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敦煌丝绸研究还有多大空间,莫高窟展历代经幡、刺绣等

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敦煌丝绸展”昨天起在敦煌莫高窟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开幕。

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敦煌丝绸展”昨天起在敦煌莫高窟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开幕。展览以敦煌丝绸的发现为起点,分别介绍敦煌丝绸的发现、收藏、种类、用途、研究和修复,以及对敦煌出土夹缬、经帙、伞盖、经幡、刺绣等丝绸文物的传统制作工艺所开展的复原性研究。据介绍,敦煌学的资料主要包括三个大类:壁画、文书和丝绸,敦煌学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关于丝绸的研究却还有很大空间。

据悉,该展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在敦煌推出的长期展览。今年3月8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在敦煌丝绸研究、敦煌文物保护、数字化回归、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文化弘扬等各方面全面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按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期合作五年,五年中会更新研究成果、更新修复后的展品、更新工艺复原和传承项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介绍,敦煌学的资料主要包括三个大类:壁画、文书和丝绸,敦煌学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关于丝绸的研究却还有很大空间。因为敦煌丝绸既是艺术品,也是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从这些丝绸在纤维、织造、图案、款式、用材、制作方式以及染色、印花、手绘、刺绣等工艺上的体现,通过实物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挖掘传统丝绸文化遗产,更要了解和传播丝绸对丝绸之路的影响和作用。

展品 深蓝地柿蒂窠花卉纹绣

展品 深蓝地柿蒂窠花卉纹绣


展品

展品

据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近些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敦煌丝绸研究从整理、认知、修复、复原、数字化回归、传播等全面展开,体现了国丝全链条保护的理念。”

3月8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8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月29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左),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右)出席“敦煌丝绸展”开幕式

4月29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左),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右)出席“敦煌丝绸展”开幕式

3月8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对敦煌出土丝绸文物进行整理研究、修复复原、展览出版的基础上,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推出“敦煌丝绸展”,展览将分为“敦煌丝绸的发现”、“敦煌丝绸的研究”、“敦煌丝绸的保护修复”、“敦煌丝绸的工艺复原”几个板块 。

赵丰为现场嘉宾导览

赵丰为现场嘉宾导览

开幕式上,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为现场嘉宾与观众进行了精彩的导览,详细介绍了敦煌丝绸的种类以及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展览还特别开辟了展厅活态展示空间,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为观众们演示了敦煌经帙的绞编工艺。

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为观众们演示了敦煌经帙的绞编工艺。

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为观众们演示了敦煌经帙的绞编工艺。

敦煌丝绸的发现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莫高窟是许多旅行者和佛教徒的朝拜圣地。1900年,道士王圆箓无意间打开第17窟的藏经洞,发现藏有大量佛幡、伞盖、经帙、包袱、夹缬、刺绣等纺织品,1906-20世纪初,它们分别被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俄国和日本大谷探险队通过各种手段劫掠。1965年,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第125和126窟前发掘出若干幅北魏时期刺绣品残片,同年在第130窟的岩孔内整理出40件唐代多为绢幡和绮幡的纺织品,在第122、123窟前发掘出唐代残幡等丝织品13件。1988-1995年,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人员对北区长达700余米的崖面上的所有洞窟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清理发掘,在73个洞窟中出土从北朝至元代之间的各类织物230余件。

刺绣《佛说斋法清净经》片段唐代(7-9世纪) 此件绣品为敦煌藏经洞所出唯一一件刺绣佛经。(非本展展品。资料图片 来源:《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

刺绣《佛说斋法清净经》片段唐代(7-9世纪) 此件绣品为敦煌藏经洞所出唯一一件刺绣佛经。(非本展展品。资料图片 来源:《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

敦煌丝绸的研究

敦煌丝绸流落海外之后,斯坦因和伯希和均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此后,更为专业的研究则由安德鲁斯、里布夫人、陆柏和泽田等人开展。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曾对其收藏的部分颜料和染料进行过测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国内,敦煌丝绸的相关研究首先由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展开。樊锦诗和彭金章在考古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王进玉则从科技史的角度有所涉及。此外,敦煌壁画也成为研究丝绸的重要资料,段文杰曾由此研究其衣冠服饰,常沙娜等也研究其染织图案。从2006年开始,赵丰带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上海东华大学的专家团队,对收藏于英、法、俄、日、印等地的敦煌丝绸进行了整理、分析和研究,包括对所有的织物进行组织结构的分析和鉴定,出版了多卷本《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2007;法藏卷,2010;俄藏卷,2014;中国敦煌和旅顺卷将于2021年出版)。

菱格纹绮地刺绣鸟衔花枝 晚唐-五代(9-10世纪)(非本展展品。资料图片 来源:《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

菱格纹绮地刺绣鸟衔花枝 晚唐-五代(9-10世纪)(非本展展品。资料图片 来源:《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

敦煌丝绸的保护修复

经过科学的分析测试,研究人员了解到:敦煌发现的纺织品以丝绸为主,其种类主要有:绢、绮、绫、纱、罗、锦、夹缬、缂丝、刺绣等品种,这些丝绸的用途大多与佛教有关,主要有伞盖、幡、经帙、经巾、系带、绣像等,用于大型佛教节日或者重要寺庙宗教活动,以及僧尼们的日常修习。但除丝之外,亦发现了毛、棉、麻等天然纺织材料。同时,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的科技人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和光纤反射光谱技术(FORS)发现了近20种天然染料品种。通过对纤维和染料的鉴别能够揭示当时中西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大多破损严重,多为经幡和织物残片,急需保护。2013年起,中国丝绸博物馆对莫高窟出土的纺织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检测、保护修复,并举办了《千缕百衲——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的保护与研究》展览。其中包括北朝时期的锦彩百衲和元代红色莲鱼龙纹绫袍等重要文物。

敦煌丝绸的工艺复原

目前,对于莫高窟出土的丝绸文物的工艺复原已有较大的起步,如对刺绣丝绸的复原等。近几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亦对敦煌出土丝绸的印染、编织技法、服饰制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艺复原工作。如各种夹缬技法的研究与工艺再现、刺绣和百衲物品的形制复原与缝制工艺研究以及编织类丝带和经帙等的复原。这次展出的除了夹缬之外,特别展出了复原成功的花卉纹绞编经帙,并在现场有编织表演。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经帙是用于包藏卷轴装经书的封套,常有文字或纹样装饰以区分经书类别。此件复原经帙原件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长36.1cm,宽27.8cm,经向为深蓝、淡蓝、绿色、米色、金黄色、棕色丝线;纬向红褐色竹篾,共计336根,每根长度约27.8cm。丝线与竹篾编织成4宽5窄带状图案,每条均由形状不一的小型几何纹样或琐碎的点状纹样排列而成。该经帙局部边缘残留有织锦包边,本次复原仅针对竹篾与丝线编织的经帙主体。

银泥迦陵频迦纹绢幡 ?晚唐-五代(9-10世纪)(非本展展品。资料图片 来源:《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

银泥迦陵频迦纹绢幡  晚唐-五代(9-10世纪)(非本展展品。资料图片 来源:《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

根据文物实际状况,复原出花卉纹样,同时将竹子抽出成丝并上色,借助定制工具将竹篾固定好后,对照文物图案用丝线在竹篾间绞转编织。在编织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显花。一种是连续两组或两组以上丝线不换色的,这种效果需要将两根丝线顺时针连续绞转两次来实现。另一种是相邻两根面线颜色不同,需要换色的。这种只需要将两根丝线顺时针绞转一次,将原来作为底线的一根换作面线即可。两种手法频繁更替使用,使得经帙表面图案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本文资料据中国丝绸博物馆及敦煌研究院)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