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鲁迅热”再次兴起,今天在大学校园里如何阅读鲁迅

现在,B站上,鲁迅是当之无愧的“顶流”作家。根据B站发布的一项统计,在B站有共有13655条视频与鲁迅有关,总播放量达到1.7亿人次,点赞和收藏量分别高达967.8万和420.2万。

现在,B站上,鲁迅是当之无愧的“顶流”作家。根据B站发布的一项统计,在B站有共有13655条视频与鲁迅有关,总播放量达到1.7亿人次,点赞和收藏量分别高达967.8万和420.2万。

“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又兴起了鲁迅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说。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近一个半世纪过去,再读鲁迅,这位伟大作家笔底依旧犀利有情。他的作品,依旧不仅是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篇,亦是文学价值意义上的经典,是当下语境中值得咂摸的文字。在当今,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如何教鲁迅、读鲁迅?

4月24日,“新世纪鲁迅的教与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老师共聚一堂。探讨了他们在鲁迅教学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4月24日,“新世纪鲁迅的教与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4月24日,“新世纪鲁迅的教与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探讨高校鲁迅教学很有必要

“现在大学里都在做通识课层面的经典阅读,以前古代层面的经典阅读做得比较多,比如孔子、老子、庄子这些人的作品,现代层面的经典阅读做得并不多,但如果要做,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贡献出的一个重要作家。”罗岗认为,由于鲁迅毋庸置疑的经典性,探讨大学中鲁迅的教学十分有必要。

从中文系专业课的角度而言也是如此。鲁迅一直是现当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中文系教学的重点,但2000年以后,中文系对鲁迅的教学也有变化的趋势,“之前中文系讲文学史这类概括性的东西比较多,现在也强调经典阅读。现代文学的经典中,鲁迅非常重要。现在核心的变化是,作为大学通识课的鲁迅教学、作为大学专业课的鲁迅教学都将鲁迅的作品作为经典阅读的内容,开设了专门的课程。”

华师大的《鲁迅精读》就是这样一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大类平台课,面向文史哲的学生通选。研讨会上,华师大的孙尧天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去年的开设情况。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大学都将课程放到线上举行。华师大中文系也将《鲁迅精读》以网课的形式做了调整。

这门针对鲁迅的精读课不仅注重鲁迅的“教”,同时强调鲁迅的“学”,也就是学生的反馈。罗岗、孙晓忠、孙尧天三位老师开设16讲8个主题,所选篇目主要来自《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将这些篇目与相关主题关联,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阅读、研究、理解鲁迅。精读课之后有导修环节,引导学生去讨论。每两周学生要根据课程给出的主题和参考文献,提交一篇“导修报告”,尝试用专业的方式去解读鲁迅。

一学期下来,虽然同学与老师之间现实中未打照面,对鲁迅的理解,却都上了一个台阶。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智正元回忆,自己在课上“就是问问关于物质文明的事情”,“结果老师不仅推荐相关的书目,还找到了PDF并且发过来”。上过这门课,让他窥探到了大学论文写作的门径,也通过老师的推荐,阅读了许多学术文章,“几乎找到了未来学习的方向。”

对许多大一学生而言,通过研究鲁迅,摆脱中学阅读文本的固化思维,开始掌握学术化的思考方式,是上这门课的最大收获。

“辩证,是我在课程中的最大收获。”2019级汉语言文学的吴思毓表示,在以往的文本解读和课文教育中,不仅鲁迅,很多作家的作品被标准答案盖棺定论,受这样思维的影响,自己在分析作品时没有自己的想法,变得“套路化”, 用各种“主义”给作品们戴帽子,完全不品读其中蕴意,“学习本门课程,我不仅打开了欣赏文学作品的一扇属于自己的大门,并且在社会时事的分析中也懂得运用辩证的思维,受益匪浅。”

孙尧天则觉得自己在学生身上也学到了东西。《鲁迅精读》面向大一文史哲的学生通选,上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学科,也展示出不同视野。有一位历史系的学生解读《阿Q正传》,就用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中等社会”的概念,让孙尧天觉得“很受启发”。

上海鲁迅纪念馆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上海鲁迅纪念馆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教学相长,从鲁迅研究中建立“研究意识”

对于中文系的老师,鲁迅依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作家。在面向学生的授课中,许多老师提到了“教学相长”,在写教学提纲和授课时,会融入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在与学生的讨论中,也会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研究内容。

“开设这门课对我自己有很大帮助。”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丽华开设《形式与历史:鲁迅小说研读》这门课。在她看来,鲁迅为现代小说开拓了许多形式,很多形式还处于沉睡状态没有充分打开。在给学生上课时,她试图通过文本细读,以鲁迅小说为例,就文学的形式与历史的关系,展开理论上的思考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张丽华从中找到了自己的鲁迅研究方向。

福建师范大学的徐秀慧老师曾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开设鲁迅课程。身处中国台湾,她将课程的关注点放在了鲁迅对台湾文学的影响上。讲《呐喊》和《阿Q正传》时,她会和学生一起探讨其中体现出的“弱小民族的反抗”。在讲《故事新编》时,她会结合当下社会,学生们都很兴奋,觉得“鲁迅和当下青年关注的某些议题是很相似的”。徐秀慧也会鼓励学生去研究鲁迅对台湾文学的影响,“台湾文学的摇篮《台湾民报》,前身就是日本的《台湾青年》,这一刊物上的很多作品都是模仿鲁迅。”

同济大学的张屏瑾老师开设了一门叫《鲁迅研究》的课,“在这们课程里,我想突出的是‘研究’。” 张屏瑾这门课面向对鲁迅有初步了解的大三学生,主要内容是讲述对鲁迅的研究,“包括鲁迅同时代人对鲁迅的看法、评论、形象呈现,鲁迅本人对这些看法的交流和沟通,鲁迅去世后的鲁迅研究等等”。她会在课程中介绍一些主要研究方法和主要学者,“把思想界的历史摸索和当下比较前沿的成果与学生讨论。” 张屏瑾希望高年级学生通过上这门课建立问题意识,“这门课不仅是讲鲁迅,也呈现了如何研究现代作家的方案,是一个方法论的东西。从历年学生上课效果来看,还是能掌握基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意识。”

通过鲁迅教学,让学生掌握“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也是大学老师的共识。“重要的不在于学生在课上学到了什么,而在于他是否掌握了学习能力。”罗岗表示,华师大的《鲁迅精读》课要求每两周写一篇千字的导修报告,但很多学生看了老师提供的材料之后,还会自己查阅相关论文资料,“有一个学生导修报告几乎每次都是优秀,他引用的研究文章有些是我们之前认为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太难的。”

上海鲁迅公园鲁迅雕像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上海鲁迅公园鲁迅雕像 视觉中国 资料图

鲁迅没有过时,反而影响越来越大

“鲁迅可以成为今天的一种思想资源。不完全是概念的、理论的思想资源。鲁迅在变动的中国社会中是一个投入者。他对社会的批判不是置身事外的,而是身处其中,和他所处的社会、批判的东西有共情。”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在罗岗看来,曾经批判社会的知识分子大都带有精英意识,在批判的时候是高高在上的,是把自己摘出来的,“但现在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内卷的时代,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比如教育,很多家长虽然在社会上已经是精英,可是到了小孩的教育层面,还是一个普通人,只能被动陷入学区房和辅导班这样的恶性竞争,这种焦虑和内卷的意识,是每个人都很难摆脱的。所以今天我们对鲁迅的批判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没有过时,反而影响越来越大。”

现在进入大学的已经是“00后”的年轻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鲁迅,这些年轻人对于鲁迅的理解,和前辈有很大的区别。这也为大学的鲁迅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世纪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鲁迅和这个时代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中学会教鲁迅是批判国民性的,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还有效?现在如何理解他的批判?“我觉得这些思考都很重要,学生们学了鲁迅,一定会去想这个问题。”罗岗认为,高校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些变化因素,面向学生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 罗岗表示,“140年对于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来说可能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比较长的时间了。140年间,鲁迅的影响越来越大了,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他的原因。”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