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故宫六百年鉴赏:名迹里的皑皑白雪与众生百态

雪终于来了。昨天到今夜,不少地区粉妆玉砌,恍如画卷,甚至,上海也飘起了短暂的雪花——虽未真正留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皑皑白雪,在中国文化与书画中一直有着独有的地位与审

雪终于来了。

昨天到今夜,不少地区粉妆玉砌,恍如画卷,甚至,上海也飘起了短暂的雪花——虽未真正留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皑皑白雪,在中国文化与书画中一直有着独有的地位与审美。

历代擅长雪景山水的画家不胜枚举,宋以前的画家中,如顾恺之、王维等都擅画雪景,但罕有作品传世。至宋代李成、范宽、郭熙皆擅绘雪景,明清以来,擅绘雪景者更代不乏人。下雪之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故宫六百年鉴赏”系列本期整理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名家笔下的雪景百态,有雪中一无所获的渔翁,也有雪地艰难缓行的旅人;有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还有雄伟挺拔的积雪峰峦;有低头啮雪的双峰骆驼,更有相互依偎的?鶒、寒波嬉戏的鸳鸯……

瘦西湖雪意

瘦西湖雪意

雪中渔翁

1074年,苏轼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到任时正值寒冬大雪,他写下了两句诗词:“渔蓑句好应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后半句指的是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前半句对应的却是一首今天不那么有名的七言绝句——郑谷的《雪中偶题》: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大雪纷纷,乱飘进僧舍,在茶炉口升腾起的热气里融化;密洒入歌楼,消解了客人正发作的酒力。朝窗外望去,天地苍茫,唯见一个披蓑戴笠的渔人冒雪从江上归来,正可入画。《雪中偶题》完成后,一名叫段赞善的根据郑谷的诗意精心绘制了一幅小品并送给郑谷。那幅画被北宋的郭若虚以《雪诗图》命名记录在《图画见闻志》里,之后的文献中没有再出现它的名字。不过,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这样一幅画作——五代《雪渔图》轴。

五代? 《雪渔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雪渔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雪渔图》本是一幅记录在《石渠宝笈》里的五代无名的作品。此前学者认为它出自郑谷《雪中偶题》的诗意,是五代、宋初人根据段赞善的原本临摹而成,为之命名“雪渔图”。画里是一个大雪天:江岸丛竹被积雪压得朝下低垂,雪竹不用留白,而以白粉加涂,别有积雪浑厚之感。对岸也笼罩在一片灰白的雪色中。立于岸边的渔翁,缩颈掩口,笠帽蓑衣满是雪花,不禁有刺骨寒意袭来。更惨的是,除了鱼竿以外,他两手空空。眉毛囧成八字,眼中透露出无可奈何的倦意。

此类风雪交加天气下的苦寒之色在五代南唐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卷中亦有描绘,只是后者虽是纪实,却也有理想化的成分。《江行初雪图》为现存最可信的五代南唐画迹之一,上有传为李后主的题识,指明作者为画院画家赵干。全画描绘南方江边行旅所见渔人生活,时瑞雪初降,萧瑟之中仍可见庶民活动的和乐勤奋。本卷原为金章宗收藏。1329年由奎章阁诸臣共同呈进,文宗并在幅中亲书神品上的评第。他的品题表示宫廷对中原传统的收纳,也形塑着自己的艺术帝王形象。

南唐 赵幹 《江行初雪》(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唐 赵幹 《江行初雪》(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行初雪图”是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绘画作品,也是传世作品中时代很早的一幅绢地山水画。画家赵幹,江苏江宁人,自小生长在江南,因而所画山水多为江南景物,尤其擅长布景。在这幅手卷中,画家就利用弯曲的黄芦堤岸,构置出浩渺的水波江面。画中寒雪纷飞,江边渔人为了生计得继续顶着风雪干活,备极艰辛。而行走在岸边的旅客,同样冒着寒雪赶路,人、驴皆带着一付苦寒难行的面目,画家借着笔下人物的表情,反映出画中寒冻的江天。南唐与后蜀的画院是宋朝成立前画坛的重镇,也是构成北宋宫廷绘画的主力。赵幹任职南唐画院,本卷起首处之题字,一说为后主李煜手笔,更增此作在画史上之重要性。 

雪霁旅人

活跃在南宋中期的梁楷画艺师于贾师古,贾师古画艺师于白描大师李公麟,是讲究用线并有创造的一门师承。梁楷中年以后跳出了李公麟秀美的白描窠臼,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南宋院画录》说:“画法始从梁楷变”,这个“变”字,概括了梁楷对前人绘画技法的突破。古代评论家称梁楷的线描是“钉头鼠尾”,“尖笔细长”,“折芦描”等。张所望《阅耕余录》评梁楷“放手挥写,颇类作草书法,而神采奕奕……”,梁楷用笔变化多样,简言归之“画法简逸”,“减笔”草草。《雪栈行骑图》页表现了深冬山中,白雪覆盖了山林,两位行人骑着牲口匆匆赶路的情景。技法上基本是以没骨方式染出雪山,以少许淡墨略皴,用生动的笔划画出人物与丛树。整幅画用笔很少,反映了梁楷的“画法简逸”、“惜墨如金”的风格。

南宋? 梁楷 《雪栈行骑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梁楷 《雪栈行骑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在以雪入画的题材中,历代画家也有植入历史故事。如明代刘俊《雪夜访普图》轴即描写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的历史故事。据《宋史·赵普本传》记载:“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问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画面描绘的正是这一历史情景。在门庭宽敞、屋宇数重的枢密副史府内,前厅正中二人围炉而坐。上首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头扎巾帽,身穿盘领窄袖袍服,腰束锦带,身材魁伟,气度不凡,其庄严的表情,侧首聆听的姿态,恰当地表现了深夜访贤、商议国家大事的仪态和心境。身着便服的枢密副史赵普在下首侧坐,恭谦地侃侃而谈,细致地刻画出了他诚恳献策的谋臣风度。

明 刘俊? 《雪夜访普图》轴 ?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刘俊  《雪夜访普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在着意刻画主体人物的同时,对景象做了细致的描写。近岩远山,老树昏鸦,均被夜色笼罩着,竹叶、树枝、屋脊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天气显然很寒冷。为突出赵匡胤的天子身份,在大门外象征性地画有四个侍卫,他们似乎守候已久。这些细微的描绘,深化了雪夜访贤的主题。此画构图主次分明,主题突出,人物刻画精细生动,屋宇、什物结构精确,线条工整。山石树木的勾斫皴擦,既保持了宋人画的劲健之笔,又呈疏简之势,反映了明代院体画所呈现的变化。

明代浙派代表人物戴进、吴伟,“吴门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均有雪中出行的图像描绘传世。

戴进? 《雪景山水》轴? 故宫博物院藏

戴进  《雪景山水》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吴伟? 《寒山积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吴伟  《寒山积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唐寅《函关雪霁》轴画积雪岩关,旅人驱车而行。全帧大抵以斧劈皴皴写,劲利潇洒,间杂披麻、长皴等,皴法变化多端。此图虽无年款,但据其画风,疑为唐氏三十八岁左右之作。行书自题:“函关雪霁旅人稠。轻载驴骡重载牛。科斗店前山积铁。虾蟆陵下酒倾油。晋昌唐寅作。”

明? 唐寅 《函关雪霁》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函关雪霁》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边塞行旅是清代扬州画派代表人物画家华嵒(1682-1756)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天山积雪图》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图中天山脚下,一个身披大红斗篷、藏掖宝剑的单身旅客,牵一匹双峰老驼,艰难地缓行于冰雪之中。天色灰暗,四野空旷,道路漫漫,白雪皑皑。一只孤雁横掠空中,旅者和老驼举首仰望,此情此景似引起了游子的万千思绪。画中情景交融,意境含蓄。画面构图狭长,造成天高地迥的视觉效果,以衬托人物孤寂的内心世界。设色雅致,色彩之间的搭配,冷暖色调的对比,都十分考究。人物、老驼的形象塑造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夸张手法,人物前倾的动势,老驼富于人情味的表情,都使得主题更为突出。作品展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出众的绘画才能。

清? 华嵒 ? 《天山积雪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华嵒   《天山积雪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老驼寒齧三更月,残雪新开一雁天。”与《天山积雪图》画意有相似之处的是画家作于六十五岁的《寒驼残雪图》轴,图绘天寒地冻、晓月高悬的雪夜,一旅者与驼露宿山路的景象。画面以对角线分割,右下为该画主体即人与驼。在雪山脚下寒林枯树旁,一枯瘦的双峰驼正低头啮雪,帐篷中一人向外观望。作者用寥寥数笔简练地绘出帐篷的圆形;人物高鼻、卷发、胡须浓密,似西域人;骆驼以线勾出后稍加晕染,驼骨微露,双目圆睁,神情专著,充分显示出华嵒减笔画的深厚功力。左上以淡墨染底表示雪夜的阴霾,以浓墨勾出一弯残月与孤雁,这与下部留白所表示的残雪形成对照,视觉反差强烈,由此可以看出华嵒驾驭画面的高超能力和文人的审美情趣。

清? 华喦? 《寒驼残雪图》轴 ? 纸本 设色 ?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华喦  《寒驼残雪图》轴   纸本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雪中山水

北宋山水尤推崇荒寒的意境。文人与画家们对萧寒、淡泊意境的追求,也使得雪景山水成为常见的题材。

比如单单在画家李成笔下,便有不少幅雪景寒林图。他的画中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群峰霁雪图》中以墨色渲染的天空,更衬托出雪峰特有的素洁孤傲之神态。

宋 李成 《群峰霁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李成 《群峰霁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李成之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王诜在其基础上也卓有成就。他们的雪景山水造境深远,且状物生动。比如在王诜《渔村小雪图》卷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

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说李成、郭熙与王诜对雪景山水的刻画细致入微,那么范宽笔下的雪景则以一种概括的笔墨呈现:冬日老树笔法简约,积雪峰峦更有雄伟挺拔之感。

如《雪山萧寺图》轴林峦积雪,万木具凋,寒气逼人。小径蜿蜒,幽谷深邃处寺宇森列。幅中枯树偃仰稀疏,树干矗立,坚硬如铁,枝丫四出,挺如剑戟,画法至为苍古。旧传此幅出自范宽手笔。诗塘见王铎评此画云:画之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蕴雄迈,允为古今第一。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也有学者认为,虽然诗塘王铎的题跋称此画出自范宽之手,然本幅无款印,笔墨亦与范氏不类,应为后人所为。 范宽(10-11世纪),陕西华原人。本名中正,字仲立。性宽厚有大度,时人称为范宽。山水师李成、荆浩,但自立新法,为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家。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轴(局部)??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轴(局部)  

到了宋徽宗时,复古思想兴盛,雪景山水的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离开了郭熙等人的自然风格而师法荆浩。比如徽宗的《雪江归棹图》卷中山石的画法与之相似。《雪江归棹图》卷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

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在流传至今的宋代描绘雪景的书画中,宋人《溪山暮雪》轴的标题来自清宫目录《石渠宝笈.续编》,画家已不可考,然从风格来看,应属十二世纪初画院之作品。 画中安排与范宽《谿山行旅》图颇有关连,除前中后三景清晰分割外,山体亦占画面三分之二,但已不再营造壮硕之感,而代之以亲切与祥和。虽为雪景,但却生机处处。前景中以细线画出之低首荷担旅人,小笔点出之戏水禽鸟等细节,皆引人注目。中景精致的云烟雾气处理,正刻意针对日暮之际;也可与当时画论对此之关怀相呼应。本幅造意之精,构景之妙,可称独至。而笔墨细腻,烘染妥帖,尤足以称其意云。

宋人 《溪山暮雪》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溪山暮雪》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幅传为唐人所作,有学者断定其为南宋装饰画的《京畿瑞雪图》纨扇,绘雪景楼阁,山水重青绿敷色,画法古拙,明显带有所谓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与故宫收藏的另外两件传为唐人的楼阁作品《宫苑图》卷、《九成避暑图》页画风相近,并都曾被题为李思训作。

据介绍,这三幅画在清代以前均未见着录,也缺乏早期的收藏印记和题跋作为断代的佐证,而且目前尚无公认的唐代同类作品可资比较,因此,不能仅仅以其勾勒填色为主的质朴画法和追求简古的生拙风格便简单地断定为唐人作品。也正因为缺乏断代依据,这三件作品的时代归属在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有学者将画面中建筑装饰的细部,如:琉璃瓦、格子门、木牌坊和斗拱的形制作为“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的有力物证,认为这三幅画所表现的建筑群非唐非宋,进而得出结论,断定它们不是唐人的作品,而是南宋“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所绘的装饰画”。

《京畿瑞雪图》纨扇? 绢本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京畿瑞雪图》纨扇  绢本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出现兴盛局面,这种兴盛与隋唐道教相比,主要不是教理教义上的,而是教团组织上的,新老道派呈现合流的趋势,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为中心的格局。与吴镇、倪瓒、王蒙并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即是一名全真道徒。这种道教思想亦反映到黄公望的山水画中。如他在八十一高龄所作的《九峰雪霁图》轴,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的中、近景以干笔勾廓叠石,坡边微染赭黄,远处九峰留白,以淡墨衬染出雪山,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作。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轴(局部)?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轴(局部)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清初四僧”之一的渐江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深得传神和写生之妙,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的感受。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西岩松雪图》轴以局部特写山峰雄伟之势,以勾勒为主,画雪景“借地为白”,略加渲染,山石阳面留白,阴面着墨,树木墨色较浓。构图繁密,笔法清健,意境高古。画面着意刻画了象征高尚、纯洁的松树和白雪,形象简洁,是作者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给人以伟峻、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

清? 弘仁? 《西岩松雪图》轴?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弘仁  《西岩松雪图》轴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雪中花鸟

“鸳鸯两两相随逐,不为严寒异故心。”北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为画家的传世孤品,描绘严冬时节的沙渚平川,坡石竹枝已尽为白雪覆盖,丛丛干枯的芦草在阴沉晦暗的背景下瑟瑟隐现。清寂之中,一池湖水尚未封冻,两只?鶒(音xī chì)(有学者考证为赤麻鸭)在沙洲上相互依偎,一对鸳鸯于寒波中游水嬉戏,此情此景与漫天密雪的荒寒景色形成对比,充满诗意,是一幅山水与花鸟融汇的湖天小景佳作。正如卷后元赵岩所题诗:“江天雪意暮萧萧,望外寒沙半落潮。?鶒双眠看画里,潇湘极目梦魂遥。”整幅用笔细润,皴法简括,水墨为主,略施赭色,大片空白的运用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特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江南的湖山雪景。

北宋? 梁师闵? 《芦汀密雪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梁师闵  《芦汀密雪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画雪芦双雁》轴描绘一对白天鹅栖息于雪芦丛汀间,一只微合眼悠闲整理羽毛,另一只则引颈注视远飞之翠鸟,动静之间交相呼应,具有延伸画面情境之效果。坡岸无明显皴纹,枯芦负雪,掩抑有致,呈现雪天萧瑟气氛。 画家精确描绘天鹅外形,更仔细钩描鸟羽,从头颈至肩羽、小覆羽、背及大覆羽、翼带、飞羽、尾羽等等各部位之形状、大小比例与层次皆如实描绘,而设色淳厚,造型优雅写实,神情生动逼真,显现画家深入观察自然之写实功力,使神形兼备。画风特具南宋细腻精巧之韵味,为南宋花鸟之精品。

宋人 《画雪芦双雁》轴

宋人 《画雪芦双雁》轴

花鸟题材的作品中,表现雪景的并不很多,因为四季中冬季景色最为单调,绘画受到限制。明代吕纪《雪景翎毛》轴画雪后萧条,江天如墨。群凫畏寒相聚,半入睡乡。冻雀寒鸠,栖依衰柳,皆体贴入微,直同真景,而笔墨浑朴,不求繁缛,较之他作,似又更多一层古趣。在另一幅《雪岸双鸿》轴中,则绘柳岸芦汀,积雪寒冬,梅树一株报春,栖息大雁、喜鹊各一双。本幅之构图与另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吕纪“雪景翎毛”相类,惟用笔较为僵硬,生动之情稍逊;且画幅顶端以一抹烟岚略去应有之景物,亦不自然。故虽有吕氏名款,疑是后人临仿之作。

明? 吕纪? 《雪景翎毛》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雪景翎毛》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雪岸双鸿》轴

明  吕纪  《雪岸双鸿》轴

明代陈继儒 《雪梅图》扇页图绘月光下的梅花,笔墨简约,布景舒朗清新,梅枝呈“U”形,一枝月季斜插而入,似欲与梅争奇斗艳,富有生趣。作者为了表现雪意,在梅枝、月季、杂草的四周稍稍留白后以淡墨晕染,一片清光静谧之气顿现。

明? 陈继儒 《雪梅图》扇页? 金笺?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继儒 《雪梅图》扇页  金笺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图文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部分说明内容参考整理自“吃画人”)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