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熊育群《第76天》:全景式记录2020年中国抗疫历程

作家熊育群创作的抗疫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76天》,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式记录了2020年武汉、湖北及全国人民的抗疫历程。

作家熊育群创作的抗疫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76天》,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式记录了2020年武汉、湖北及全国人民的抗疫历程。为创作《第76天》,熊育群做了大量的采访工作,采访对象从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到几十位各类人群的代表,包括医生、护士、患者、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者、捐赠者、志愿者、公安干警、环卫工、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外国友人等。

作家熊育群

作家熊育群

日前,《第76天》在线上举行了新书发布,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瞿昭晖,方舱医院“手绘小姐姐”、《2020武汉日记》作者黎婧,以及本书作者熊育群,围绕《第76天》一书,分享了他们眼中的这段历史以及抗疫背后的故事。

熊育群,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沉默的风马旗》《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钟南山:苍生在上》等二十余部。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等。

《第76天》

《第76天》

“我希望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面对这场全球性灾难,熊育群认为,只有写出真实的疫情才能对得起经历了这场疫情的人,才能对得起历史,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曾光认为,《第76天》是一部求真求实的纪实作品,“关于新冠疫情的史实能记录到现在这样很不容易,写小说的时候可能对事实保持五六成就了不得,作为一部纪实文学,《第76天》做到了九成以上的准确,我觉得已经相当不容易。因为涉及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作者采访、综合各种信息,需要严格审核、甄别,要求真求实,熊育群是用理科的思维做了一件文学的事情。而且《第76天》很好地把文学功底跟理科思维相结合,寻找证据、逻辑推理,把不同人讲的话进行分析,哪个对、哪个不对,过程一定很繁琐也很艰难。”

熊育群说:“我希望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有时采访和查找资料就像侦探似的,一层层深入,一个个疑团破解。比如高级别专家组18号奔赴武汉,钟南山的很多情况我是通过他的助理苏越民来了解、采访、联系,因为当时钟南山非常忙,还在救治病人,要他这么详细回答问题是不现实的。比如他的助理告诉我去武汉的车次,我是从他那得来的。但是后来发现网上出现一张高铁车票跟他告诉我的车次不一样,我马上就需要去核对,因为你写了几点去坐车这些信息,如果错的话,读者对你这本书的信任感就没有了。这本书的难度在于这些事情这些人都是当下的,如果不真实的话,这本书就没有力量了。”

去年2月2日新华社用无人机拍摄的火神山医院

去年2月2日新华社用无人机拍摄的火神山医院

熊育群还举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例子,“我们十天建成了火神山医院,很多媒体报道那些工人怎么样辛苦,那肯定是玩命地干,一天几乎没怎么睡觉,十天坚持下来是什么样的状况。但是我这本书的角度要避开一下,我可能偏重于他们是怎么样做到的,这个可能更有意思一点。那些给我的都是汇报材料,全是数据、工作,可以说对写作只是一个参考作用,我一定要找到人物。他们说你别光写我,那是一个集体。我说这个非得写你。他们不理解,我就指导他们需要提供什么,包括他们每天的细节,我明白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他们这两位身上我能够体会到之后,可以写了。”

疫情亲历者谈去年的今天

瞿昭晖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最早参与患者救治,直到武汉病人清零120多天都没有回家,是坚持最长的医护工作者。她谈道,拿到书读到关于自己的那几页,当时就哭了,很多事情仿佛又从头过了一遍,看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故事。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翻到了自己的故事。书上写了好多页,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很多事情仿佛又从头过了一遍。新冠疫情虽然很可怕,当时我们在其中的人其实并没有想太多,包括后来很多人说我们是英雄,其实当时没有想这么多,就知道要去完成这个事,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但还是有很多收获。任何时候自己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医院、有国家给我们做后盾。疫情之后,我们整个科室的人也变得更加团结,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感谢熊育群,感谢他用细腻温暖的笔墨,帮我们记下了这段历史。”瞿昭晖谈道。

《2020武汉日记》

《2020武汉日记》

黎婧是武汉疫情中一位特殊的患者,她一面亲历“战疫”,一面用生动的画笔和质朴的文字创作了《2020武汉日记》,记录方舱医院里援鄂医疗队的白衣天使们,她的乐观和坚强治愈和温暖了万千人。熊育群在《第76天》中也书写了黎婧的经历和故事,通过她的视角书写了武汉方舱医院里发生的真实故事。

“熊育群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联系到我,希望把我的这段经历写到书里。在创作过程中,他反复跟我沟通了数百次,非常认真,非常严谨,写得非常细腻,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情感在里面。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又回忆起了当时的心情,感觉把我从现在又带回到之前的那个情景之中了。我觉得看这本书的读者也一定会有我这样的心情,他用非常传神的文笔最逼真地反映了整个事件中一个个人心境的变化,让读者真实地了解体验当时发生的事情,他不但写出了我真实的经历,也准确地表达出了我的内心感受,传递出一种积极和温暖的力量。” 黎婧说道。

熊育群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病房采访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

熊育群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病房采访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

全景式的回望

李敬泽认为,新冠疫情是当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不只是2021年有人写,“我相信2031年、2051年恐怕都会有人反反复复地写。”“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全景式视角?为什么除了现场的纪实书写之外,还需要作家、历史学家在一个全景式的拉长的景深之后去写它?就是因为在这个全景中,拉长的这个景深之后,我们能看到很多新的东西。”

李敬泽说:“它是不是伟大作品尚需验证,但它确实是献给我们这次伟大的抗疫斗争,献给我们伟大的人民的一部书。”面对武汉“封城”抗疫这样一个持续76天的重大事件,“这样一部书,我相信在关于新冠疫情的书写中本身也有一个标志性的意义,这是关于新冠疫情书写到目前为止最为有力的一部非虚构作品。这部非虚构作品不仅可以给中国人看,也可以给外国人看,因为在抗疫这个过程中,外部可能有种种的误解和偏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应该讲出自己的故事,中国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我觉得《第76天》可以说是阶段性地达成了这个使命。”李敬泽表示。

熊育群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危难之际,我觉得有责任把这种灾难、这种战斗历程记录下来,一方面是现实疫情的防控,希望这本书能给后人留下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精神遗产。”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