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书城》“年终特别书单”

年末将至,《书城》杂志为读者整理了一份“年终特别书单”,以2020年11月和12月出版的图书为主。

【编者按】

年末将至,《书城》杂志为读者整理了一份“年终特别书单”,以2020年11月和12月出版的图书为主。

思想类

《人类世的哲学》,孙周兴 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

本书的主题是“技术与未来”。书名《人类世的哲学》意在突出人类此在的危急性。“人类世”意味着一个文明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文明的形成。作者力图突破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线性思维藩篱,开展一种“二重性”或“二重化”的技术哲学和生命哲学之思,认为“人类世”的哲学人文科学必须调转目光,以“未来性”为指向,把新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视为本己的任务。

《说理》,陈嘉映 著,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这让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观念的舞台上,演出着五花八门的主义:个人主义、 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科学主义,更不消说消费主义。唱都在唱,但没有互相聆听,热闹之余,我们这个时代始终没有培育起厚重的意义。在没有绝对标准的世界中寻求贯通之理,辨别虚幻与真实,对于思想者来说,还是一件刚开始学习的课业。

《论康德》,[法]亚历山大·科耶夫 著,梁文栋 译,六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科耶夫在《异教哲学思想史》一书中曾经提出,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之间只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那就是康德。当科耶夫准备出版他的研究成果时,却将这部分内容遗失了,直到他去世后,他的这一相关手稿才被人重新发现。科耶夫理解的康德与他的《异教哲学思想史》和《黑格尔哲学导论》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方哲学史。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英]基夫·班福德 著,曹金羽 译,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利奥塔是法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复杂、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基夫·班福德以利奥塔生活的时代为广阔背景,以动人而公允的笔触,追溯了利奥塔一生的不同阶段和重大事件: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精英教育;前往阿尔及利亚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思考着政治、战争和哲学问题;追随马克思的步伐又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延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路径写作《力比多经济学》;《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所带来的国际声望,以及由此引起的误解与争议;始终对艺术保持着极大的兴趣,策划“非物质”展览、拍摄实验电影;《签名,马尔罗》显示出其后期对文学的关注;等等。班福德抓住利奥塔思想中最重要的几个特质——歧异、漂移、迂回、断裂,通过讲述利奥塔的生平和学术纪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可以接近,进而尝试去理解的利奥塔画像。

《诸神退位:古希腊的日常》,[英]乔恩·怀特 著,于素芳 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20年版

《诸神退位:古希腊的日常》一书从 “生活与社会”“神话与传说”“艺术与文化”三方面切入,以全新角度探究古希腊的神话起源及其信仰体系,有别于以往聚焦亚历山大大帝、荷马、苏格拉底等伟大人物的功绩的阐述的视角,深入城邦中生活的普通的古希腊人:他们做什么工作,住在哪里,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从最富裕的公民到最贫穷的奴隶,探究各个城邦的日常生活的情景;哲学家们的冥思、鸿篇史诗记录、考古发现……社会历史学家将细节拼凑,再现古希腊神话和真实历史的方方面面。

历史类

《文明的地图:一部丝绸之路的风云史》,张信刚 著,前沿·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

张信刚教授对“一带一路”各区域的历史、政治、文化有多年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寻访。他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地缘政治、文化脉络等角度展开,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两种角度深入剖析“一带一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在他看来,“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也是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同时,他将其个人行走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体验融入书中,并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一带一路这一话题描述得生动且充满趣味,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感知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迁移、文化交融、地缘政治风云、各国历史渊源,以及当今国际形势,更容易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文化意义、历史传承和国际影响。无论是对丝绸之路、文明变迁的宏观描述,还是对大中亚、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等地的单独透视,这本书都堪称历史、文化的盛宴。

《睹物:历史的展示及其层级消费》,梁超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历史哲学的全部思想,在于其应当被如何展示和理解之中。历史的意志被作者想象为自远古而来的兔子之神,在《睹物:历史的展示及其层级消费》中露出它的一角真容。它凌驾于时间之上,以它的习性和猎食方式支配着人类,推动着文明滚滚向前……

《睹物:历史的展示及其层级消费》一书将文明的传承形式——历史学、文学和视觉艺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文学作品进行耳目一新的解读,统计和揭露了历史知识的言说方式,以及人们对这种言说的接受、传承和消费方式,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这种历史的言说与传承之所以成为可能,有赖于对历史修辞手段的运用——故事叙述、朦胧与混沌,以及对人类欲望需求的驱动和利用——激励、炫耀与哀忘。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 著,刘东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杨念群 著,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帕斯尚尔:碎入泥沼的希望》,[英]尼克·劳埃德 著,高跃丹 译,纸间悦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版

伊普尔攻势代表了现代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典印象:炸碎的树木、积水的沟壑、泥泞的弹坑。帕斯尚尔战役作为其高潮,是两次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对1917年的英国而言,它可谓是一场“失去的胜利”。在这个比利时小村庄里,7—11月间死伤人数超过50万,许多人尸骨无存。英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才将帕斯尚尔攻下,但整个佛兰德斯战场的攻势最终却被叫停。

尼克·劳埃德在这本书中对此次战役做了详细的展示,而尤为难得的是,通过从前被忽视的德军档案等史料,他发现这场战役并非毫无意义,英军将士在战斗中摸索出的战术本可以帮助英军卓有成效地在堑壕战中打破僵局,但英军却在作战过程中受到拙劣战术的束缚,导致战斗陷入僵局,错失尽早结束大战的机会。作为新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学者中的佼佼者,尼克·劳埃德对这场存在极大争议的战役做了全面彻底的考察和严谨的研究,并以清晰和冷静的叙述将这一战争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历史到传说:被“定义”的哥特》,[英]戴维·M. 格温 著,曹磊 译,鼓楼新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哥特文明是一种“失落的文明”。古代哥特部族由北而南,摧枯拉朽,攻陷罗马帝国首都,拉开了西罗马帝国衰落和崩溃的大幕。统治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历代东、西哥特国王,主宰着中世纪早期的欧洲世界。然而,就在一千多年前,哥特王国灰飞烟灭,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哥特人流落四方。之后的若干世纪中,已经销声匿迹的哥特人既被视为暴力野蛮的破坏者,也被视为追求自由的先锋。

历史耐人寻味地将真实的哥特人和以他们为基点衍生而来、至今仍在持续塑造着世界多样性的哥特文化遗产交织在一起。然而,真实存在的哥特人与大众想象的哥特之间,存在着由时空、人为制造出的鸿沟。本书穿越数千年时光,重审文明与野蛮的关系,追索习以为常的刻板印象,考量公众利益与个人自由间的平衡点,在众多以“哥特”为名的社会文化现象间寻找规律与联系。这些努力具有独特而非凡的意义。

《我的20世纪:历史的危难关头和美好时光》,[美] W. 迈克尔·布卢门撒尔 著,刘蕾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人类社会既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进步,也经历了文明的倒退和野蛮的战争。W. 迈克尔·布卢门撒尔的人生贯穿整个20世纪,传奇般的经历像一条线索串联起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他出生于德国犹太银行世家,本应幸福的童年却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13岁便举家逃往上海,在混乱的犹太难民区长大成人。战争结束后,以难民的身份前往美国的他,先后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从前往伊拉克调研的青年学者,到在商界崭露头角,再到领导关贸总协定谈判,布卢门撒尔从难民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导者,无论是作为财政部部长,还是作为博物馆馆长,他始终奔走在国际事务一线,参与、见证了许多历史性的时刻。本书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自传,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20世纪史。

文学类

《丰子恺家书》,丰羽 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

《丰子恺家书》是由丰子恺的后人丰羽编辑的一部书信集,包括书信和给恩狗的画两部分。书中收入了丰子恺1959-1975年间写给小儿子丰新枚的信件,另有15封分别是给次女女婿宋慕法和外孙宋菲君,以及次子丰元草、三女儿丰宁馨。涉及教育子女和家庭诸事,也有谈论诗词和书画的心得,更有许多在逆境中的心境剖白,可谓丰子恺晚年处境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一封封的家书,文笔简练朴实、平凡字句中饱含一位父亲对子女的舐犊之爱,也浸润着一位学人的文学素养与赤子之心。

《幻想的秩序》,张旭东 著,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本集汇聚张旭东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有关文化理论和批评实践的系列成果,解读卢卡奇、本雅明、拉康、萨义德、布迪厄、杰姆逊等理论家的文学研究、美学探索和文化分析,阐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各种“新潮”与“实验”。通过细读文本个案或思想论争,在持续变动的文化语境中对西学问题与中国文化进行总体性把握与批判性思考。

《我的妹妹是连环杀手》,[尼日利亚]欧因坎·布雷思韦特 著,黄潇潇 译,一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阿尤拉用这几个字把我召唤了过去——

珂瑞蒂,我杀了他。

我原本希望再也不要听到这几个字了。”

护士珂瑞蒂意识到,自己漂亮的妹妹阿尤拉是个连环杀手——跟她约会的几个男子相继离奇死亡,而珂瑞蒂只能一次次帮忙处理现场。一切都脱离了正轨,珂瑞蒂却发现更糟的事还在后面。自己暗恋的同事迷上了阿尤拉,心急如焚的珂瑞蒂如何才能阻止悲剧发生?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日] 堀江敏幸 著,陆求实 译,鹿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本书是堀江敏幸最新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十多年来发表在各类杂志的短篇小说18篇,如《窗》《果树园》《柳生但馬守宗矩》《黑电话》等。他细腻地记录着日常生活中多变的人生,这些温柔而敏锐的观察被浓缩成一本温暖的书。本书的文字闪耀着感性灵犀,但没有感情上的大起大落,让人在一种静谧之中感受作者随着时间缓缓流动的记忆与思绪。然而,这些思绪是复杂多变的,既有面对人生遭遇时的对生活和人生的全新感悟,又有面对怪诞的人生境遇时脑洞大开的幻想,给人以荒诞不经的异次元体验。

《耶路撒冷》,[瑞典] 塞尔玛·拉格洛夫 著,崔扬 译,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

塞尔玛·拉格洛夫是早已为中国读者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国宝级作家,她的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至今依然被收录于各国的课本中。但很多中国读者不了解,拉格洛夫并不只是一位童话作家,更是20世纪初的小说大师。

《耶路撒冷》出版于1902年。拉格洛夫取材于瑞典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在叙述中,拉格洛夫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克制与冷峻,徐徐铺展开瑞典小镇达勒卡里亚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白描了角色们的点滴言行。在那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历史的大潮与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互相交织,故乡和理想分裂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拉格洛夫精确地捕捉了每个人物站在十字路口的身影——他们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都带着怎样的犹疑与彷徨;而任何选择,都注定无法回头,只得走向心碎。

《单身男子》,[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著,禹磊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版

一个单身男人失去挚爱后的二十四小时。《单身男子》是著名英裔美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代表作,2009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多项国际大奖。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1962年的洛杉矶,一位失去挚爱的单身男人在一天之中的生活。

男主角乔治是位大学教授,他一方面沉浸在失去恋人的痛苦中,另一方面又以冷酷如照相机的目光扫视周遭,假装一切如常,行尸走肉般上班、授课、赴宴、探病、搭讪,扮演着一个体面的“正常人”角色,内心却已掀起惊涛骇浪。伊舍伍德以克制而不乏戏谑的笔法,勾勒出整个六十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保守、伪善、令人窒息的氛围,书写人们被固化的社会角色压抑的情感,内心与外在的断裂,尤其是不受社会接纳的边缘群体的内心世界。

《往昔之始:谭恩美自传》,[美]谭恩美 著,李军 章力 译,互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版

“你以为你们远隔重洋,其实那只不过是你碰巧或不小心坠入的一股时间滑流。”在《往昔之始》中,谭恩美述说铭刻于心的成长经历、众说纷纭的家族往事、亲人间悲欣交集的情感交流。书信、日记、记忆,乃至想象共同拼贴出她文学创作背后的情感核心。外祖母的身世扑朔迷离,父母的爱情远比想象中复杂,父兄在不到一年间相继离世……谭恩美的生活中屡有意料之外的冲击,但创作的灵感也在黑暗时刻萌发。她回到往昔开始的地方,照亮记忆中隐秘的角落。

《水浒十讲》,李庆西 著,书城大家·文汇出版社2020年版

《水浒传》既非“讲史”,究其根本亦非“写实”,而是藉由江湖叙事演绎儒家政治伦理之弊;在纲纪崩坏的背景中,赋以浪漫化之悲剧意慨,推演一种不成功的王道复兴之路。本书着重阐述宋江和梁山众人的二难境地:造反既是作为忠诚于王权的表述,其本身又难以摆脱叛逆罪名,结果造反与忠君形成互为因果的悖谬命题。宋江们的挣扎与进取导出悲剧主题的发展与衍变——试图以江湖道义融合王权秩序,既是梁山泊的救赎之义,亦寄予这种想象本身包含的无路可走的苦闷。

本书汇集作者最近十年间关于《水浒传》的十篇文稿,通过多角度的文本阐释,剖析小说主题真义及艺术手法,尤其从叙事话语方面开通水浒研究的若干思路。

《信》,[日]东野圭吾 著,赵江 译,磨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

“哥哥,你好吗?这是我写给你的最后一封信……从你离去之后,这个社会开始对我复仇……”武岛直贵,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年——父母双亡后,他和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给直贵筹措学费,哥哥闯入民宅偷窃,却因盗窃杀人而入狱服刑。从此,兄弟俩只能用书信沟通。犯罪的分明是哥哥,无辜的直贵却因此失去了他的全部。学业、求职、恋爱、生活、梦想,他苦苦地追求,社会却只因他是“杀人犯的弟弟”,一次次不由分说地将他驱逐。十多年来,哥哥从高墙内写给弟弟的一封封满怀牵挂的家信,就像一道道沉重的枷锁,禁锢了直贵的一生。直贵不禁自问:因为哥哥杀了人,所以连我也被这个社会抹杀了吗?

《人,或所有的士兵》,邓一光 著,鲸歌·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人,或所有的士兵》为著名作家邓一光潜沉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77万字的长篇巨著,以青年知识分子郁漱石为主人公,以繁复独到的结构手法,冷静深刻的文学叙事,讲述了发生在太平洋战争中第1座被日军攻克的城市里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段不该消失却已经消失的公共记忆,关于动乱的世界与希望、世界大战与人、深刻的人性与支离破碎的家园、国家和国民成长史。

作品构思宏阔,基于来自多国档案的丰富史料,以法庭自述、法庭举证与庭外调查为框架,多维度复现主人公郁漱石在人间地狱般的日军战俘营里三年零八个月的经历,以及他一个人的抵抗。郁漱石抵抗的不只是暴虐的侵略者与不义的战争,更是一切抹杀个人存在的暗黑力量,以及极端的处境之下个体的孤独与恐惧,由此映照、连通起所有人的命运,呈现出英雄主义的色彩。作品体量之大、叙事之重与思想之深,使得这部长篇成为当下文坛孤绝的风景。

《伍尔夫漫步21世纪曼哈顿》,[英]玛吉·吉 著 ,秦程程 肖海 译,好·奇文化·广东旅游出版社2020年版

如果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女性文学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重现21世纪的纽约曼哈顿??会发生什么?

畅销书作家安吉拉·兰姆正逢中年危机,她将黏人的女儿安吉拉丢在寄宿学校,飞往纽约研究伍尔夫的多部作品手稿,却意外地遭遇伍尔夫“本人”。前辈大师与后世仰慕者、两位女作家、两个世纪的交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王刚 著,领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路遥是从陕北大地上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创作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由于身患绝症,路遥于1992年11月辞世。贾平凹说:“路遥是一位像牛一样进行创作的作家,他是陕西文学的英雄。”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一书以年代为主线,采用大量一手资料,详细记载了路遥一生的生活与创作轨迹,将新中国文坛、陕西文坛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穿插其间,将路遥及其作品置于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脉络中思考,为读者提供了路遥及其作品得以生成的文艺环境与地理条件,进而为重新审视路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打开了新的空间。全书广泛利用传主的著述、信札、序跋等材料及谱主同仁、朋友的回忆文章等,用资料翔实的资料,谨慎严密的考证,生动呈现出作家路遥不平凡的一生,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诗歌艺术类

《诗人的思考:蒲柏、惠特曼、狄金森、叶芝》,[美]海伦·文德勒 著,刘晗 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本书涉及的四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和威廉·巴特勒·叶芝——来自三个世纪和三个国家,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针对将抒情诗的思想和可靠的见解相分离的常见做法,本书作者阐述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思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从诗的表层推断出这种思想的演变。还阐述了一个诗人在摸索一个给定的主题时,是如何通过在一首又一首的诗中对这个主题进行重新构建来进行连续思考的,创造一个活跃的思考过程,从而产生这些诗歌所采用的完全不同的内在结构形状。

《塔朗窃贼》,[法]皮埃尔·勒韦迪 著,冯冬 译,拜德雅·广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皮埃尔·勒韦迪的诗体小说《塔朗窃贼》(1917)诞生于一个事件:某天他去拜访住在巴黎的好友马克斯·雅各布,看到一个装满手稿的箱子,顿生好奇,但雅各布担心朋友会窃取他的写作灵感,便当着勒韦迪的面关上了箱子。这一关闭箱子的举动提示勒韦迪,他与文学之都巴黎的友谊是不可靠的——他后来与雅各布、布勒东等人不欢而散,并于1926年离开巴黎去索莱姆隐居,其诗作中始终萦绕着面对现实的尴尬与无力。同时,“关闭”也是勒韦迪极钟爱的一个词,它表明世界和他者的不可进入性。《塔朗窃贼》正是围绕现象世界的无基底性展开的,一切生活在白昼中的人与物都处于巨大的悬浮状态,随时可能坠落,相互之间有观看的窗户,但绝没有紧密维系的纽带。

《老负鼠的现世猫书》,[英] T. S. 艾略特 著,雷格 译,姜瑾 绘,初岸文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0年版

本书是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最受读者喜爱的诗人T.S.艾略特为朋友的孩子和自己的教子创作的一本童话诗集,包含15首以猫为主题的谐趣小诗,首次出版于1939年。艾略特融合了荒诞诗与童谣的特点,韵律严格,笔调诙谐,为性情各异的群猫画像,也暗喻了人生百态。作曲家安德鲁·韦伯将这本诗集改编为经典音乐剧《猫》。

艾略特酷爱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故事,这本诗集中的《麦卡维蒂:神秘猫》,就是他参考柯南·道尔笔下的“犯罪之王”莫里亚蒂教授而写,1995年这首诗入选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的“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首诗”。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美]迈耶·夏皮罗  著,高薪 译,折射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艺术与哲学,这两项人类重要的精神事业,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本书收录了著名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的21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在作者生前从未发表过。在这本文集的第一部分,夏皮罗用具体的艺术作品阐述了艺术家、艺术运动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各种关系。他用高度清晰的论点、优美的行文,以及非凡的博学,扩展并丰富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文集的第二部分,夏皮罗探讨了我们对艺术的各种日常经验:现代艺术的价值,社会写实主义,革命艺术,引起骚乱的艺术,艺术市场,艺术家的公共赞助,公共艺术委托,教会艺术,等等。

《建筑的想象:建筑环境的技术与诗意》,[英] 迪恩·霍克斯 著,刘文豹 译,博雅·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建筑的想象:建筑环境的技术与诗意》收录了作者重要的十篇阐释建筑环境的论文,涉及从20世纪初的现代建筑探索到二战前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运动以及20世纪后期的精彩建筑作品,旨在强调建筑设计的环境因素,如声、光、热等方面,并且高屋建瓴地将建筑环境因素的技术手段与艺术感染力结合在一起。《建筑的想象:建筑环境的技术与诗意》既可以作为一本现代建筑史书和大师案例分析著作来阅读,也可以成为广大建筑师的实践创作指南。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赵扬 著,乐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是建筑届新星赵扬的成长笔记,作者以自己为标本,诚实地记录下他在每个阶段的困惑与思考,并以此反思现代建筑和建筑教育的不足。

从书中可以看到一位青年建筑师的成长历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又重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建筑观”——建筑师不应该固守理念,要放下对作品的执念,让建筑不断地向现实敞开心扉,自然生长出它该有的样子。好的房子,是建筑师和主人共同的作品,它不抗拒生活,而且因为生活,变成了更完整的场景。

《因为有光:电影文本研究》,李镇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

作者从诸多史事入手,讲述代表性电影的文本内容和拍摄中不为人知的多重际遇,细观跨越百年的近代中国电影史。

本书既可从历史的视角看电影,也可从电影的视角看历史。内中涵盖不可绕过的重要时段和关键人物,再现了纪录片、神怪片、儿童片、战争片、喜剧片、民族片、革命片等不同类型电影的表达方式,以及编剧、导演、演员参与其中的具体细节。为了更清晰地回顾百年影史,作者从早期纪录电影入手,进而分析《盘丝洞》《风雨之夜》等影片的文化内涵;继之重点介绍了李萍倩、胡蝶、凌子风、欧阳予倩、严恭、石挥、严寄洲、孙羽、李少白、郑君里的影人生涯,重在彰显时代浮沉当中的个人生命史;此外,作者亦探究新中国电影史学的困境、经验与启示,并触及儿童电影的相关理论。

社科类

《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英] 格里高利·克拉克 著,洪世民 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制度性因素是否导致了不同社会财富的差距?贫穷社会是否可以依靠外在的力量获得经济发展?错误的观念为何在创造误解,加剧差距?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上,是什么导致了人和经济走到如今的困局?

马尔萨斯陷阱、工业革命、大分流——人类告别施舍,摆脱残酷发展循环,重新选择贫富命运的前行之路。经济史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运用各个文明的经济史料,以人和文化的角度向我们解释制度与资源在社会中的合理角色,揭示文化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美] 克拉克·劳勒 著,崔敏 译,知道·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目前全球有数亿人深受抑郁症之苦,关于抑郁症的话题也越来越受关注。但从古到今,对于抑郁症的定义和对社会的影响,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药物究竟能起到效果,还是只是安慰剂?我们今天的抑郁症是不是只是制药业的一部分?抑郁症是诊断不足还是过度诊断?我们应该像精神分析学或认知行为 疗法一样,为昂贵的谈话疗法付费吗?

了解抑郁症的历史对于了解它的现状和定义是非常重要的。本书作者回顾了从古典时期开始到现在抑郁症发展的历史与文化,并详细介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种疾病的态度是如何改变的,以及抑郁症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书中引用大量资料,生动描绘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社会人类对于定义和治疗抑郁症的斗争,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的旅程。

《植物与帝国:大西洋世界的殖民地生物勘探》,[美]隆达·施宾格 著,姜虹 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年版

在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史诗中,很少出现植物的身影。甚至在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中,也十分鲜见。但其实,植物常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8世纪,欧洲皇室资助了一批科学航海家,让他们去探索新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土著居民与植物之间的秘密。这些生物勘探家从新大陆为他们的君主和国家带回了药物、奢侈品和当地的主要物产。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勘探异国的植物,与他们的君主一起创造了植物学的全球文化。本书解释了植物学与奴隶制、好奇心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隐秘关系,讲述了混杂着残酷和勇气的殖民历史,展现了植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幻影公众》,[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林牧茵 译,雅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

在《幻影公众》中,李普曼基于对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认为公众的智慧与决策能力是一个神话,指出神圣的公众形象仅仅是一缕幻影。面对公众事件与公共事务,公众只是一群“局外人”,他们的时间、精力和获得的信息都极其有限,既没有识别真相的智慧,也缺乏有效决策的能力。他们就像是坐在剧院后排的聋哑观众,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麻木而茫然。他们必须走下公众的圣坛,去做他们该做的事。

本书是传播学经典《舆论》姊妹篇,在其中,李普曼将他对公共舆论的思考和民主理论结合,试图探索优化民主的新途径,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幻影公众》一书为中国公众提供了解美国政治的全新视角,其对现代美国民主制度的无畏批判也已成为当今世界民主议题辩论中一块越来越有价值的试金石。

《偏见的本质》,[美]戈登·奥尔波特 著,凌晨 译,后浪·九州出版社2020年版

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美]玛丽· L. 格雷  [美]西达尔特·苏里 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这是按需工人最可怕的噩梦。“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她说,“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指标陷阱:过度量化如何威胁当今的商业、社会和生活》,[美]杰瑞·穆勒 著,闾佳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版

今日各式各样的组织都深信,成功的必经之路就是量化人的绩效,公布结果,并根据数字来分配酬劳。但是,当我们饱含热情地投入具有科学严谨性的评估过程,我们却由测量绩效,变成了痴迷于测量本身。这就带来了“指标的暴政”,它始终威胁着人类生活的品质和最重要机构的表现。在这本来得甚为及时的力作当中,杰瑞·穆勒揭示了我们对指标的沉迷正在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并探讨了我们应当如何加以补救。

本书简明易懂,列举了大量来自教育、医疗、商业和金融、政府、警察和军队、慈善事业及对外援助领域的事例,解释了为何看似势不可挡的量化绩效的压力,会造成扭曲和分心效应,不管是经由鼓励“对数字动手脚”还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是,指标其实可以成为好东西,只要我们是用它来辅助——而非替代——基于个人经验的判断力,穆勒也列举了指标在哪些情况下发挥了有益作用。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美]乔安娜·拉斯 著,章艳 译,三辉·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传染——为什么疾病、金融危机和社会行为会流行?》,[英]亚当·库哈尔斯基 著,谷晓阳 等译,新思·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

以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和科学人物为线索,《传染》讲述了传染病研究中的模型方法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作者用一个个实例展示了如何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和应对社会问题:用防控性病的方法降低金融危机的爆发风险;通过分析童话的“基因组”追溯其起源;用接种疫苗的策略降低暴力活动的发生率;通过找到社交网络上潜在的超级传播者来提高网络营销的效果……

无论是疾病还是社会现象,传染的前提都是人际网络,而模型方法的核心正是对网络的深入理解和调控。如今的我们身处在一个个复杂并相互影响的人际网络中,从传染的角度去审视和应对各类问题,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启示。

《弹劾》,[美]凯斯·桑斯坦 著,林微云 译,麦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

在《弹劾》中,美国著名法学家凯斯·桑斯坦阐明了弹劾条款背后的制度设计,通过回顾制宪会议辩论的相关记录,发现并纠正了一些对弹劾的误解。本书梳理了美国历史上的主要弹劾案例,包括水门事件、克林顿弹劾,探讨了一系列实际的和设想的总统免职理由,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情况下容易启动弹劾,有些情况较难,为什么有些弹劾理由可行,而另一些则不成立。桑斯坦用直接简明的话语,解释了弹劾概念的历史渊源,全面阐述了弹劾制度各方面的细节,并提供了一份何时可以启动弹劾条款的清单。

科学篇

《第一只眼:掠食者、演化竞赛与达尔文之惑,视觉的出现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英]安德鲁·帕克 著,于翀涵 李晨昊 译,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版

大约在 5.4 亿年前,地球上就已有单细胞生物存在,那时只有 3 个具备不同外形的动物门类。此后,在仅占生物演化史千分之一的 500 万年间,这 3 个门类的动物突然演化成38 个门类。动物们成为掠食者,同时也成为被掠食的对象,犹如一场大型的生物演化军备竞赛。现今我们熟悉的动物祖先类型,几乎全在一瞬之间出现。这就是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生命演化史上最为耀眼的划时代事件。

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自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始,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直被视为生命演化史上的未解之谜。为了破解这个谜团,众多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演化学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假说,却也接二连三地被推翻。作者试图再度挑战这个连达尔文都感到困惑的难题,他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全面探究远古化石证据,提出一个既简单又极具说服力的解释:混沌初开,第一只眼引入光线,开启了生命大爆发的序幕。

《望向星空深处》,[美]蒂莫西·费里斯 著,迟讷 译,天际线·译林出版社2020年版

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赖恩·梅怎样一边研究行星际尘埃,一边写歌?彗星猎人戴维·列维用什么器材发现23颗彗星?从未上过学的帕特里克·摩尔如何成为英国国宝级天文学家,并通过目视观测到月球东海?……

自古以来,无数观星者用毕生的热情和好奇去测量宇宙、了解自然,奠定了当代天文学的基础。蒂莫西·费里斯在本书中讲述了他们探索星空的故事,并以专业、隽永的笔触,带领读者浏览从太阳系行星到遥远深空的宇宙图景。他将自己与众多观星者的人生经历巧妙地融入篇章结构,既勾画出业余爱好者在天文发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揭示了天文学与更广阔的文化之间的联系。

《破天机:基因编辑及其控制演化的惊人力量》,[美]詹尼佛·A. 杜德娜  [美]塞缪尔·H. 斯坦伯格 著,傅贺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版

生物世界的基本规律是演化,演化的核心机制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亿万年来,细菌在与病毒经久不息的鏖战中,演化出了一套适应性免疫系统:CRISPR。即,细菌会“记住”病毒的DNA序列,等后者再次入侵时予以反击,切断其DNA。亿万年后,生物圈的后来者 ——人类——认识了基因,解开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会了“阅读”基因。现在,有了CRISPR这把“上古神剑”,人类更进一步,可以轻松地“编辑”基因了。这意味着,在未来,理性设计将逐渐取代自然选择,成为生物演变的动力。人类已经有能力重塑生物圈(包括人类自己)的演化,但我们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吗?CRISPR的发现与应用,是生物学进入21世纪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没有之一。CRISPR技术的先驱之一杜德娜与亲历者斯坦伯格,回顾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梳理了相关社会与伦理议题。本书值得所有关心生物技术与人类命运的人阅读。

《生命科学的历程》,[美]加兰德·E.艾伦  杰弗里·J.W.贝克 著,李  峰 王东辉 译,中西书局2020年版

转基因作物是否有害?遗传学和优生学应当如何造福人类?基因编辑婴儿为何是违背伦理和法律的?这些问题的实质都与生命科学有关。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了解生命科学的本质、逻辑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生物学科普类读物,《生命科学的历程》特别强调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本质:第一章涉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历史,第二章讲述作为科学的生物学背后蕴含的归纳法、演绎法逻辑,第三章解说了验证假设,第四章比较了三个研究案例,第五章探讨科学和承载科学发展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本书尝试用生物学研究中不同领域的案列来说明科学的进程,内容涵盖生理学、遗传学、胚胎学、演化、公共卫生及医学,展示了科学研究中的共性。通过了解科学、探索科学,帮助读者保持开放的眼光,用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问题。

《拯救婴儿:新生儿基因筛查之谜》,[美]斯蒂芬·蒂默曼斯 [美]玛拉·布赫宾德 著,高璐 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新生儿筛查,指的是在婴儿出生24小时之后到6天内所做的针对一些遗传性疾病等的筛查,以提供预防性的医学措施。本书通过在基因门诊的田野调查,在对75个家庭共计193次到诊所的访问和咨询进行观察,以及对诊所基因检测医师团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于新生儿筛查技术在美国的推行历史和这项技术在实践中引发的可预期及不可预期后果进行了生动详尽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技术的“不确定性”如何使得病患和医生进行协商和互动,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正常”以及未来的理解和期待。这本书是医学、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学者的理想之选,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看待医学技术、主流叙事和政策的新视角。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 编,自然科研 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由Nature科研译自《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In Your Element专栏。是所有图书中为数不多的,覆盖当前全部已发现的118种化学元素的科普图书,每一种元素都是邀请世界上对它研究最为深入的科学家之一撰写,专业权威,生动有趣。适合中学生及以上所有对化学元素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由Nature Chemistry高级编辑作序。

《宇宙的奥秘:开普勒、伽利略与度量天空》,[德]托马斯·德·帕多瓦 著,盛世同 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四百年前,两位截然不同的科学家突破了当时已知世界的边界。1609年在威尼斯,伽利略·伽利雷透过望远镜观察星辰,并制作仪器和进行实验。在布拉格,科班出身的神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奠定了近代天体物理学的基础,并思考着宇宙的宏伟构造。托马斯·德·帕多瓦以至今较少受到关注却扣人心弦的通信往来为基础,讲述了这两位类型如此迥异的学者之间不对等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同样的时刻却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星辰的奥秘。在彼此的鉴照下,他们的远见与固执、睿智与无知得以呈现。这是一部介绍新科学的崛起以及近代来临之际的巨大变革的作品。

《多元宇宙是什么:关于宇宙起源的新故事》,[美]亚历克斯·维连金 著,骆相宜 陈昊远 译,鹦鹉螺·中信出版社2020年版

多元宇宙一直是天文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霍金晚年就围绕多元宇宙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新观点。多元宇宙理论的开端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本书的作者、理论物理学家亚历克斯·维连金正是该领域的理论奠基人之一。

这本书是维连金创作的多元宇宙的经典科普作品。他在书中介绍了多元宇宙领域的整体理论框架,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走进多元宇宙领域探索。维连金擅长科普写作,他通过大量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并运用许多图片,将抽象的理论物理概念化为更容易理解的知识。他引用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名言,阅读起来更加有趣。同时,书中插入了许多在理论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作者本人及其他科学家的逸事。这本书不仅讲述了理论知识,更有引人入胜、激荡脑力科学家探索故事。

《倾听时刻:精神分析室里的孩子》,[法]帕特里克·阿夫纳拉 著,严和来 黄可以 译,我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本书是一部由诸多儿童精神分析的实例构成的精神分析作品,字里行间穿插了精神分析师醍醐灌顶般的专业分析。案例涉及的症状有儿童焦虑、强迫、抑郁、多动等,每进入一个案例,就好像走进了一位精神分析师的工作现场。随着分析的展开,病例被层层解析,隐藏在症状背后的故事浮现出来,而这种揭示往往就是治愈本身。

精神分析师的工作室是一个封闭场所,这是治疗的必要条件。即使病人是孩子,精神分析师和病人之间的交流也必须服从保密规定。这种保密性确保了精神分析的有效性,它是分析工作的一部分。本书作者在充分尊重这种保密性的前提下,将自己在儿童精神分析治疗领域的宝贵经验提炼总结,浓缩在这样一部著作中。对普通读者来说,可以从这些精彩案例中直接领略精神分析的魅力;对专业读者来说,这部现代法国精神分析界权威人士的作品,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