体等形式,展现艺术家潘公凯近年创作的作品,重点聚焦于中国笔墨的书写性以及整体笔墨语言体系的建构。

潘公凯,艺术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八十年代以来,潘公凯提出的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双向深入”的学术主张,在中国美术界颇有影响。其装置作品《融》曾参加第五十四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水墨作品《风荷图》、《雪莲图》参加第五十六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他的水墨作品尺幅巨大、气势磅礴、既保有了传统文人画笔墨书写的挥洒、率真,又与当代文化情景形成绝佳的融合与互动。此次潘公凯作品的展示也是对在当代语境下建立笔墨学的可能性等问题进了探讨与思考。(文/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黄琪珑

多年与漆共舞,探索漆艺的当代表达

黄琪珑

黄琪珑

2020年11月15日,展览“合理存在——黄琪珑漆艺作品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呈现艺术家黄琪珑近年创作的90余件漆艺作品。

黄琪珑,出身书画世家,自幼习画,师从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黄时忠学习漆艺。少时的教诲,成长的热爱,大漆与她之间已然是寻常的存在。

漆艺作品

漆艺作品

她以漆为媒,大胆赋色,无论架上漆画还是器形漆器,她坚信色彩的流动,即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她擅长将传统大漆,运用于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的当代表达,对大漆丰富、多元的可能性进行重新解构。在展览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她的艺术表达:展现出浓厚的中国画传统的支撑和个人在艺术判断上的敏锐嗅觉。她的作品不迎合时下、不刻意深沉,而是引导受众理解大漆从器到艺,由匠到家的进程。

展览策展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钟声表示,她的作品是一次与漆艺的对话,她在漆艺创作中的创新思考,将当代的艺术语言与精神融入创作之中,赋予漆艺更多的诠释和表达方式,展现出有精神气质的大漆艺术。(文/陆林汉)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