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指导,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与中山陵园管理局联合主办,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南京孙中山纪念馆承办的《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主题展于孙中山先生逝世96周年纪念日(3月12日)开展,该展同时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展出。展览以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合作与接续奋斗为主题,着重展出了与国共合作相关的文物与资料。
今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40周年。12日下午,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管理处承办的《卓尔不群 光彩夺目——宋庆龄印象展》在中国福利会下属的国际学校——上海宋庆龄学校开幕。作为将博物馆送进学校、向国际青少年介绍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尝试,展览呈现了一个超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宋庆龄。
澎湃新闻在此选介部分展品与读者分享。
1922年李大钊写给胡适的信,信中提到了孙中山抵沪后的态度和打算,对孙中山抱有联合态度。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此时孙中山因陈炯明叛变而离粤赴沪。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了中共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别会议,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早在李大钊参加西湖会议之前,他曾致信胡适,信中提到了孙中山抵沪后的态度和打算,对孙中山抱有联合态度。上图展品为李大钊致胡适关于孙中山抵沪后之态度的信函(原件藏中央档案馆)。
李大钊《狱中自述》手稿,叙述同孙中山见面商谈的情况(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为贯彻民主革命纲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中共中央委派李大钊等同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问题。李大钊多次赴上海莫利爱路29号孙中山寓所同孙中山会见。李大钊在其1927年4月撰写的《狱中自述》中称,曾亲赴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讨论建国种种问题,数小时间畅谈不倦,遂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
油画《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杨顺泰绘制(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
1922年12月20日孙中山致苏俄代表越飞的函。(原件藏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
1922年,孙中山在经历陈炯明叛变、英美等列强援助无望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方向与依靠力量,期间与列宁及苏俄政府的关系进一步加强。
孙中山多次与苏俄代表越飞进行商谈。在商谈前,孙中山就与在北京的越飞有书信往来,并通过书信加深了相互的了解。1922年12月20日,孙中山自莫利爱路29号致函越飞。他在信中与越飞探讨北方局势及与苏俄合作问题,其中称“我本人作为我国受压迫同胞的代表同你们的政府实行合作”。1923年1月17日,越飞等抵达上海。在上海期间,孙中山和越飞多次商谈。1923年1月26日《孙文越飞宣言》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也加快了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步伐。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1924年3月决算清单,其中有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月费记录。不过,执行部经费自8月起未能照常发。(原件藏台北国民党党史馆)
国民党“一大”之后,中央执行、监察委员第一次会议决定,派遣中央委员前往上海、北京、汉口等地成立执行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设立于法租界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统辖苏、浙、皖、赣、沪四省一市党务。毛泽东、瞿秋白、邓中夏、向警予等共产党人参加了上海执行部的工作。1924年3月1日,执行部正式办公,毛泽东任组织部秘书,代理文书科主任等职。
国民党在“一大”之后开始重视农民问题,孙中山亦有相应的思考。这本朱亮基编著的《中山主义农民浅说》由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系首次展出。该书正文前收录孙中山《农民大联合》《要耕者有其田》及甘乃光的文章、农民部报告等。
国共合作之后,国民党开始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运动,在以共产党员为主的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和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推动下,广州开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从1924年7月起连续举办六届,由共产党人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相继主持,为20个省、区培训了700多名农运骨干,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开展。1924年8月21日,孙中山出席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首届学员毕业典礼大会,勉励学员深入农村,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同革命政府合作,进行国民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主题展着重勾勒国共合作的历史,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办进国际学校里的《宋庆龄印象展》则聚焦“家世”“学校”“婚姻”“事业”“朋友”五个关键词,尤其是还原了宋庆龄的大学生活,以及她与国际友人的往来。
宋庆龄的动物学实验笔记
宋庆龄(后排右四)参加大学网球俱乐部时与同好们合影
宋庆龄的大学毕业证书
宋庆龄的博士服
宋庆龄的织布机。宋庆龄将纺织视为生产救国精神的体现。这台织布机是她托德国友人购置的,工作之余将织布作为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
宋庆龄送给亲属的贺卡
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向宋庆龄学校捐赠的专题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