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经济史学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方钦在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系列讲座中为读者们分享了“重回经济学正统”这个话题,从亚当·斯密谈起,由个人行为的规范层面出发,推论社会秩序的建立;在给定的社会秩序之下,探讨旨在增进个人、社会与国家之幸福、财富和繁荣的经济增长机制……当我们理解了斯密的逻辑,就会发现,真正的经济学,是这样的……以下是本次讲座的内容整理。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从来就不是一门教大家怎么赚钱的学问。这就好比是中科院的老教授,他不会教大家怎么开挖掘机,要学开挖掘机得到蓝翔技校。现在经济学发展有这么一个倾向,许多人往高端的蓝翔技校方向走,就造成大家对经济学的误解。今天晚上我主要是想给大家解释一下,经济学这门学科从诞生那天开始,它到底是干什么的?
现在大家都喜欢用“匠人”这个词,经济学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匠人学科。经济学关心的,其实和哲学等人文学科一样,就是我们人自身。但是,和哲学不同的是,经济学不谈论“我是谁”,不谈论人性的本质;经济学的武功套路,就是把人给解剖开,把作为一个属于社会整体的或者作为一个纯粹意识存在的人给分解开来,分解到人的行为为止。经济学关心的,是一个人怎样做出行为,其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什么,以及作为行为个体,有哪些选择项可以供他去行为。通过这些可观察得到的材料,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如何理解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这个名字普通读者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对经济学家来说,他恐怕是继亚当·斯密后对经济学影响最大的一位学者。我们现代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就是由他构建的。马歇尔当年写了一本《经济学原理》,在那本书的绪论部分,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人类生活中的所有事务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宗教,它处理形而上的问题;另一种是经济,它处理一切形而下的事务。也就是说,按照马歇尔的观点,整个人类学科体系实际上只有两门学科,宗教学与经济学。经济学就是关注人类实际的生活事务的学科。
苏格兰启蒙运动与亚当·斯密
要了解经济学本身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我们必须追溯它的起源。经济学诞生的时候,它实际上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来自于欧洲大陆,主要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另一个来自于苏格兰的启蒙运动。我们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就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产物。
苏格兰启蒙运动比较特殊,它和当时英格兰17世纪的学术精神有些不太一样。当时,英格兰的学术传统以古典学和数学为主,而苏格兰启蒙运动之后想要构建一个不同于英格兰的学术传统,所以它的大学以生物科学和道德哲学为主体。其中,道德哲学是一个关于人类事务的大学科,在道德哲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分支,这就是经济学。大家可能听到过这么个名词,“政治经济学”,在早期,经济学这门学科就称作“政治经济学”。顾名思义,这门学科应该和政治学有点关系,即经济学属于政治学科的分支,这个是法国人的传统,代表法国启蒙运动对于这门学科的理解。后来从马歇尔开始,去掉了“政治”两个字,改称“经济学”,这是英国人的传统。
经济学的祖师爷,亚当·斯密,他当时就是道德哲学教授,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经济学这门学科。他的道德哲学体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称为“自然自由体系”。
那么我们现在说的经济学这门学科,在亚当·斯密那里它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呢?
亚当·斯密画像
“看不见的手”第一次出现
亚当·斯密的自然自由体系有四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神学,第二部分是狭义的伦理学,第三部分是和法律相关的伦理学,第四部分是旨在增进国家财富、力量和繁荣的政治条例。这第四部分内容,就是属于经济学科的内容。
贯穿斯密整个自然自由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可能很多人都听到过的名词: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要理解斯密的自然自由体系,理解经济学是什么,关键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的思想中最有名的一个名词,但“看不见的手”到底是指什么东西?
首先要知道,尽管“看不见的手”很有名,但是在斯密留下来的所有著作当中,“看不见的手”只出现过三次。一次他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指的是神的手,我们不去说它。重要的是另外两次。一个是出现在《道德情感论》第4卷第1章,这一章讲的是效用对于道德情感的影响。在这一章的论述当中,他谈到财富的作用,就有了“看不见的手”的登场。他说:“在任何时候,土地产品供养的人数都接近于它所能供养的居民人数。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最贵重和最中意的东西。他们的消费量比穷人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做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
等我把看不见的手的第二次登场讲完,我们再来回顾他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看不见的手”第二次出现
第二次登场是在《国富论》第4篇第2章中。第4篇讲的是什么呢?它是论政治经济学体系。所谓政治经济学体系,在亚当·斯密那个时代很简单,只有两个,一个是重商主义,另一个是重农学派。其中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讲得很少,大概只占了第4篇的1/10的篇幅,其他9/10的篇幅他都是在批判重商主义,而“看不见的手”就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过程当中出现的。
在第4篇的第2章讲到国家限制进口的危害的时候,亚当·斯密谈到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然后他说,个人确实“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假装为公众幸福而经营贸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
如果诸位仔细比较这两段话,你就会发现不管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还是经济学,使用“看不见的手”这一短语出现的文本背景都非常相似,也就是和经济现象、市场交易这些行为有关的场景。
《道德情感论》,谢祖钧/译,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版
斯密悖论
所以“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以前曾经有一个假说叫做“斯密悖论”,这是19世纪一些德国学者假想出来的东西。他们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斯密在《道德情感论》中的“看不见的手”指的是道德的手,指的是利他之心。而在《国富论》当中指的是经济的手,市场之手,指的是利己之心。这样一来,一个是利他,一个是利己,二者是矛盾的,所以得到这么一个叫做“斯密悖论”的东西,即(他们认为)亚当·斯密的道德论和经济学是相互矛盾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理解,这是当时的德国学者脱离了斯密的自然自由体系,把斯密的道德论和经济学对立起来以后产生的误解。作为自然自由体系的一部分,斯密的理论是始终如一的,他的道德论是为经济学服务的,同时他的经济学也是为他的道德论服务的。
“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
“看不见的手”到底是指什么?到现在为止,学界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而今天我就想来说一下,“看不见的手”既不是指所谓的市场机制,同时也不是指个人的向善之心或者利他之心。
后世的学者能够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中推论出很多东西,比如说斯密主张市场经济,主张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不会发生冲突,主张放任自由(laissez-faire)……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这些都不是斯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以及政客主要关心的东西。因为它们是工业革命,是工业革命之后建立起来的经济体系的产物,也就是迟至19世纪中期,甚至有些要迟至20世纪以后才发生。
如果诸位看过斯密的传记,会发现他属于一个典型的学究式的知识分子,一个谨小慎微的学者。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你说他在那个时代主张市场占主导地位、最小政府等等思想,即便他有这个意思,也不会明目张胆这样说。在他那个时代,更不会去宣扬一种我们现在说的经济和谐论(Economic Harmonies),这是不可能的。进一步研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感论》中的文本,就会发现他从来不相信利益和谐。
对于斯密来说,他的道德论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自私是人的本性,但如果任由一个人的欲望之火任意燃烧,最终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到他人和社会。这才是亚当·斯密最担心的事情。所以他的整个道德哲学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承认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前提条件下,我们怎样能够去控制这种自爱的欲望之火,进而大家相互合作,促进各自利益的共同增进,确立社会秩序,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他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从他的整个文本当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他的《道德情感论》,还是《国富论》,“看不见的手”的出现,实际上都是指通过约束个人的自利之心,导向一个增进社会利益的合作机制。
而且在17世纪的文本里面,凡是用到与手有关的比喻句时,它实际上都是指一种力量。而斯密早年在《论哲学起源》当中,也是把“看不见的手”当做一种不可测的力量。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把“看不见的手”解释成市场机制是有问题的,因为市场机制它本身不能当作是力量。而在亚当·斯密这里指的力量,是一种约束人的自爱的欲望之火的力量。
从古到今,想要约束这种自爱的欲望,无非就这么几种方法。
第一种,宗教的力量。无论是佛教也好,还是早期那些讲究苦行的基督徒也好,他们都主张摆脱欲望,获得解脱,也就是离苦得乐。一旦摆脱欲望,我们也就抑制了人性的自私。但是归根结底,宗教的力量很有限,凡人还是无法脱离苦海。
另外一种方法,政治权力。神权也好,君权也好,这些政治解决方案都是通过外在约束压制人的自私本性,更准确地说,是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少数人的私欲,从而迫使人们进入到一个社会合作秩序状态。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有外在约束都是有成本的,所有国家机器的维持,都是有成本的,而且有时候成本会很高,当成本高到超过了社会维持下去的收益时,社会就会崩溃。
交易——同时满足自利与他利
在亚当·斯密看来,这两种方案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是最好的?最好的方案就是存在一种让私欲自己约束自己的力量。换句话说,我们出于自利的目的所做出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增进他人的利益。
用自私约束自私,这才是“看不见的手”真正的含义。它是一种运用人的本性,让其左右互搏、自我控制的内心力量,我要满足自身的利益,但是又不能去伤害他人的利益。如何才能做到?唯一的方法就是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够增进他人的利益。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机制?只有一种情况——交易。
我要通过交易获得我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提供他人想从我这里得到的东西,当我考虑到他人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的时候,我就考虑到了他人的利益。这个时候产生的利他想法,根本不需要什么利他情感,自然而然的就从自利的情感当中冒出来了。因为令他人得到满足,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交易的原则。看不见的手就是从交易原则当中出现的。
所以,“看不见的手”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只是提供了看不见的手出现的舞台。在交易的背景下面,形成了对于自爱的欲望之火的抑制,而抑制私欲本身还是为了满足我自身的利益。在我看来,这是亚当·斯密整个理论当中论证最精妙的一个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面我们不需要去区分人到底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因为仅仅只是出于自私的本能,我们就能够做出利他的行为。我们也不需要去争论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哪个更重要,因为在交易原则下,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可以相符的:为了满足我自身的利益,我必须要满足他人,这个时候我就是要为社会利益服务。
通过这种方式,斯密实际上是化解了自私本能在不受遏制的情况下产生的破坏性力量。因此这个“看不见的手”就是遏制人自私的力量,但这个力量源泉又是我们自私的本能。
这样我们才能够明白亚当·斯密那一句被引用很多次的话: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经济学能帮我找到幸福吗?
了解这一点,诸位就能了解经济学到底是做什么。形而上的概念不是亚当·斯密所关心的东西,他要解答我们的人性到底是什么,他会直接把我们的人性给剖析开来,剖析到最基础的东西:行为——我们能够看得见、能够把握的行为。
当然,“看不见的手”还不是我今天想讲的主要内容,但是我想通过这个推理过程让大家了解经济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是标准的经济学方法,也就是我说的,直面人性的技艺。经济学关心人自身,但是它不会去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所以我说它是一种技艺,一种分析个人行为的方式和工具,它不涉及形而上概念的探讨。当然,它会借用其他学科有关人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 经济学这门学科在近200年当中成为发展最迅速的社会科学,主要不是他提供了多少思想,而是它运用了这套分析方法。现在基本上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不管乐不乐意,大家都接受了它的这套分析方法,这才是经济学最精妙的地方。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行为,能够带来人生幸福吗?这个实际上是我最不愿意回答的一个问题。
经济学它可以提供一套分析方法,一套让我们思考自己行为的方法,但是我们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不取决于经济学的解释,而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我们很难说按照经济学教导你的方式去做,你就能够得到幸福。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如果说幸福是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是选择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更多的机遇,是选择拥有更多的方式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选择通过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来改变这个社会,是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对他人负责……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学对我们的选择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建议的。换句话说,幸福取决于我们的选择,但是怎么去选,经济学可以为你提供参考意见。
Q&A
Q:作为普通人,平时怎样学习经济学,才能(达到)像您刚才说的,让经济学成为指导我们人生选择的科学?
A:关于经济学学习的问题,确实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即如果你不是经济学专业的,你要进入经济学这门学科的门槛就比较高。例如你的数学至少要达到高等数学的程度,你才能够在学习宏观、微观的那些初级教科书时没有障碍。如果你想绕过数学,直接去看没有数学的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获得很多奇思妙想,但是你没有掌握经济学。因为经济学本身是一门技艺,也就是说它的技术性要求比较高,掌握这些技艺,要求就像你高中时代学习数学不停地刷题一样,刷题的过程还是必要的。
因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听一些经济学通俗的讲解,你可以获得很多见解,但是要你自己真正学会用经济学的方式来思维,还是不太容易。不过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下经济学的话,那么一些入门的经济思想史读物,特别是内容比较有趣的经济思想作品,通常来说是一个次优的选择。你能够通过这些讲述经济学家们生平和故事的材料,大致上了解经济学家是在做什么样的事情,然后能够间接地接触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大致上是这样。
Q:垄断是商业社会的毒瘤吗?
A:垄断这个概念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还好,但是对于学过一点经济学的人而言,可能会产生很大的误解,因为写在我们教科书里面的垄断理论虽然没有错,但是有严重的缺陷。
垄断是什么?在经济学当中,“垄断”指的就是“垄断需求”。无论你是厂商也好,还是消费者也好,谁能够垄断你的需求,那么谁对你来说就是垄断者。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做出垄断行为的,人人都可以垄断。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社会当中垄断无处不在,不可能存在没有垄断的情况,像出租车的牌照费,就是一个典型的垄断收费,因为只有垄断路权者可以收取。由此可以推出,像专利费,它也是垄断,专有权利的垄断者才能获得。
既然专利是垄断,那么诸位就可以把它延伸开来,一个作家如果非常自信他写的任何东西都能卖很高的价钱,他当然就有了垄断定价的权利。艺术创作、科技发明,难道不都是垄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垄断对于我们社会的创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不能够一刀切,一概而论,说垄断影响了效率。所以认为垄断是商业社会的毒瘤,这样的说法是说不过去的。我们必须要看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了什么样的垄断。
另外,垄断造成的不正当竞争,这是需要通过完善的市场法律法规去管理的,我们对于所有垄断厂商都应该有相应的法规去管制,这没有问题。但是你说因为这些垄断不好,所以要取消一切形式的垄断,这个就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