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北庭故城见证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兴盛,也见证了西域地区多民族的交融交流。是中华民族融汇发展的重要家园之一,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五届北庭学研讨会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日前在北京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会议以“北庭与丝绸之路”为主题,从古代城市与丝绸之路、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年、北庭历史与边疆治理、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及研究、北庭故城及大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
北庭故城
北庭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曾是天山以北军政、经济、交通、宗教与文化的中心,处于丝绸之路北道的交通要道,久负盛名。北庭故城先后为宋辽(西辽)时期的高昌回鹘王国、蒙元所沿用。北庭故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见证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兴盛,也见证了西域地区多民族的交融交流。是中华民族融汇发展的重要家园之一,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起到重要的作用。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庭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及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庭故城
2020年10月24日-25日,第五届北庭学研讨会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昌吉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新疆昌吉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吉木萨尔县人民政府承办。会议以“北庭与丝绸之路”为主题,从古代城市与丝绸之路、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年、北庭历史与边疆治理、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及研究、北庭故城及大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
10月24日,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凡人,新疆昌吉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金之镇出席会议并致辞。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秉根,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防,新疆昌吉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翠玲,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新疆昌吉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主席陈立荣,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委书记李刚,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委员、北庭学研究院院长郭旃,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副处长邵军等。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主持。
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致辞,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在致辞中表示,“文化润疆”是对考古人提出的新时期做好新疆考古工作的重要任务。北庭故城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考古公园,不只是研究和展示新疆历史文化信息的场所,更是展现新疆历史发展、宗教演变与民族发展的实物见证,是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四个共同”的重要教材。陈星灿指出,北庭作为丝绸之路上一个核心的城市体系,是连接东方与西方、草原与绿洲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是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和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重大贡献的珍贵文化遗产。期待各方专家的深入研究和阐释能不断丰富北庭学内涵,把以北庭故城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陈星灿强调,此次召开第五届新疆北庭学术研讨会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恰逢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胜利召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针对考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期待通过此次会议,大家放开眼界、提升境界,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史的角度观察北庭历史,推进北庭学术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让北庭学术研究更加立体、广泛、深入。
其次新疆昌吉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金之镇致辞,认为此次研讨会是进一步拓宽北庭学研究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契机。吉木萨尔县北庭学研究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得到了广大以西域为研究核心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北庭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北庭学研究院通过北庭学研讨会这个学术平台,先后出版《北庭史论集》《北庭钱币研究》《北庭史丛考》《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等7套图书,为北庭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凡人致辞,自1979年、198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第一次对北庭进行考古发掘开始,至2020年,北庭考古跨过了四十年。“对于四十年前发掘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正式考古调查测绘北庭故城标准平面图的人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孟凡人先生激动地说道。在致辞中,他回首了北庭故城和佛寺考古白手起家、举步维艰的日子。四十年过去了,往事仍历历在目,可以说北庭考古的春天到来了。看到如此多的专家与后起之秀齐聚一堂深感欣慰与震撼。这也显示着未来的北庭故城考古研究必将大有收获。孟凡人先生谈到,日后仍将伏枥奋蹄,与诸位学人只争朝夕,在共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北庭学的道路上再献余热,生命不息,定将以微薄之力为此奋斗不止,直到永远。
最后由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翠玲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赠送昌吉州艺术家的国画作品。学术研讨单元由孟凡人研究员,孙秉根研究员、刘庆柱研究员、荣新江教授、林梅村教授、朱玉麒教授、魏坚教授、郭物研究员等52位专家学者交流发言。此次会议主题为“第五届新疆北庭学术研讨会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丝绸之路上的北庭和北庭故城考古这一主题展开学术交流,主要对北庭及古代北庭地区的考古、丝路文化交流、佛寺壁画、城市建设与布局、人物、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发言。
北庭故城内城西门城壕出土莲瓣纹瓦当
学术研讨分为7组,第一组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杭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主持,刘庆柱、孟凡人、孙秉根、荣新江、王建新、郭物相继进行了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以《新疆地区考古与国家文化认同研究—以北庭故城遗址考古为例》为题,从北庭故城考古的重要性为起点,由点到面概述了新疆地区考古对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新疆地区的考古研究,不仅只是展示新疆历史文化信息、研究新疆历史发展、宗教演变、民族融合发展,更是展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凡人以《北庭高昌回鹘寺遗址发掘四十周年回顾与感言二则》为题,讲述了四十年前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发掘成果来之不易、未为人知的情况,从北庭故城、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北庭学研究院三个方面阐述北庭考古与研究存在的问题,突出北庭对古代西域史、中亚史、西亚史和东欧史的深远影响,明确北庭学与吐鲁番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北庭学研究院的成立开创了两者合作共赢的局面,成为两个学科协力共同发展的里程碑。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内交脚菩萨残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秉根以《北庭考古感言》为题,从考古队组队、发掘缘由、发掘历程、取得的成果四个方面回顾了四十年前北庭考古,强调了北庭考古对新疆历史发展、宗教演变、民族发展研究的重要性,突出北庭学研究的历史意义及使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以《丝绸之路与北庭的多元文化》为题,以吐鲁番出土北庭相关文书为基础,展现北庭学史料研究的多元性,认为高昌回鹘时期,北庭商业繁荣,多种宗教并存,道教、佛教、摩尼教在北庭成为主流宗教信仰,从出土文书证实北庭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多元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事实,阐述北庭学研究对维护新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研究员王建新以《试论丝绸之路天山廊道路网遗产的构成》为题,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论述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路网遗产的缘由、发展、历史沿革及构成,对丝路沿线文化遗产提出科学、合理的申遗和申遗后的可持续发展及管理方式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以《北庭故城考古新进展及展望》为题,从最新考古成果和未来展望两方面汇报了近年来北庭故城考古的最新成果,确定北庭故城遗址最终呈现的格局为“两套四重八块”,内外两套城墙及护城河可能为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两个时期建造。将来的考古发掘目标一是尽最大可能厘清北庭故城形制布局以及发展演化的过程;二是争取找到墓葬区,复原北庭故城及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是调查发掘北庭故城周边区域,了解其城镇体系和交通网络的内涵、构成及相互关系。
第二组由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孟宪实主持,朱玉麒、柴剑虹、刘建国、田小红、刘涛、沈睿文、陈玮做了学术发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以《袁复礼的北庭考古》为题,回顾1928年袁复礼先生与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北庭开展的考古活动,对袁复礼袁先生在北庭一个半月考古工作的未刊稿进行整理,公布采集的相关文物、绘制的地图、拍摄的照片、记录的野簿、抄写的资料,并对袁复礼北庭考古做出初步的探析。
中华书局研究员柴剑虹以《四十年前北庭访古的感悟》为题,回顾1979年8月、1980年9月间,为了更好地阅读、理解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描写唐北庭都护府的诗作,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在北庭故城遗址附近发掘回鹘佛寺(西大寺)之便,两次赴吉木萨尔考察的情形,并对北庭学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北庭学的研究视野还应该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还应该予以更新,例如对回鹘佛寺壁画图像资料与柏孜克里克、库木吐拉、克孜尔、敦煌壁画的比较研究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这也是补充与完善中国美术史所不可或缺的。
故城遗址的北城墙及洞穴,吉木萨尔县位置在新疆天山北麓,距离乌鲁木齐约一百六十公里。东汉永平年间,朝廷派遣耿恭(戊尉)率数百人到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屯田。
回鹘佛寺遗址正殿东面外景
回鹘长史、公主供养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以《北庭古城遥感考古研究》为题,论述了遥感考古在北庭故城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北庭故城的布局、水系、城壕位置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北庭考古成果增加重要了佐证资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小红以《新疆奇台县石城子考古与研究》为题,对201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奇台县石城子考古做了汇报,对石城子形制布局、出土遗物、史料研究等做了说明,并对在城址考古好的经验、做法及技术做了交流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涛以《费尓干纳盆地内的早期城址》为题,对费尓干纳盆地内达维尔津古城、埃拉坦古城、阿什肯特古城、卡桑塞古城、库瓦古城的城址考古做了汇报,对城址考古与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沈睿文以《大使厅壁画何以如此?》为题,对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壁画的最新研究做了介绍,通过壁画的解读与史料的相互印证,展现了唐武则天时期,粟特人对中华文明、唐朝政治的关心和了解,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文明交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陈玮以《走马万里佐王事:唐代北庭与长安往来使者研究》为题,从史料记载、出土文书、碑刻铭文等资料的识读,对唐代北庭与长安往来使者的研究做了交流发言。
第三场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主持。刘迎胜、杭侃、林梅村、魏坚、付马、华涛、周旸、薛天纬做了学术研讨。清华大学教授刘迎胜以《关于“桃花石”名称语源的新说》为题,从突厥语称呼汉人的“桃花石”一词的语源谈起,对突厥语系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以《元中都报告读后》为题,通过解读元中都考古报告,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从元中都的形制、规模、建造目的及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城市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元中都位于农牧分界线上,是游牧城市的桥头堡,其兴建是多种因素促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以《蒙元时代北庭仕宦与高僧--兼论畏兀儿人之华化及其对元大都的重要贡献》为题,从高台遗址、武将、文臣、高僧四个方面对对北庭历史史料做了阐述,回鹘文写本、出土文书、碑铭刻记等保存史料,对北庭故城格局、历史名人、文化传播做了阐述,展现北庭学研究的丰富内涵,确定北庭学传世资料的研究的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魏坚以《唐朝墩浴场遗址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为题,从唐朝墩浴场遗址概况、最新考古发现、浴场的传播与演变、研究成果四方面展开讨论,认为唐朝墩古城浴场遗址在形制布局、建筑技艺等方面具有浓郁的罗马风格,而浴场出土的各类遗物、墙面的装饰彩绘等又明显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征,反映了东西方建筑传统和技艺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与创新。
北庭故城6号佛寺遗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付马以《北庭畏兀儿人名中的家族标示成分及其产生原因》为题,从汉文文献复原了北庭畏兀儿哈飒不华、廉氏和贯云石三个入仕元朝、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畏兀儿家族的谱系及其家庭成员的本族人名,探讨了畏兀儿家族男性成员名字最后有相同的固定词汇,标示家族出身的最新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研究员华涛以《十四世纪阿拉伯学者乌马里丝绸之路模型的现代意义—从乌马里对城市与丝绸之路关系的设想谈起》为题,根据乌马里《眼历诸国行纪》一书探讨了城市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发现乌马里眼中城市网络可以分为33个圈,这些呈“非线性”联络的城镇存在着中心城市,别失八里(北庭)没有出现在乌马里的书中,可能说明是其是东部文明向西发展的前沿。
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周旸以《以丝路之绸的名义》为题,从丝绸谈起,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文化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做了汇报,对以当今的丝路之绸为关注点,打造全链式纺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体系做了阐述。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以《漫谈“天山唐诗之路”的研究与开发》为题,从唐诗谈起,提出“天山唐诗之路”,并对此进行了学术探讨。
10月25日,学术研讨继续进行,第一场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主持,段晴、魏正中、李肖、陈爱峰、刘韬、夏立栋、王旭送、刘文锁进行学术研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以《粟特语灌顶仪轨》为题,通过吐峪沟出土的一件粟特语写卷的释读与研究,证明高昌回鹘时期,汉地流行的佛教密宗也曾经传播到了吐峪沟一带,吐峪沟地区也曾有佛教僧团举行过密宗的灌顶仪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魏正中以《解读石窟寺院——以龟兹为例》为题, 对石窟寺考古研究,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对何谓石窟寺院、石窟寺院的空间及视域构成、空旷场地的利用、如何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石窟寺遗址等问题与各位专家展开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研究员李肖以《北庭西大寺形制渊源考》为题,对北庭西大寺建筑形制做了考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同时期佛寺建筑形制,讨论西大寺建筑渊源。吐鲁番学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爱峰以《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观音图像的分类与年代》为题,对吐鲁番观音图像与经变画,分析绘画风格,对比周边同时期该类图像,做出年代推定与分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韬以《高昌回鹘时期毗沙门天王的图像与样式考析——以德国吐鲁番探险队所获幡画残件为中心》为题,对20世纪初年德国吐鲁番探险队自高昌所获的数件单尊毗沙门天王幡画残件做进一步的图像学与样式研究。辨识出毗沙门天王与乾闼婆、夜叉等天部诸神的尊格。归纳出唐西州至高昌回鹘王国时期毗沙门图像的样式与风格,指出高昌毗沙门天王样式非兜跋毗沙门天王样式,该样式在汉地与吐蕃的影响下亦有回鹘人的创造。讨论了毗沙门天王幡反映的民间信仰,其与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共同呈现出高昌回鹘王国自上至下多层面的祈愿毗沙门护国与“五事”信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夏立栋以《斩山崖面区段与石窟考古分期——以吐峪沟石窟遗址为中心》为题,以吐峪沟西区中部高台窟院和东区北部石窟寺遗址为个案,从石窟营造工程的视角切入,归纳不同阶段寺院布局和洞窟主要特征的演变规律,得出石窟考古分期结论。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旭送以《唐代西州逃人(逃户)问题研究》为题,通过堆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研究与释读,考证了西州存在严重的严重逃人(户)问题,逃人(户)的去向主要为本州内其他县、庭州、焉耆等,并对逃人(户)赋税及原因展开研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系副主任兼考古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文锁以《古代鄯善的印信》为题,对鄯善出土的汉-晋时期的西域印章进行研讨,通过史料与考古发现,讨论这些印章的形制特征、类型、图案和用途。
第二场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玉麒、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李肖主持,孟宪实、李锦绣、张安福、刘子凡、董红玲、贾秀慧、高波进行学术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以《北庭在唐代的地位》为题,以史料为基础,从历史文献考证,从庭州到金山都护府,从都护府到北庭大都护府,北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了唐经营西域的重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锦绣以《唐初经略西域考》为题,对唐代经营西域的历程做了分期,对不同时期的经营方式展开学术研讨。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教授张安福以《天山廊道与唐朝西域战略的布局研究》为题,对唐朝经营西域做了研讨,提出西域经略与天山廊道的呼应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子凡以《北庭军镇体系的发展—敦煌S.11453、S.11459瀚海军文书再探讨》为题,通过传世史书与出土文献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北庭军镇体系从建立到拓展的大致脉络。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董红玲以《天山北路清代城市建设述论—以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矛盾、冲突、交流和融合为视角》为题,论述了天山北路城市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清代天山北路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矛盾、冲突、交流、融合的结果,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的标志。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贾秀慧以《近代北庭地区城市的警政建设述论》为题,对近代北庭地区城市的警政建设的存在警政措施落实做了客观评价。新疆大学教授高波以《少数民族研究有两个偏向》为题,对少数民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探讨。
第三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主持,葛承雍、艾力江·艾沙、徐驰、张杰、买合木提江·卡地尔、刘剑、葛川、李正一进行学术研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以《穿越西域的“青海道”丝路文物》为题,对丝绸之路“青海道”做了最新研究的学术研讨,介绍“青海道”是丝路外来文物又一源流,展示的丝绸织锦、金银器、金饰片、玻璃器等异域精美文物,不仅融会和见证了多元文明的艺术之美,而且带给我们多样文化互鉴的启悟,集中反映了6至9世纪中国、中亚、波斯和地中海等世界文化纽带的关联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艾力江·艾沙以《唐代疏勒镇之地望》为题,对疏勒之称的起源做了学术交流,并对喀什疏勒镇的考古最新动态做了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徐驰以《唐朝羁縻府州时期漠北地区的城址》为题,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史料考证,认为蒙古草原上的筑城传统应该是从唐朝羁縻统治时期开始的。在羁縻统治以前,第一突厥汗国的墓葬就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原王朝的影响,但筑城这一新的形式则是因唐朝的羁縻统治而兴盛,并且之后一直影响着居住在漠北的游牧族群。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张杰以《新疆吉木萨尔县甘沟塘墓群唐代前后墓葬的认识》为题,2016在吉木萨尔县甘沟塘墓群抢救性发掘10座唐代前后的墓所在的空间区位、布局特点、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出土遗物等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这批墓葬与准格尔盆地周缘同时期墓葬遗存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与同时期北庭故城、西大寺遗址等遗存共同构成了北庭聚落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北庭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物质材料。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博士以买合木提江·卡地尔以《新疆出土唐代带具初探》为题,依据新疆出土带具为出发点,以带具的三种不同分类,认为出土带具的形制和组合方式相同,可能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迁西域都护府于龟兹以后中原传入的产品,与拔悉密部迁居庭州的史实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粟特人在欧亚草原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活动和文化影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剑以《考古遗址阐释系统构建的方法与实践》为题,认为如何讲好遗址背后的故事,增进公众对考古遗址的理解,需要通过构建一套阐释系统来实现,并简要介绍有关遗产阐释的理论和国外优秀案例,结合实践总结出遗址阐释系统的构建方法,对北庭遗址的阐释系统设计提出设想。中国文化遗产院研究员葛川以《文物保护工程中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为题,不可移动文物构造缺陷、蠕变卸荷、材料损伤、结构残损,超期服役是导致其脆弱性的独特性问题子做了介绍,对最新的、符合国家项目特征的文物保护工程学现代化一些研究探讨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李正一以《李征<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调查报告>整理与研究》为题,对中国著名考古工作者李征先生的遗稿进行整理公布,并对李征先生未完成的考古研究做了自己的学术推测。
北庭故城
第四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锦绣、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艾力·吾甫尔研究员主持,宋玉彬、王飞峰、董新林、姜波、钱国祥、周繁文、史砚忻、石自社做了学术研讨。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宋玉彬以《城址视角下渤海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为题,基于考古发现、结合史料线索,以都城建置为学术切入点,梳理了渤海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王飞峰以《试论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为题,对高句丽大型建筑址的发现、类型、特征、发展演变和原因方面,介绍了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和学术研究进展,为北庭故城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以《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新发现》为题,通过近年对辽上京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介绍了辽上京宫城形制规模和辽上京皇城东向布局的特点,分析了皇城的形制布局和沿革及其规划理念,探讨了探索城市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姜波教授以《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发掘与收获》为题,对2018-2019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沙特国家考古中心联合组队对沙特塞林港遗址开展的第二次联合发掘,做了简述,展示了这次考古取得的成就,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以《汉魏洛阳城址沿革与北魏都城的格局》为题,对汉魏洛阳城址考古做了介绍,分享了自己对城址考古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周繁文以《丝绸之路西段的城市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对丝绸之路国内外最新的考古研究做了阐述,总结分析了不同城址考古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读博士史砚忻以《俄罗斯图瓦波尔巴任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对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东南部波尔巴任遗址做了介绍,基于实地考察所获资料及目下已刊著述,介绍了俄方工作的主要收获,并结合中国考古学的有关认识,重点检视了出土建筑构件的年代特征,探讨了小城的属性及其连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石自社以《隋唐东都与西域互动关系》为题,结合史料和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隋唐洛阳城的东都和西域的关系提出自己最新的学术观点,并与与会专家做了讨论。
最后,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防主持了闭幕式,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北庭学研究院院长郭旃,对会议进行全面的学术总结。认为此次学术会议从历史的碎片之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多方汇聚,北庭学研究和北庭故城的考古工作进一步丰富、充实和确凿,历史的脉络在新一轮的研究和梳理中更加清晰、鲜活和完整。北庭学和丝绸之路研究以丰富的和不断增加的考古成果和史料,有利于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为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新时代治疆方略提供了坚实的史学支撑,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依据。
(本文原标题为《第五届北庭学研讨会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纪要》,全文原刊于《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