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是人类的根本问题。一个最低底限的状况应该是:至少让好人能去做好事,坏人尽可能的不去做坏事。但是,“好人不得好报”司空见惯,善良、温厚,一味包容、忍让的人,未必能够得到相应的对待,有人因此身陷困境,困扰不断,甚至成为校园霸凌和职场霸凌的对象。人们不禁诘问: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产生的隐私、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越来越迫切,就需要更多的人来了解善恶这一根本性问题,并具备基本的伦理决策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做一个好人”的问题。
近日,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活动邀请到了从事经济伦理和金融伦理研究的学者、《金融伦理通识》一书的副主编、深圳市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本力,从他的研究及亲身经验出发,聊一聊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什么做个好人如此之难,这背后的经济伦理是如何被体现的。以下是本次讲座的内容整理。
《金融伦理通识》,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6月版
我讲的题目其实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做一个好人真的很难。我相信参与今天活动的各位,都是想做个好人的,大家都是心怀善念的。不管做好人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未来还将遇到什么挑战,但是我们都是向善的。
过去我们常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但是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其实做一件好事都不太容易。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周星驰导演的电影《西游降魔篇》,玄奘第一个降伏的妖怪是水妖,当时电影画面中的水妖太邪恶了,人神共愤,但是最后我们才知道残杀生命的水妖它原本是做好事的,他早年是要救一个落水儿童,结果被众人当成拐卖儿童的凶手乱棍打死,扔到了河里头。他的冤气太重,最后就变成了妖怪出来害人。这是理解善恶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我们想做好事,但是做了好事以后,做了好人以后,它未必有好的结果。
善恶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好人、坏人的问题。举个例子,经常有人问我,好人做好事就是尽了本分,但是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坏人变成好人,怎么就成一个壮举了?“浪子回头金不换”,但一直是好人就不值钱?这是什么道理?按照经济学的说法,整体的社会福利的改进,才是我们要追寻的目标。这就是一个功利主义的立场。坏人立地成佛显然对整体的福利做了改善。但是如果好人继续做好人,这种改善就没有坏人立地成佛作用显著。所以这个社会可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到了让坏人改邪归正上。社会的改善来自个人的改善,弃恶从善体现在每个人身上,我们也是努力地去改善自己,很努力地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
但是,《西游降魔篇》告诉我们一些非常恶的行为,恰恰是因为一些好人,他觉得自己尊严被践踏了,好意善意被伤害了,就反过头来做恶。就像从救助落水儿童的勇士到害人的水妖,善恶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如果做好事做好人得不到好的回报,甚至是被诬陷,被践踏,被伤害,就是会产生了怨恨。这种怨恨反过头来,不但不会让坏人变成好人,还会让好人变成坏人,这个是更可怕的事情。而另一方面,让坏人变成好人不容易,但让坏人做不了坏事有相对成熟、丰富的解决方案。所以应该让好人至少能继续做好人,让坏人做不了坏事,这是我们社会的底线。
在从个人到组织到国家的现代化的历程中,怨恨都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个人认为,怨恨是理解目前很多问题的一把钥匙。怨恨作为理论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舍勒提出来的,他揭示了市民伦理的起源,并认为怨恨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典型气质,是现代性诸多阴暗面的心理来源。一个人走向成熟,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必然是面对着一个更加先进成熟的、能够影响自己甚至会伤害自己的人或者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怨恨就会成为一个人成长和一个国家进步的很重要的因素。“落后就要挨打”人人皆知,落后国家受到先进国家的挑战甚至欺凌,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关键在于让自己强大起来的过程中,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是去坚持做个好人而伤痕累累?还是由于怨恨“鱼死网破”,抑或欺负更弱的人或者国家?所以面对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的进步,现在不仅应该去讨论效率的问题、增长的问题,可能也需要关注这种实力背后的秩序问题、善恶问题,本质上就是伦理问题。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讨论效率问题,对善恶本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但事实上这种思想由来已久。柏拉图在《理想国》写过“古格斯的戒指”的寓言,讲到一个牧羊人偶然得到了一个能隐身的魔戒,他戴上戒指以后,别人看不到他,他就可以为所欲为,干了很多坏事。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隐喻,它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你也拥有这个戒指,那么你会如何?你是不是还会做一个好人?
人性可能经不起这样的检验,只要他拥有了干坏事而不会受任何惩罚的能量,最终他一定会干坏事。
其实每个人都在做决策,决策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伦理的维度,也就是伦理决策。为什么伦理决策很困难,就是因为伦理决策背后有伦理的困境,是两难的。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种伦理的方法是绝对的,也没有任何一种决策是唯一的。
有三种最主流的伦理决策的方法,也反映了伦理学的三种最主要的思想。第一种叫做“美德伦理学”,它来自于伦理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弟子柏拉图。苏格拉底是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知识与德性是同一个东西的人,也第一次把道德作为人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
第二个重要的伦理思想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义务论”。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有一个什么角色,你就要负什么责任。义务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结果跟你的手段要一致,不可能通过一个恶的方式达到一个善的结果。所以它是两面的,一方面需要责任,另外一方面,倡导理性,要从那种迷信权威、迷信各种偶像、迷信书本中摆脱出来,用自己的理性去面对世界,这本身就是道德的。
第三个思想就是“功利主义”。功利在中国语境下有负面含义,但功利主义不是什么坏词,总体上讲就是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福利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如果成了一个最大多数人的福利,那就带来一个电车难题。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这种道德的困境,比如说如果发生了一个灾难,那么让某些人去死,然后让更多人活下去,这些人真的该死吗?这道德吗?
我觉得,首先还是要看到功利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进步性。虽然现在由于片面追逐商业利益带来很多伦理问题,而且由于技术进步还在放大,比如食品安全问题、隐私问题、大数据杀熟等,但是首先要看到“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进步性。与“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相对的是什么?是身份社会、世袭社会。你想想多么可怕,就是阶层完全固化,你再努力也没有用,因为你不是贵族,你就是平民,甚至是贱民。反对拜金主义,批判过于物质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是人类通过上千年争取来的。在西欧的历史发展中,正是市民阶层运用了这种市场的力量,通过财富的积累,逐渐地获得了话语权,逐渐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使经商贸易从边缘成为主流。
追求金钱的前提是追求善,是大多数人的福利,是可能性,是阶级的跃迁,是人的自我实现,在这个大的前提之下,我们再看它的问题。
问题之一,是把风险推向社会,推向下一代,甚至推向其他地区,包括很多不发达地区,也就是一个效率和公正的问题。说到“割韭菜”,其实这几年很多非法理财产品爆雷,各种高利贷骗局,都是把风险推向了社会。它们利用了一种时间差,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利用了各种监管的漏洞等等,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
20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个非常美好的理念——美国梦。在小布什的新保守主义——其实也就是极端的自由主义——的倡导下,美国对金融的监管极其宽松,而且当时还提出一个口号,要让所有的人都住上房子,这正是美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第一个标志性事件,大量的房子零首付就可以买;第二个是出现了大量的现金贷。在美国有一个叫做“猎杀型贷款”,风险能力最差、金融知识最少、还贷能力最弱的人,也能够贷款买房,以及更多的消费品。同时那些放贷的机构很开心,因为他们给这些人贷款,这叫“次贷”,它的利率更高。这个时候美国的监管机构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然后就做了一个调查,又发现出现问题的、违约多的并不是放贷的人,而是这些贷款的人。美国的监管机构倾向于针对强势的金融机构,所以对贷款中的骗贷等问题,并没有那么重视。在这种宽松带来的狂欢中,美国的房价暴涨,股票暴涨,但是资产泡沫破灭以后,大量的违约、大量的衍生品爆雷,大量的公司倒闭,然后就造成了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的经济危机,甚至影响到今天。
美国有位很主流的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我觉得值得深思。他说金融危机本质上就是道德危机。小布什政府提出的口号非常好,为了美国梦,让每个人有房子,让每个人生活更好,可是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本质上它是一个对道德伦理的认识问题。其实你所认为的好,我们看到的很多这种进步和效率背后的代价极大,甚至是社会不能承受的。我把它总结为“道德套利”。现在很多人在做道德套利的事情,过去认为不道德的事情,由于新的技术产生了把它合理化,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它是合理的。为了效率,为了要去得到那个好,就要牺牲道德上的很多底限和节操。
社会有很多关于好的评价标准,简化这个评价体系,一个好是效率,另一个好是公正。如果按照简单的法则来看的话,我们大部分人和组织都是在两者之间做平衡。追求效率的同时,至少做事情也要公道。讲求良善美德可能会牺牲一部分效率,但至少你做的事情在相互的竞争中也不能落后太多,这是一个平衡之道,也符合我们中国的中庸之道,但是仍然不足以解释问题的全部。
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个好人,就要理解一个重要的法则。有一本书我推荐给大家,书名是《人生十二法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叫做“支配等级法则”。人与人之间是有支配关系的,而且这个支配是因为人的进化所产生的。如果没有这种支配关系,比如一些比较落后的动物,都是用暴力解决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职位高低,通过组织,通过市场的关系,通过宗族血缘关系,进行支配。人首先需要去服从,在系统中,在支配等级的法则中,找到自己的支配关系,然后改善提升,不断地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人生十二法则》,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2019年11月版
所以做好人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于你做的事情“好心没好报”,反而被别人欺骗伤害,被人误会,那一方面你不要太多去在乎别人的说辞,这种噪音会困扰、干扰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希望你好的人在一起”。按照巴菲特搭档查理·芒格的建议,你要选择你敬佩的人一起工作,他能够对你的善意给予善意的回报。而当你有机会去授权,要“把剑交给能挥舞它的人”。所以人都是相互筛选的,好是一种选择。我们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更深层次的伦理意义,就在于给了这种自由筛选的权利。
最后做一个总结。做一个好人难,一方面因为主体竞争,做坏人有更大的收益,然后导致一种逆淘汰或者逐底竞争。再一个就是怨恨,因为做了好事以后,得不到好的回报——甚至是一种声誉的回报,而得到的是负面的结果。当然,这两种问题可能同时存在,但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真实的世界。支配等级法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安放自己,放下怨恨,找到自己在一个支配等级系统里的角色,要去学会服从,当然也需要学会谈判和抗争——这是一种寻求正义的沟通。另外一方面就是选择,在追求善的选择中,你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