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宝、沪生、蓓蒂、李李......寥寥百字,命运判词,160余位人物形貌跃然纸上。在最近上市的新版《繁花》中,人们将看到作家金宇澄亲自为书中人物书写的“小传”。
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笔下的《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金宇澄以沪语入小说,重温说书人传统,书写上海民俗习惯和人文传统。
今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繁花》新版,金宇澄亲审勘定,修订达20多处,受到读者普遍关注,澎湃新闻专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繁花》责任编辑王丹姝,讲述新版《繁花》推出背后的故事,以及和旧版主要的区别。
《繁花》新版人物小传
新增“人物小传”和“关系图”
上海文艺出版社王丹姝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一版最大的特色就是增订了“人物小传”和“主要人物关系图”,二者均为金宇澄授予上海文艺出版社独家出版,是读者阅读《繁花》最好的脚注,扩大了阅读这本经典文学作品的体验维度。
电影导演王家卫曾如此评价繁花:“这部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补白了我六十年代来香港后的上海面貌。《繁花》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图》,它是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座城市的发展写照,代表了上海的精气神。《繁花》是让全世界了解上海、上海人以及上海文化的一部辞典。”
拟“人物小传”,最初是回应英译者的需求,方便英译者迅速理清本书复杂的情节结构和繁杂的人事关系。金宇澄按照人物先后出场的顺序,介绍每一章的主要情节,对各章出现的人物的一生进行了提炼,也反映作家对笔下每一个人物的认识,冷静叙述背后隐藏了态度上的针砭。比如介绍主人公阿宝:“也称宝总,少时与沪生、小毛交往,祖父为资产阶级,父亲曾是中共地下人员,1966年随全家扫地出门迁至郊区工人新村,曾在里弄工厂上班,后从事非洲百货贸易,一直未婚,时代旁观者。”
介绍大妹妹:“出身‘奉帮’裁缝家庭,弄堂小家碧玉,1970年代初中毕业,在即将‘被分配’安徽军工厂上班前短暂半年中,肆意游荡,甚至以吸引‘盯梢’者为乐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了时代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一生。
沪生、蓓蒂、李李、汪小姐......一百六十多个人物,总结出的小传总计八千余字,可在阅读正文前读,提前预览书中内容;也可在全文后读,帮助回顾文中情节。
“人物关系图为同名舞台剧方提供,最初是应演员排戏的需要而作,也方便观众梳理人物关系。此次将人物关系图、人物小传与原文并置出版,也是有深意的。读者可看出从作者和舞台剧的角度来看繁花的角色谱,有何不同,这个对比饶有趣味,留待读者去探索。另外,通过拉页设计的人物关系图,千头百绪的情节线索,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眼即见分晓。”王丹姝表示。
《繁花》新版人物关系图
对语言“提纯”
《繁花》新版为作者金宇澄亲审勘定,修订有20多处,整个筹备过程也十分琐碎繁杂,在延续旧版风格的基础上,检查每一处细节,包括文字上的勘误、封面装帧的调整、重新选用正文用纸、调整插图位置、改动封面封底文字……在延续读者心中对《繁花》经典印象同时,让各处细节和阅读体验都跟得上市场需求。
王丹姝介绍,此次改动主要在具体用字和语式方面,有一处在正文72页(第伍章—贰):“蓓蒂说,马头想带我去高郎桥去看看,马头住的地方,全部是工厂”这一句中,“带我去高郎桥去看看”改为“带我到高郎桥去看看”,两个“去”字,在沪语的语境中,读起来没有问题,但在普通话中却有一种重复感。金老师改掉一个去字,虽然是极其细致入微的变化,但更符合大部分读者听觉上的审美学。“可以说,《繁花》新版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提纯’中诞生的,这也体现作家金宇澄对语言的敬意。”
随着王家卫导演、胡歌主演的《繁花》同名电视剧的拍摄,《繁花》带起的公众话题被广泛讨论。最近网络上又掀起了一波自发用沪语朗读《繁花》的热潮。主持人潘涛在央视《夜读》栏目率先用“散装上海话”朗读《繁花》壹章的经典段落,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先生也表演了一段正宗的沪语朗读,并且评论说:“《繁花》通过正宗的海派方言、上海人说话的口语风格,让地域风情更浓。而那种上海海派地域的神味,没有这些上海母语词汇的闪光,没有上海度过都市生活经验的民间表达方式,各阶层百姓的不同风情是难以显现的,这就是《繁花》人人爱读的成功之处。”
“《繁花》作为语言学的现象和文化的现象,早已破出文学之‘圈’,对上海会越来越重要。”王丹姝介绍。作为一本畅销8年的书籍,《繁花》重印超过45次,每年卖出超过10万册,早已证明了它的市场的力量。
《繁花》新版人物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