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中国微信公号12月30日消息,2019—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少陵原区域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了三座规格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出土了土雕建筑、壁画以及彩绘陶俑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的墓葬。
少陵原,是西安市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处于浐河以西、潏河以东。海拔高度为470米到630米之间,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部狭小,西北部宽大,平面呈楔形。少陵原因汉宣帝葬于此,故又称杜陵原,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由于其陵较小,称为小陵,后称少陵原。
少陵原十六国大墓位置图
近年考古发现的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唐韩休墓、郭子仪家族墓就位于此原。2019年发掘的焦村十六国大墓位于此原西北部,2020年发掘的中兆村十六国大墓位于此原中北部。
焦村M25与M26位置关系
201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的焦村十六国大墓,在拆迁清表后进行发掘,附属设施亦不可寻找,限于基建范围,其外围四周已为高层建筑,无法向更大范围探寻其墓园围沟或垣墙等边界。编号焦村M25、M26为东西并列的两座十六国大墓,相距32米,海拔509米。
焦村M25中兆村M100相对位置
2020年发掘的中兆村十六国大墓,编号中兆村M100,位于焦村十六国大墓以东5.6公里处,该墓北距汉宣帝杜陵3.6公里,南距许皇后陵4.1公里,海拔596米。墓葬详述如下:
焦村M25
焦村M25的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坐北朝南,由墓道、两个过洞、两个天井、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组成。总长80.7米,深18米。墓道长斜坡,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墓道上口可见长度60米,上口宽8米。墓道的东、西两侧各置三层生土台阶。
焦村M25墓道
过洞两个,斜坡底,底部较平整。第一过洞长5.8米,第二过洞长6.2米。天井两个,平面呈长方形,斜坡底。第一天井长5.3,第二天井5.2。封门位于第二天井北端。甬道连接前室,平面呈长方形,长3.1、宽1.28米。
焦村M25墓室
墓室前、中、后均为土洞结构,顶部均已坍塌。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2米,东西宽4.5米。中室平面近方形,长3.7、宽3.8米。后室位于墓葬最北端,平面呈长方形,南北2.9、东西4.2米。
焦村M25第一土雕建筑南面
焦村M25前、中、后室四壁皆绘有壁画,大多已脱落,保存状况较差。残块内容可见仪仗图、题记、人物。在墓道上方,发现洞顶土雕建筑模型三处。土雕建筑均面朝南,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第一土雕建筑位于第一过洞上方,呈单体房屋状,面阔三间,中间雕板门,左右两侧各雕对称直棂窗,屋顶部分无存。建筑表面涂彩绘,底部台廊上有彩绘装饰。第二土雕建筑位于第二过洞上方,其样式、高度、大小与第一土雕建筑基本一致。第三土雕建筑位于第一生土台阶最北端,建筑仅存建筑南侧部分。
焦村M25墓室被盗扰,出土器物有陶罐、陶井、陶灶、陶仓、方形釉陶扁壶、九盘连枝灯、武士俑、合欢帽俑、十字髻俑、陶马等共计68件。
焦村M26
焦村M26位于与M25西侧32米处,南北向。该墓的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
焦村M26墓室
墓道长54.4米,上口宽6.8米。东、西两侧各置三层生土台阶。墓室前室位于甬道北侧,土洞结构,平面近方形,长3.3米、宽3.3米。东侧室位于前室东侧偏南位置,土洞结构,进深2、宽1.1、高1.4米。后室与前室有过道相连,后室也为土洞结构,平面近方形。长3、宽3米。墓葬盗扰严重,仅出土器物12件,有骑马俑、九盘连枝灯、陶罐、帐钩等。
中兆村M100
中兆村M100,坐北向南。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两个过洞、两个天井、四个壁龛、甬道、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总平面呈甲字形。总长80.74米,深11.86米。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长方形,开口总长68米,南宽5.1、北宽6.2米。墓道东、西两侧各置三层生土台阶。
中兆村M100发掘现场全景
第一过洞长5.56、宽1.42、高1.74米,平顶。第一天井平面呈长方形,天井下东西两各置壁龛,均为土洞结构,西耳室宽1.44、高0.92、进深1.04米。壁龛砖封门,未被盗扰,保存完好。第二过洞长6.66、宽1.32、高1.72米,顶部垮塌。第二天井平面呈长方形,开口长4.18米。天井下东西两侧各置壁龛,均为土洞结构,西耳室宽2.42、高1.3~1.7、进深1.98米。被盗扰严重。封门为砖封门。甬道平面呈长方形,宽1.24、高1.64、进深4.36米。
中兆村M100墓室正射影像
墓室由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前室土洞结构,平面呈近方形,顶部及四壁上端已垮塌。地面有红烧土迹象六处。东侧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2.5、高1.66米,顶部为硬山顶,正脊南北向。前室西侧,与东侧室对称位置做半开假门,残存下半部分。后室为土洞结构,与前室有过道相连。后室东西两侧放置南北向棺床两具,东侧棺床西侧围有半闭合砖墙,南北两侧见墨绘壸门。西侧棺床紧靠墓壁,南、东、北三面亦有墨绘制壸门。
第二天井北壁壁画
中兆村M100壁画主要分布于第二天井北壁、西壁、东壁底部。北壁封门上壁画内容为单体建筑;西壁壁画绘有房屋、立柱;东壁壁画内容与西壁壁画相似,仅屋脊南侧无鸱尾。前室北壁西侧,壁画绘出直棂窗,窗框内凹,棂条八根。
墓道上方土雕建筑全景
中兆村M100墓道上方平视图
墓道上方见土雕建筑三处:三座土雕建筑均面朝南。体量由南至北逐渐变大、变宽,高度逐渐升高。第一土雕建筑呈三层楼阁状,由上至下呈阶梯状排布,中间红色板门紧闭,两侧雕出长方形窗棂。第二洞顶土雕建筑,呈单层房屋状,面阔三间,正脊东西向,西侧可见鸱尾残迹。第三土雕建筑,呈单层房屋状,顶部被现代水渠、水管破坏不存,仅见门框和左右两侧对称窗棂。中兆村M100除了第一天井下的两处壁龛保存完好,其余部分均被盗扰,共计出土文物198件。包括有陶罐、陶井、碓房、陶仓、牛车、虎子、陶鸡、陶狗、陶羊、武士俑、鼓吹依仗俑、武士俑、陶马等。其中陶仓、牛车中含有大量的可观察到的植物遗存。
第一土雕建筑南面
第二土雕建筑南面
2019—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南郊少陵原上发掘的三座墓葬,与目前已发现确认的十六国墓葬相比较,从墓葬形制来看,长斜坡墓道东、西两侧有收分生土台阶;墓道过洞上方有土雕建筑模型;这种形制是十六国时期墓葬形制的突出特点。出土的武士俑、甲骑具装俑、鼓吹依仗俑、陶牛车、九盘连枝灯等皆具十六国时期的特色。鉴于此,又经过许多专家论证,可以确认,西安南郊少陵原发现的这三座墓葬应为十六国时期。这几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较为完整,又出土土雕建筑模型、巨幅壁画且皆为两室以上的大墓,应是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
骑马击鼓俑组合、骑马吹角俑组合
中兆村M100牛车内植物遗存、牛车
十六国时期是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前、汉唐之际,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从墓葬出土的陶器看,罐、釜、仓、灶等造型沿袭汉风,陶俑形象又具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装满粮食颗粒的陶仓和牛车等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而墓道壁龛的穹窿顶、及其顶部用四条红彩交汇、并画出圆圈则是游牧民族毡房帐篷的模拟。墓葬结构及前后多室均采用了汉人传统,而棺床的形式则有所不同,如中兆村M100后室东西两侧置棺床两具,均为绘有壸门的砖砌高棺床,高达50—60厘米,显然不同于汉族席地而坐传统影响下的低棺床形制,应为少数民族垂足坐风尚的体现。其中M100后室东侧棺床还有砖砌围屏,或是之后北周时期不同族群墓室中石围屏之先例。
焦村M25与中兆村M100墓道过洞上方的彩绘土雕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接近中国传统古代土木建筑原型的实例。三座墓葬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对于研究探索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的分布、形制、结构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三座墓葬从形制、随葬器物、壁画内容、土雕建筑等多方面看,均反映了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族群学习、认同、融入华夏文化的总趋势,展示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辛龙 宁琰 王艳朋)
(原题为《新发现 | 墓葬里的彩绘土雕建筑什么样?西安少陵原发现迄今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