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文学进社区,作家孙颙讲述他眼中的南昌路

3月11日,作家孙颙来到南昌路152号人文会客厅,围绕这条路的历史和人文,讲述他眼中的南昌路。南昌路是跨黄浦区和徐汇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全长1690米

3月11日,作家孙颙来到南昌路152号人文会客厅,围绕这条路的历史和人文,讲述他眼中的南昌路。南昌路是跨黄浦区和徐汇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全长1690米,最初修筑于1902 年,沿路为住宅,东段有科学会堂、复兴公园等。尽管靠近南昌路的淮海中路以及思南路远比南昌路有名,但这条幽静的小马路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孙颙

孙颙

南昌路对孙颙而言意义非常。写于三十年前的《雪庐》的故事背景就在这里,这部小说曾获得上海长篇小说奖。而南昌路上如今名为“一见”的图书馆,更是由他外公的老宅演变而来。

孙颙的外公是湖南长沙人,清末最后一次科考的秀才,民国初年曾任教育司司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据孙颙回忆,老先生酷爱藏书。南昌路底楼大客厅,全是由地板直达屋顶的书架,还有一批黑木书箱,所藏者主要是线装古籍。“少年时代,去外公家,是极大乐事。可以听他讲讲唐诗,可以让他教教围棋,还可以读书——线装古籍是读不懂的,在那里读过几十本文史资料。那年代,此类书稀罕,让我长知识。至于后来,本世纪初,我曾任职上海政协文史委,也参与文史资料的编撰,那只能用一个‘缘’字解释了。”

半个多世纪前,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那些珍贵的藏书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为了纪念那个消失的藏书室,孙颙写过小说《雪庐》,写过散文《在高高的书架下》《一个老人和他的藏书》等等文字。外公的启蒙,老宅的熏陶,书籍的气息,这些都在孙颙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孙颙于无意中发现外公的老宅演变成一家图书馆,沿墙竖起众多的书架样式和当年的老式书橱一样用以放书藏书,他竟有了恍若一梦的感觉。

南昌路上如今名为“一见”的图书馆,是由孙颙外公的老宅演变而来。

南昌路上如今名为“一见”的图书馆,是由孙颙外公的老宅演变而来。


一见图书馆内景

一见图书馆内景

除了这栋由老宅演变而来的图书馆,南昌路还有诸多人文的痕迹。南昌路47号,略具法国文艺复兴特征并结合新艺术运动装饰的科学会堂,那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南昌路100弄2号,那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南昌路180号,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旧址;还有徐志摩、傅雷、巴金、林风眠、郭沫若等文化名家,也曾在此居住。

南昌路100弄2号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南昌路100弄2号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据悉,自2017年起,黄浦区积极推进包括南昌路110弄、南昌路136弄、南昌路168弄、南昌路212弄等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保护历史风貌特征,留存街区生活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有一点很不容易,就是南昌路是永不拓宽的街道,所以南昌路基本的风貌和我们小时候还是很像的。”孙颙说,“高楼大厦林立的上海应该为文化留下一些地方,让我们看到上海曾经有过的样子。修缮旧楼比造新楼还要贵,但是它的风貌留住了,根留住了,文化的根以及这座城市的根也就留下了。”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指导,瑞金二路街道基层协商联络室、上海文学创作中心与上海作家俱乐部有限公司主办,它是“文学进社区”系列活动的第三场。“文学进社区”系列活动以丰富街道社区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为己任,坚持打造“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品牌,将不断推进全民阅读工程落实到实处。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