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眼”望天、“蛟龙”探海、“北斗”再上层楼,到“嫦娥”五号着陆月球、“奋斗者”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天问一号”逐梦火星……“十三五”期间我国科学前沿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
近日,一套“科学家之梦”丛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这套图书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聚集了一批国内顶尖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邢志忠、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目前出版的丛书第一辑含4册,分别是《地外生命寻踪》《探索脑的奥秘》《中微子振荡之谜》《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
这些“谜”看似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却可能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探索地外生命也许能为我们找到地球以外的宜居星球;脑科学探索能够让人工智能更进一步,未来甚至可能出现变科幻为现实的“脑机接口”;中微子振荡有助于解答宇宙起源之谜;用DNA探索基因密码,拨开历史中的迷雾,解答人类起源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还了解到,丛书第二辑也已在筹备中,计划的主题有“传感器与智能时代”“暗物质暗能量之谜”“人工智能——美梦还是噩梦”“神经递质与社会行为”等。
“科学家之梦”丛书
地球之外是否还有生命?
今年2月,“天问一号”已经被火星捕获。今年4月,“天问一号”将在火星实施软着陆,降落一台火星车到火星表面进行时长90天的探索工作。
地球之外是否还有生命?若有,他们在哪儿?是否具备了同人类相当,甚至更高的智能?有朝一日,我们能否与他们建立联系?古往今来,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思考与探索从未停息。《地外生命寻踪》一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认知。本书第一作者欧阳自远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他是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见证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从无到有”,被誉为“嫦娥之父”。在这本书中,他和青年学者王乔琦以地球生命为模板,生动介绍了人类探寻地外生命的方法及历程,并在最后对未来中国深空探测提出更高的期许。
《地外生命寻踪》
脑机接口会变成现实吗?
“脑机接口”这个词并非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去年,国内首例通过脑机接口实现让72岁高位截瘫患者用“意念”喝可乐,特斯拉、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一直在研究脑机接口,不过,目前脑机接口学科要实现工业应用,面临控制理论的原则性限制与复杂性理论缺失两个根本性难题。
《地外生命寻踪》的两位作者——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肖晓在神经科学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基于对这一领域发展趋势的分析,扼要介绍了其中的几个重要分支——感知、记忆、意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由此引出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如感知机制的新认识对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对记忆痕迹研究的曲折道路引出的启示、世界之结——意识探究的困难,也指出了明日脑科学的主题将是破译心智活动的本质。本书还以相当的篇幅,讨论了公众关心的脑疾患诊治、类脑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重大话题。
《地外生命寻踪》
幽灵一般无处不在的物质?
回顾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四次都颁发给了同一个领域的成就,那就是中微子。中微子到底有多“小”的问题,就如同暗物质到底有多“暗”的问题一样,都是当今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未解之谜。更令人惊奇的是,中微子其实属于宇宙的 “热”暗物质,它们像幽灵一般无处不在,既是宇宙演化的参与者,也是宇宙演化的见证者。
中微子研究是当前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研究中的热门交叉研究方向,而中微子振荡是当前中微子研究的热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邢志忠遵循中微子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中微子振荡之谜》一书中介绍了中微子振荡的唯象学和物质效应,生动描述了大气中微子振荡现象及其发现过程、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和破解这一谜题的相关振荡实验,特别是在中国本土完成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大亚湾反应堆反中微子振荡实验,还简要概括了一些与中微子相关的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希望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和科普爱好者的兴趣。
《中微子振荡之谜》
DNA检测真的能解答历史迷案吗?
“曹操墓”DNA检测事件、34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回家”新闻都曾轰动一时,DNA检测助力告破白银连环杀人案也让人记忆犹新。它们其实都和《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作者李辉以及他的团队有关。李辉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分子人类学,从DNA 探索人类起源与文明肇始。
在《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一书中,李辉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金雯俐就综合化石、DNA、考古、语言、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带领读者跨越生命历史和人类文明的长河,探索人类起源与迁徙,特别是中华文明中的族群演化与文明肇始之谜。比如:中国人的祖先是本土猿人还是来自非洲?蒙古人是匈奴人的后代吗?“三皇五帝”真的存在吗?夏朝真的存在吗?曹操是不是真的姓曹?
《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