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良网名“流浪的军刀”、“最后的游骑兵”,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曾做过特种兵,退役后在网络文学最大网站起点中文网创作军事小说,有大批铁杆粉丝,被粉丝们称为“铁血文学的扛鼎斗士”。著有长篇小说《终身制职业》、《愤怒的子弹》、《使命召唤》等等。其作品摒弃了传统军事小说的写作方法,着重描述特种作战及超限战理念下的小规模精确突击。
今年2月,周健良在第二届网文之王评选中位列百强大神。近日,他最新的作品《不存在的部队》出版后大受好评,这部小说与他以往的小说又有不同,他虚构了一支来自中国的特种兵小队,队伍中的六个人各有特长,都是最优秀的军人,他们在危险中出生入死,解救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的同胞。他目前也在担任军事题材影视剧的编剧工作,预计明年几部影视作品会先后上映。
周健良是湖南人,有种湖南人特有的聪明和倔强,与他的小说一样都有一种硬汉气质。1992年底,原本在长沙一家工厂当钳工的周健良忽然想去体验部队生活。20岁的他报的是文艺兵,在通过体检和政审后,他如愿以偿。但就在周健良乘坐的军列驶进茫茫戈壁时,上级传来了命令,他们这批文艺兵被要求改变兵种,他就去参加了特种兵的训练。“我是炮火里炼出来的人,身上十多处旧创,常常折磨得我掷笔疗伤。”周健良说。不过当记者问到这段往事时,他却不愿回忆,“时间太久了,不记得了,过了就过了”。
网络文学初期环境很苦
记者:你自小就崇拜军人和英雄,想做个轰轰烈烈的军人,如今却成了一个作家。
周健良:其实也是生活所迫,我在从部队退伍之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失业。这可能与我的职业和性格有关,脾气比较暴,可能这也是当过兵的人一个普遍的现象吧。这种失业的状态总得找点事情做,就开始创作了。第一篇小说写的就是特种兵,排在军事类作品的点击量前三名。
记者:第一篇点击量就这么高?
周健良:可能也有一些幸运的成分在里面吧,每个行业新兴的时候都是机遇比较好,我可能是赶上了,那时候在网上创作这个类型小说的人不是特别多,到后期比如现在慢慢就开始变得竞争激烈了。
记者:你最初创作军事题材的小说是在网站上,那个时候是不是还没有“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概念?
周健良:那个时候大家都刚开始写,网络文学这个东西门槛也不高,有一台电脑,愿意写就能做。但网络文学的门槛是在门里面的,就是说入行以后只是出于兴趣,那怎么写都行,但如果你想要靠这一行作为职业,是比较难的。当时我们条件很苦的,很多人买不起电脑,到网吧半夜去写作,因为网吧包夜便宜,但环境很差。有些写手坚持到网费都付不起了,还一毛钱都没挣到。
记者:网络文学的回报和收入怎么样?
周健良:当时的起点中文网算是网络文学最早开始收费阅读的网站吧,但是一开始大家的收入都不高,就跟打工挣工资似的。你别看现在的什么网络作家富豪榜都是过亿的、几千万的收入,他们一开始起步的收益也就是一个月几千块,而且那些高收入的作家毕竟是少数,哪个行业都是金字塔形状的,能做到顶尖的人其实非常少。而且那时候很少有网络上的作品能出版成实体书的。
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写作
记者:有人会说网络文学太“糙”了,太迎合读者了,或者更有甚者觉得低俗化,你认同吗?
周健良:当然网络文学确实因为市场原因很多人选择迎合读者,但也有人选择赢得读者,后者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一旦成功就会做得很好,这就看每个人选哪条路了。
记者:你选的是哪条?
周健良:我当时很懵懂,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就奔着先能让自己吃饱饭去,后来慢慢地在文字里面加进去自己感受和思考的一些东西,开始写得越来越熟练。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一开始的创作都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
记者:尽管写的都是军事题材,但你的创作涉及各类军事题材,在生死场上横刀跃马,绝地里笑饮藏獒血,扛着AK47跟人死掐……
周健良:我这个人不太喜欢写重复的东西,我尽量让自己每一本小说都有所不同,现在我电脑里还存着一百多个小说的开头呢。有的人喜欢一本书成功了,下一本还会顺着这个路数去创作,换汤不换药,创作出一个品牌,这是个很好的创作模式,但我个人不太喜欢,这就成了做烧饼了,每天都在重复。
记者:军事类的小说和其他的类型小说相比,在创作上有什么特点?
周健良:军事类小说相对而言比较依托于现实,太多的战例可以学习运用,太多的推演可以反复推敲。如果要保持严谨的话,写起来相对费力,但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很强的。
记者:在你的小说里有很多内容或者说是元素是很传统的价值观,比如忠诚、牺牲、战友情谊,年轻人喜欢这个吗?
周健良:其实传统和时尚并不冲突。很多人认为传统代表着古板,不是这样的,很多读者是尊重传统,只是说在阅读过程中你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去理解并喜欢这些。现在的读者已经跟我们父辈的读者不一样了,你得换一个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让读者去看你的作品。
记者:包括你写残酷的战争、在战场上的血泪等等,可能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一代很难去体会。
周健良:其实现在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区仍旧有战争在发生。其实国家和和平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喘气,我们天天在喘气可能意识不到它有多重要,等有一天你喘不上气了你才发现它是个事儿。我经历过一些事,也收集到很多资料,我听到的故事,那些不和平的地区的人们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小说里写战争,战争太残酷了,我愿意付出一切让我的家人和同胞们不去经历战争。
记者:你在书里提倡一种“超限战”的理念,指超越“界限(和限度)”的战斗或战争,提出现代战争可能越来越不发生在前线,完全颠覆了传统军人对军人或国与国的战争思维。
周健良:“超限战”这个概念最早其实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其实中国人的脑子是非常聪明的,我们在国际社会上赢得的尊重一个是因为国家的强盛,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真的有这个能力。其实小说是梦想的一种呈现,我只不过可能把很多人的梦想写出来了。
签合同时要求不能改稿
记者:你现在同时在创作剧本,也有很多的影视公司找你写军事题材的影视剧,做编剧的限制应该比在网上写小说多很多。
周健良:我们会先聊一下故事大纲,关键的节点在哪,最快的一次见了十五分钟就把合同签了。我有个习惯,我写东西是不改稿的,一次过,因为我可以确认我的东西都是认真写的,我都是一次写成,如果硬要我改来改去,可能会越改越烂,干脆就不改了。
记者:你可以一气呵成,但是影视方应该会提出修改的要求,你怎么办?
周健良:我从第一本书出版到现在,不管是出版社还是影视公司,我提出的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不改稿。这一条得在合同里列出来。真不是我在装个什么范儿,确实我的东西第一遍是写得最好的,可能也跟我的题材有关,往后那种创作时的激情就没有了,反倒故事的质量会下降。
剧本和小说不一样,不改不可能。但我也只综合大家的意见,做小范围的修整,不会出现完全推翻重来的现象。
记者:你写的剧本里也有抗战剧,你怎么看如今许多抗日剧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的雷人情节?
周健良: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有时候投资方会时时刻刻介入,命令你要怎么改,有些东西改动一下也无伤大雅,但有些东西是没得改的,改了就全乱套了。可能很多“雷剧”不是真的编剧有多傻,是太多人可以对剧本指手画脚,甚至会完全颠覆了剧本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试图以标新立异来吸引观众,慢慢地就“雷”起来了。
记者:不是给内行人看的,是给外行人看的。
周健良:有我们一样军人出身的编剧写的电视剧,看完了他写的剧我们所有的关系好的当过兵的兄弟过去骂,说写得太烂了。他很耿直地给我们解释,这不是写给你们这些当过兵的人看的,人家要看小鲜肉、颜值,我得把这些东西写出来才有饭吃。编剧也会面临生存还是尊严的问题。
记者:那编剧该怎么去平衡创作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呢?
周健良:如果一个编剧写东西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那当然非常好,但是一来你的想法也有可能出错,二来谁也不可能一切都按自己的想法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考虑,我的原则是,可以折中,但别做到丧良心的地步。有些钱不赚就不赚了,也有人找过我,跟我说,只要照着我们的意思来,价格从优。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我写的书要尽量做到能让读者愿意看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