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有何用?这是一个始终伴随着哲学思考者的老话题,在新时代新境域下,这个话题又总会时常泛起。思之惑起,欲罢不能。走出哲学象牙塔,各种答案纷沓而至,其中不乏异想天开与深刻的洞见。在管理领域,哲学被视为擒龙功,高瞻远瞩,抑或大而不当,或毁或誉,莫衷一是。
为探“哲学之用”究竟,推动管理理论迈向新境界,2020年11月14日,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安徽宣城,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安徽宣酒集团承办的第一届“哲学与管理”全国高峰论坛。
本场论坛的序幕,戴兆国教授代表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宣酒集团董事长李健先生赠送了两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卷23册本《力冈译文全集》。
贡华南教授向与会同仁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的成立缘由——继承与发展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转识成智”之哲学传统。
如何使哲学走出象牙塔,不再只是少数知识精英的思辨游戏,真正能够为现实生活,如为企业管理提供助益,这不仅仅是哲学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更是企业家们殷切期盼的。宣酒集团董事长李健先生在主旨发言中,结合多年企业管理经验与哲学原典研读体悟,以一个个丰富的具体实例为基础,结合中西方哲学资源,提出了一套富有创见的“一”哲学的观点,引发了在座学者广泛热议。江苏社科院胡发贵教授就“一”哲学中“一”与“多”的关系、“和”与“同”的关系等问题与李健先生进行了商榷。宣城市委党校伍万云教授与张美美老师,从哲学的角度对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新思考。宣城市委党校高欢欢老师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哲学在实践中运用的必要性。来自扬子集团的董正国先生则从“两面性”“必然性”和“度”三个方面,以历史的角度和思想史的角度论证了企业家学习哲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杨柏岭教授从“化”的进路出发,剖析了华夏民族文化的传播特征及其当代传播学理论建设和实践的启示与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认为,哲学工作中要多向企业家学习,把握时代精神,在具体事件中做哲学,这才是真正的做哲学。
与会学者分别从不同进路深入挖掘中国酒文化的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郝旭东副教授从殷商的酒器入手,考察殷商酒文化并由此引出其与当时的祭祀与礼制的关系,证明酒文化对殷商社会的有效运转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斌教授从“饮”的语词起源出发,围绕“饮”与“酒”的关系,挖掘理解“饮”的本质含义,由此可以拓展和深化我们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形上阐释。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郭晓东教授从乡饮酒礼的角度看社会教化的意义,在他看来,乡饮酒礼的意义在于成就孝弟、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从而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余治平教授从经学的角度诠释了《周书·酒诰》中对酒的规定,在他看来,文王与周公将酒与个体自我的品德修养联系了起来,赋予酒以道德内涵和礼教的规定,以酒立德。同济大学谷继明副教授从酿酒的意象切入,创造性地解释了《易传》中“天地氤氲”与“男女构精”之间的逻辑过渡。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振钰副教授另辟蹊径,考证了《红楼梦》中包括黄酒、烧酒、屠苏酒、虚酒在内的几种酒的来源和产地,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源流考证提供了佐证。
中国的古圣先贤大多都与酒有不解之缘,在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钟治国副教授看来,王阳明作为中国儒学史上最具豪杰气象的学者之一,他的狂者气质的发端、彰显和形成,始终都与酒密切相关,可以说,酒成其“狂”,“狂”见于酒。说到“狂”,就不得不使人想起庄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从庄周之梦的一个角度提示了哲学之用:哲学是批判反思穷理、尽性至命的生命之学。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则以《庄子》中酒的内容为中心进行分析,认为酒能够让人的真实状态完整呈现出来,某种意义上说,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认识一个人,要看他喝醉之后另一面的样子。江苏社科院哲学所焦德明博士从庄子“得全于酒”的思想入手,认为哲学之用与酒之用可以类比,酒可以使人摆脱日常的生活状态,而哲学之用也可以使人脱离蒙昧俗世之习知。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亚斐副教授深入挖掘孔子那里酒与道德关系,在他看来,日常生活中,道都体现在孔子的举手投足之中,孔子的道同样也在酒中,酒中之道即是饮酒而不为酒困即不累于酒,有节有度而无瘾。
千百年来,酒文化始终伴随着中国人的文明与精神生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杰博士从酒与礼乐文明的关联入手,认为圣人制作礼仪,以酒鬯之设为礼仪之核心,其礼通行于阴阳、鬼神和人情,从中可以窥见三代改制之枢机——醉酒饱德之义,亦可寓于其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朱承教授认为,饮酒体现了中国传统公共生活的秩序,以及人们对于美好公共生活的向往,礼乐文化中的饮酒传统,对于维护传统公共生活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戴兆国教授认为酒性与人性相生相应,在他看来,酒有四性,酒之化性可以助人之气性,酒之温性可以显人之理性,酒之醉性可以激人之狂性,酒之神性可以发人之灵性。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涛副教授从新物性、新法性、新人性、新神性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新时代的新酒性观点。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万年教授则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对中西酒文化进行了一番比较。在他看来,中国酒文化具有酒仙气质,西方酒文化则蕴含了酒神精神,前者超脱,后者狂醉,但殊途同归的是,二者都折射出了追求自由精神的实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贡华南教授梳理了从商周到明代“醉”的观念史演变。在他看来,千百年来,从内容到形式,“醉”不断被建构、经营与完善,成为了独立自足且味道十足的精神场域,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梦想和希望,“醉”在中国思想中扎根,成为了中国思想的内在品格。
论坛最后,江苏社科院胡发贵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再次对主办方华东师范大学与安徽师范大学、承办方安徽宣酒集团表示感谢。他认为,这次论坛的文章有考据、有义理、有辞章、有诗文,从各个不同角度回答了哲学与管理、哲学与酒的三个主要问题:历史存在、哲学存在与生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