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0巡回展”首站落地桂林,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开幕,展出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在1984年和2020年两次先后走访珠江源中,创作的一系列摄影、速写、水墨写生、影像装置和日记等文献资料。这场时间跨度长达36年的展览,展示的是王璜生在1984/2020两层时间维度之中、三十余年的文化实践。
开幕式现场
该展因缘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编辑出版的《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一书。该书呈现了艺术家36年前与好友李毅结伴、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实施的一次行走计划——珠江溯源,内容则整理自当时九万多字的日记、数十卷的黑白胶卷以及大量的速写和水墨写生。
王璜生与好友李毅 摄于1984年
速写本的扉页
今年9月,受日记本中当年采撷的一片植物标本启发,王璜生实施了“重访珠江源”的计划。他采集了珠江源的植物标本,将它们转化为影像、绘画,以中国古老的水墨与拓印方式,记录下植物的物态与肌理。
珠江源植物采集017 摄影/胶片 21x29cm 2020
20ZJY0927 水墨拓印 34x45cm 2020
于是,在《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的基础上,“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0·巡回展”不仅展出了1984年走访创作的部分水墨写生、速写、银盐摄影及日记文字等,还展出了今年重走珠江源创作的新作《珠江源植物图志》。以新书记录的走访时间为序,展览挑选了10余个途经点,以更丰富的结构和形式再现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带观众照面那个以青春之名问道远方的“小城文青”和他的那段带有“波西米亚”精神的青春壮行。
桂西的路 纸基银盐 27.5x18.2cm 1984年拍摄 2020年冲
天峨 纸本水墨设色 46x35cm 1984
作为一个集个体记忆和地域文献性质的展览,不仅其所展现的“当时的事、物、人”在今天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背影,艺术家于1984年记录下来的珠江流域的生态考察与文字图像,同样构成了今天研究珠江文化、地理、历史问题的一套珍贵材料。
黔江渡口 纸基银盐 27.5x18.2cm 1984年拍摄 2020年冲印
桂平渡口 纸本水墨 35x46cm 1984
“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0”并非一次完全个人化的青春追忆。一方面,他的“骑走”与“溯源”可以作为特定年代青年个体意识觉醒而采取有限行动的特例文本进行保存。另一方面,出版及展览的发生源于艺术家在疫情社会的集体休眠中对个体价值的内省和对社会发展的审视,在重新发现自我和重新出发的意义之外,这次巡回展览作为一种高蹈于物理时空之上的神游与折返,同时提供了一个虽高度个人化但也高度诚实的与珠江文化、历史交集的对话档案。
珠江源植物标本 1984年
展览于2020年11月25日开幕之时,同时举办以“流变中的珠江文化与在地经验”为题的系列学术讲座,以及“王璜生:珠江的‘路’与‘思’”公众交流活动。在展览期间,艺术家还将进行一项公众互动艺术活动---“珠江源种子计划”,活动计划将持续整个巡展过程。广西桂林首展时间至2020年12月20日。
“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0”巡回展在桂林展出后,将在昆明、贵阳、广州、深圳展出,而最后一站将回到珠江源头的曲靖市美术馆,为巡回展画上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艺术家王璜生(左)和朋友在现场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承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担任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策展人孙晓枫和广西师大出版社美术馆馆长张明担任策展工作。广州33艺术中心和尚榕美术为协办机构。
“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0 巡回展·桂林站”海报
———————————————
延伸阅读:
一个“小城文青”的路与思——写在《珠江溯源记1984》前面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珠江也许仅是一条秀媚的小江。然而,当摊开地图,翻开有关的资料,你会惊奇地发现,它,跨越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 江西六省,全长 2216 公里,流域面积为 452000 平方 公里,从云贵高原直奔而下……它不仅秀媚而且充满野性和活力。聚居在它 周围的除了汉族外,还有壮、彝、哈尼、傣、白、傈 傈、回拉祜、佤纳西、景颇、瑶、蒙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加固了自行车,带上了画板、睡袋,1984 年 9 月19 日,在一片深情的送别声中,我们开始了珠江溯源的旅程。
塞在抽屉角落36年的《珠江溯源》日记本,终于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期间,闭关家中,无所事事,拿了出来翻翻读读。令自己惊讶的是,当年,1984年骑自行车珠江溯源途中,70多天,行程3300多公里,地理落差2000多公尺,在几乎每天蹬车、推车、喘气、挥汗,翻高山,过谷底,走荒坡,宿野店,还有写生画画摄影,在这样的行程中,还有时间、闲情与心思,以及气力,来写下这密密麻麻九万多字的日记。尽管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文字和想法,有很多的幼稚,甚至幼稚的可笑,简直就是一个“小城文青”的作为。但是,至少它们记录了1984年这一特殊时期,这位“小城文青”,想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挑战自己,叛逆生活,憧憬爱情,追寻“梦中的橄榄树”。
出发 1984.9.19 摄影:姚玳玫 135mm 彩色负片洗印
从一个僻远琐碎的小城,从一种近乎窒息的压抑困境,在无数次的误解、打压与失败中,这个“小城文青”走过来了,也走出来了,并且,一直还依然“文青”。当年青涩单纯的所谓“思想”,在这“小城文青”后来的人生历程中,多多少少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力量。意志、毅力、独立、抗争、艺术、社会、知识分子等等,现实中的路更为跋涉,但坚守与坚持,挑战与追寻,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路。当然,“文青”会变的有些“老”,也有点“油”的,在时宜与不合时宜之间妥协与挣扎,也许,渐渐变成了一个有点老而油的“文青”。
途中思想、阅读、见闻
不过,在当年这些文字中,有相当的部分作为考察日记,记录下36年前的那双眼睛和那颗青涩的心,在这3500多公里珠江游历过程中,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30多年过去了,当年当时的事、物、人,无不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见证。今天重新读来,比对今昔,也可能有另外不同的眼光与情怀。
途中创作诗歌、摄影、河滩写生
其实,当年在这跋涉艰难的旅程中,坚持写下这么多文字的日记,其背后有一个秘密和一种动力,就是当时这个“小城文青”刚刚初恋,想用他带着青涩情感的文字,及勤奋耐劳的行动,去“打动”另一个“小城文青”。因此,这些日记也就变成了半生不熟的“情书”,飞越珠江流域的山山水水,传递着初恋别离的一种情思。
随信寄去珠江源头采摘的野花
这次在时隔36年之后,重新整理这批“日记-情书”时,觉得珠江溯源的考察记录,多少还有些公共性的成分,毕竟,珠江溯源,尤其是骑自行车溯源还是极少有人做到的。而一个1984年的珠江流域的生态考察与文字图像记录,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因此,将这一部分的考察日记整理出来,还是可以拿出去与社会分享的。而那些属于个人之间的“情”的部分就被弱化并割舍了,这样可以集中于珠江考察的“记”与“思”。
天边的路
在这本《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中,按时间为序的日记间,加进了十六段有小标题的短文,这些短文是当年珠江考察回来,应《汕头工人报》的约稿,写成《八千里路云和月---珠江溯源散记》长文,分十六期连载发表的。这次整理编辑过程中,觉得将它们分开插入相应时间与情境的日记中,能够变换阅读的角度,增加点阅读乐趣。
珠江溯源日记手稿
其实,当年珠江溯源,按专业的所长,及当时的出发点,是考察路上的写生、创作与摄影等的图像记录,一路上我画了六七十张写生作品,以及为数不少的速写默写画,还有大量的摄影(负片与正片),考察回来后也曾在汕头工人文化宫举办了《王璜生、李毅珠江溯源画展》。但是,由于这么多年来东迁西搬,从汕头到南京,再到广州,又到了北京,家不知搬了多少次,也曾无“家”着落时物品寄放他处。因此,一些绘画作品,特别是摄影资料,不知哪里去了。这次,在能够找到的范围内,选出了部分写生、创作、速写及摄影的作品及资料,配合考察日记的文字,汇合成图文互补的阅读文本,以纪一个“小城文青”曾经的路与思。
2020年3月
速写本内页
1985年“珠江溯源画展”资料
途中写生
归来之后,一晃三十六年 2020.5.1
(本文文图均据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