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的时候。为什么每年获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中极少出现帝王陵, 或者说几乎没有呢?对此,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按照我国现行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对于帝王陵墓的考古规定通俗来讲就是“能不动土就不动土,能推后挖掘就推后挖掘”。哪怕秦始皇陵的内部情况在勾起了人们巨大的好奇心,但现在的考古学家在他有生之年应当都是看不到对其的主动发掘了。而这也是在看到60年前发掘明定陵的巨大悲剧,甚至,明代万历帝与帝后的遗骨都在后来的运动中烧弃。
秦始皇陵地面景观
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是考古这一行业的基本常识,凡是学过考古专业或受过培训者,几乎人人都知道这里面的行规。然而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护理念也并非从来就有,而是经历过1950年代明定陵挖掘的惨痛教训之后才逐步形成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古代墓葬遗产,尤其是承载着丰厚历史信息的帝王陵墓,1997年,国务院于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介绍,按照我国现行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对于帝王陵墓的考古规定通俗来讲就是“能不动土就不动土,能推后挖掘就推后挖掘”,所以尽管秦始皇陵在国人心中存在巨大的好奇,但高教授说在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主动发掘的。
海昏侯墓的盗洞。
那么考古上挖掘过的帝王陵墓有多少呢?高蒙河说,基本上是屈指可数,考古工作者带着学术目的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迄今为止就两处,一处是殷墟商王陵墓,一处是明定陵。而像海昏侯墓、隋炀帝墓的发掘主要因为陵墓被盗了或者在基建中偶然被发现了,国家文物局出于保护的目的不得不批准发掘,考古上把这种做法叫做“抢救性考古发掘”,应该另当别论。
房地产建筑工地上的隋炀帝陵,墓室上部券顶已被破坏。
发掘明定陵的得失之别和前车之鉴
不主动发掘古代帝王陵墓,是考古这一行业的基本常识,凡是学过考古专业或受过培训者,几乎人人都晓得这里面的行规。然而这一规定也并不是从来就有,究竟是从何时开始沿用至今?为何考古行业会有这样一项规定呢?
定陵地宫中殿。
“考古行业之所以不挖帝王陵,是有前车之鉴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介绍说,“1950年代对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的主动发掘,造成大量文物难以保护,正是汲取了这次惨痛教训,我国才有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护理念。”
发掘过程中的定陵地宫中殿
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其背景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包括郭沫若、沈雁冰、吴晗在内的一批文化官员提出关于明长陵的发掘计划,但是因为其规模太大,难度太高,就选定规模较小的定陵先进行试掘。
定陵发掘现场
从科学考古的角度而言,世界上很少有这样大规模开启帝王陵墓的先例,既缺乏发掘经验,也存在很多技术难题。虽然发掘帝王陵墓的计划遭到包括郑振铎、夏鼐在内的考古学界人士的反对,但是并未奏效。
万历皇帝的骨架呈现身体侧卧的屈肢葬法,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
“定陵发掘收获很多,比如发现了明代皇帝在棺材里并不是仰卧平躺的,而是身体侧卧的屈肢葬法,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这是此前所未见的。”高蒙河说,但是发掘带来的负面后果却也不少:“地宫打开后,不少有机质的珍贵随葬品如丝织品等,在接触到空气之后出现了霉变、板结、损坏严重等问题,装殓皇帝和两位皇后用的三口用金丝楠木做成的红漆棺椁,被人遗弃而毁坏,就连好不容易清理出来的皇帝和皇后的遗骨,也在后来的运动中被烧了。”
考古人员在清理孝靖皇后棺椁,右起为:赵其昌、冼自强、李树兴、刘精义。
“明定陵的发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场悲剧,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个正剧,因为它的前车之鉴,我们再也不主动挖掘帝王陵了。”高蒙河说,例如之后被喊停的武则天墓乾陵,便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武则天墓的无字碑
众所周知,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然而从唐朝末年一直到民国初年,不断有人在打乾陵的主意,但因其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在山上开凿洞穴,然后封死墓道进出口,所以始终未能得逞。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随后陕西省随即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计划发掘乾陵。此事发生时距离定陵挖掘后暴露出很多负面结果不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乾陵的发掘方才作罢。
乾陵六十一蕃臣像
“需要指出的是,定陵挖掘的时候,我国连文物法都还没有,只有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的条例,但是没有细化到像如今文物大法这样的程度,更没有具体到帝王陵墓不能主动挖掘的规定。定陵的挖掘如同一个拐点,之后逐渐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护理念。”
乾陵远景
国务院于199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我国现行文物工作基本方针可概括为十六个字:“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而保护是放在首位的。“我们理解的保护,就是能不动土就不动土,能推后挖掘就推后挖掘。我记得定陵发掘30多年后,当年主持定陵发掘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说过一句既带遗憾,又不无警示的话:‘如果现在挖,后果会好些,再推迟三十年也许更好。’”
乾陵全景
从主动挖掘到抢救性保护的文物观变化
据高蒙河介绍,如果往前追溯的话,其实应该把在定陵之前,殷墟商王陵墓的挖掘也视为中国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一次案例。“过去大家一直说历史上中国只有一次是主动挖掘帝王陵墓的,就是挖掘明定陵。但实际上,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考古发掘才是我国最早的挖掘帝王陵墓。从1928年开始,持续了15年,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中止。”
殷墟遗址发掘现场
高蒙河说,安阳殷墟的挖掘是一次带着学术目的的主动挖掘,主要为了寻找甲骨文以及商代都城。还有一个学术背景是想借用当时从国外传进来的最新考古学方法,通过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的手段,去寻找一些地下的新资料,以改变中国传统的治史理念和方法。
从法律背景上而言,民国时期曾经出台过《古物保存法》,按照现代国家关于古物保护的方式和理念制定的一部国家文物大法,但是它也没有非常明确地规定帝王陵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能主动挖掘。作为当时的法律,我们不能说不健全,当时还没有形成像现在这样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保护和抢救为主的理念。
殷墟遗址墓葬展厅
“实际上两次主动挖掘帝王陵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某种角度说,它起到了破坏文物的作用。我们确实寻找到了文献上记载不足的历史,但是你说它改变了文献上多少历史的记载呢?我看既没有颠覆太大,也没有增补更多。它也的确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丧葬礼仪、生活习俗的认识,使历史变得有血有肉鲜活起来,可它所带来的遗产破坏又是巨大的,不可逆的。”高蒙河说。
高蒙河介绍,按照现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我们要强调的是“不主动”挖掘帝陵,但是遇到极端特殊情况之时,比如陵墓被盗了,或者在基建中偶然出土了,那该清理的还是要清理的,考古上把这种做法叫做“抢救性考古发掘”。
殷墟远眺
我国的帝王陵墓很多都曾盗墓,是一个基本事实。据不确切统计,我国古代帝王和一些王侯将相的陵墓90%都被盗掘过。从先秦起盗墓就非常普遍。《吕氏春秋》里记载的战国七雄王室墓几乎个个被盗。秦始皇陵一带也多次被盗。而安阳殷墟10余座王陵也全都被盗过了,有的墓葬上还不乏古往今来的盗洞,甚至多达百八十个盗洞不止。
殷墟博物院内的甲骨文碑林
从我国引入西方的考古学至今,历史上挖过的帝陵屈指可数。除了上述主动挖掘的殷墟王陵和明定陵,包括后来曹操墓、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隋炀帝杨广和萧皇后的陵墓等都属于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比如海昏侯墓是古墓遭盗掘接报后,考古部门前去清理后发现的;隋炀帝墓的考古则是起因于扬州的一处房地产建设项目在施工中无意发现的被迫清理之举。
殷墟遗址鸟瞰
考古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并不等于一概不挖
高蒙河说,考古不挖帝王陵还涉凡技术能力、保护水平、执行法规、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律都不允许发掘。
以秦始皇陵为例,秦始皇陵由地下深约30多米的墓穴和地面以上高高的坟冢构成。若做考古发掘,不可能只挖一个洞下去,首先得把坟冢“大揭盖儿”式地全面揭开,这就势必会破坏秦始皇陵地面以上的巍峨坟冢景观,秦始皇陵的完整性就不存在了,这是世界文化遗产规则的大忌。退一步说,纵使不怕破坏地表景观,硬要下挖,进入墓穴,却又难以解决地宫太深,日后游客如何上下交通的问题,总不能安装电梯上上下下吧?!古老的墓葬里出现几部现代化的电梯,这就完全违背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原则。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批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如果都遭到了破坏,那后果已经不言而喻了。
海昏侯墓
所以,在类似于秦始皇陵的文化遗产保护上,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内外不约而同的通则。况且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我国的很多帝王陵墓,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早已不是哪级政府部门或考古行业随便想挖就能挖的。
高蒙河说,其实,不挖帝王陵还存在着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上的其他因素,“很多帝王的后人还在,如果挖人家的祖坟,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同时,很多帝王都是各个朝代治国理政的代表性人物,不少都是历史上或多或少做出贡献的历史圣贤,他们的遗存也要切实做到保护第一才是。
如此以来,是否意味着尽管秦始皇陵在国人心中存在诸多神秘的好奇心,即便保护技术达到了,发掘条件具备了,也不可能去主动发掘呢?高蒙河表示确实如此,“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主动发掘的了”。
高蒙河还说,考古不挖帝王陵,原则上是指不动坟和不挖墓,也就是不挖陵墓的主体或本体结构部分,而帝王陵本体以外的周边祭奠设施、陪葬设施,国家现在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能挖它。所以包括秦始皇兵马俑、汉景帝的阳陵,都挖了一些陪葬坑,并且还建成了遗址博物馆。
“对于这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挖掘,现在没有产生很大的争议,第一,法律规定得没有那么细、那么死;第二,这些陪葬遗存的体量和规模一般都不及主墓,破坏因子不大。”高蒙河说。“随着对考古资源保护力量、技术创新的能力的加强,我们对陪葬坑等非本体的局部遗存做一些解剖,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与帝王陵墓相关的历史信息。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能不挖就不挖帝王陵墓是首选,能不挖但不得不挖帝王陵墓是次选,只要不挖本体只挖陪葬遗存是随机之选,可以做一定的主动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