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读散文集《故宫的隐秘角落》

作家从武英殿,追溯李自成当年的起伏命运;在慈宁花园的荒废中,想象当年的光华璀璨;在昭仁殿,考证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以及命运沉浮;从文渊阁里,看见了《四库全书》的灰飞烟灭与死而复生。

祝勇的散文集《故宫的隐秘角落》(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饱含着作家对与故宫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立思考,艺术手法上也大胆创新,作品有着剑走偏锋的章法结构和个性鲜明的语言气质。

读散文集《故宫的隐秘角落》

 《故宫的隐秘角落》(图源于网络)

在《自序》中,祝勇写道:“本书谈故宫建筑,却不止于建筑,因为建筑也不过是历史的容器,在它的里面,有过多少命定、多少无常、多少国运起伏、多少人事沧桑。”他从故宫建筑和园林出发,寻找历史与生命的碎片。他像一位侦探,从故宫隐秘角落的蛛丝马迹中,破译生命密码,推演历史图景,求证生命真相。作家从如今的武英殿,追溯李自成当年的起伏命运;在慈宁花园的荒废中,想象当年的光华璀璨;在昭仁殿,考证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以及命运沉浮;从文渊阁里,看见了《四库全书》的灰飞烟灭与死而复生,揭示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检测出文人骨头的重量……

在本书中,祝勇写的大多是著名历史人物和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这些题材,也许很多人写过,但祝勇写来却明显有别于他人。作家并未追求著作的商业消费,对于历史人物和故事,也不屑于旧瓶装新酒,嚼别人吃过的馍,也没有兴趣停留在“戏说”层面。写作的初衷不是为了以散文文笔,讲一些历史老故事,赚取一声叹息、几滴眼泪。祝勇以现代人类文明全新视角,综合运用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学术研究成果,对笔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透视,对故事主人公的经历进行再认识和重新评价,目的是廓清历史迷雾,揭示社会和人性的本质。为此,祝勇丝毫不隐瞒个人观点。这种汪洋恣肆的分析论证,甚至有意无意地越过了散文写作的传统边界,某些段落接近学术论文的笔法。为了观点的立论力量,作家引述了包括黑格尔、卢梭、高尔泰、沈从文等众多古今中外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艺术家的观点加以佐证。当然,祝勇着墨最多的还是在文中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在一些人看来,这种大段的议论和旁征博引,似乎与一般的小散文讲究的含蓄传统艺术技巧相悖。但祝勇却对此不以为然,这与其作为学者型作家的文化高度及散文创新观是相符的。祝勇散文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高屋建瓴的评判观点随处可见,这也构成了他的历史散文的理性力量与哲理深度,也正是文本的鲜明特色及魅力所在。

但《故宫的隐秘角落》毕竟不是哲学或历史学术著作,在外在形态和内在骨骼上,这本书属于散文范畴。祝勇“试图用史料去填补那些破损的时间,将宫殿深处的‘隐秘’一一破解”。但他深谙散文写作要旨,既然他不可能实现历史穿越,回到两三百年前,那就需要借助文学想象力,在史料的真实框架内和文字记载的原始细节指引下,通过逻辑推理、合理想象,还原故事情节、历史场景,让历史故事人物有一个逼真的舞台,所有出场者都形貌毕肖。读者沿着文字的路径,就能和这些几百年前的人们沟通对话。祝勇在书中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所叙述的文字,明显具有小说虚构艺术特征。作为历史散文,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虚构文字。这和传统散文理论家主张的“非虚构”“完全亲历”特征显然格格不入。但散文的生命力正在于创新发展,历史散文中的合理虚构,是文本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离开了这些第三人称的想象虚构,历史散文就只剩下一个没有血肉的枯瘦骨架。在《故宫的隐秘角落》中,祝勇大量地运用想象虚构笔法,让人感觉文学气息浓郁,场景生动,细节丰满,人物的个性、精神气质、神情姿态呼之欲出,内心世界细腻多姿。

《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文学语言上也颇具特色。语言的个性化和想象力、张力,词汇、语句之间的陌生组合创造出的新鲜感、美感,让读者不时眼前一亮,品咂之余,大呼过瘾。比如,写庄妃被皇太极冷落后内心的寂寞:“草原上的那只五色蝴蝶,已沦为这华丽宫室的囚徒。她的寂寞仿佛一滴水珠,在宫殿的檐下,慢慢地拉长着透明的身体。”《慈宁花园——艳与寂》中写对宫殿的感悟:“整座紫禁城同样可以被当作大地上的植物看待,因为它同样有着生与死、枯与荣。它是一种更加巨大的植物。”类似充满艺术想象力而直抵事物本质的语言,在书中俯拾皆是,让读者忍不住放慢阅读速度,细心品味,迷失于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丛林。(文/李盛昌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