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什么是“微歧视”

这个时代没有了世界大战,冲突却接连不断。中东战火又烧起来了,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火箭,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轰炸和进攻。

这个时代没有了世界大战,冲突却接连不断。中东战火又烧起来了,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火箭,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轰炸和进攻。多年前在Step by Step听力教材里听的场景,一瞬间昔日重来。美国以乔治·弗洛伊德之死为标志的种族冲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演。这些大的侵犯,名叫agression。

在教育界,有一场看不见的文化战争在持续。这几年,美国的校园里越来越多人在提上述agression的一个变异,microagression。它们不是生死攸关的冲突,甚至不是打斗,而只是言行上的冒犯,可译为微歧视或是小冒犯。

何为微歧视?多年研究该现象的学者凯文·奈达尔(Kevin Nadal)的定义是:对历史上边缘群体表达某种程度的偏见的互动或者行为,它们属日常行为,形式微妙,有时候是有意的,有时候是无意的。(Microaggressions are defined as the everyday, subtle, intentional — and oftentimes unintentional — interactions or behaviors that communicate some sort of bias toward historically marginalized groups.)这些边缘群体包括有色人种、女性、同性恋跨性别等群体。根据群体的不同,这些歧视也如病毒一样,变种繁多,防不胜防。

电影《绿皮车》中吃炸鸡的桥段

电影《绿皮车》中吃炸鸡的桥段


《绿皮车》剧照

《绿皮车》剧照

有的微歧视关系到种族:课堂上一个非裔坐过来的时候,你抓起书包坐到别的地方。这是一种无声的种族歧视。

还有的微歧视是用脸谱化(stereotype)去了解一个人,比如去非裔家里,问怎么没有炸鸡,就是一种微歧视,认为黑人吃的都是炸鸡这种“灵魂食物”(soul food)。请他们吃西瓜更是要不得:一个脸谱化的认知是黑人特能吃西瓜。非裔觉得这是对他们的冒犯。

这种冒犯,有时候甚至是马屁拍错。如果夸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女性你的数学真是不错!”就是一种微歧视,因为你的话暗藏的歧视是女性数学就不好。 哈佛大学前校长曾因评论理工科高端领域女性较少,而引起轩然大波,后辞去校长职位,也丢了在奥巴马政府担任财政部长的机会。谁规定女性数理化不好的?从居里夫人到屠呦呦教授,反例多了去了。

关于微歧视的讨论离不开亚裔。使得“微歧视”一词家喻户晓的功臣是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德怀特·温·苏(Derald Wing Sue)。苏在俄勒冈长大,小时候常因自己的亚裔背景被取笑。成为心理治疗的教授后,专心研究亚裔的心理健康,和他们受到的种种歧视。如今常被美国保守派势力反感的“政治正确”,和这位华裔教授大有关系。苏教授的微歧视理论,被很多白人知识分子接受。白人知识分子为支持少数族裔,要变成他们的同盟(ally), 甚至为他们鼓与呼,成为其从犯(accomplice)。

根据微歧视的说法,如果你称赞一个华裔小孩:“你是亚裔,这数学你考起来肯定不成问题啦。”这就是一种微歧视:你忽略了他的主观努力。这年头,根据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的说法, 努力是成长思维的表现,而基因强大则是固定思维(fixed mindset)的表现。

我曾经和美国人谈到这个问题,说汉语记数字比英语容易得多。直到今天,在美国生活了将近20年后,我电话号码还是觉得用中文容易。中文单音节,一个数一个音节,一边是“九九八十一”,五个音节,一边是Nine times nine equals eighty-one,八个音节,要调用的大脑内存更多。但是除了九九乘法表之外,我们也没有先天优势。我们的教育,花费时间很多。哪有什么亚裔数学好,无非是你让孩子在街头玩滑板的时候,亚裔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了做题家而已。过若干年后,谁比谁强也都难说。再说了,不还是有我这样数学很烂的亚裔么?

在微歧视语境下,如果你称赞一个华裔: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You speak with no accent! 貌似夸奖,也被算作冒犯。现在人力资源部招聘,都不许问对方出生地这种问题了。有的年轻华裔,本来就在美国出生长大,称赞他们的语言,问他们的家乡在哪里,等于认可他们是永远的外乡人,这会让他们沮丧。另外,“Where are you from?”你故乡在哪里,这种问题,根据苏教授的理论,也是冒犯。在美国,随着microagression理论的普及,你会发现,人们越来越少问你老家在哪里这种问题,唯恐得罪土生土长在美国的亚裔。不过在我们这种粗枝大叶的得克萨斯西部,还是经常有人这么问的。

我为这个问题和同事辩论过。我说我非常欢迎有人问我从哪里来,如果有时间,我会端个小板凳,跟你讲个三五个小时都行。我很喜欢讲我的老家,我的祖先,我住过的州,这些对我根本不是冒犯,我倒是希望有这么一番寻根。我甚至反感一些华裔年轻人的玻璃心,不能让人去提自己的祖上和故乡。有的女性在美国本来就用英文名,嫁给丈夫后用的是洋姓,结果成了Mary Wright之类,光看名字根本不知道华裔,他们也不去提自己的家庭背景。这合适吗?至少我觉得这种“微歧视”是不是过火了一点?都这么小心翼翼,那么大家都会避开种族话题,不敢公开讨论,也是不好。

我的同事说,这事要看大局。一个群体内,一些微歧视的说法,部分弱势群体的成员觉得无所谓,甚至自己都说,其实是不妥的。比如非裔有时候自称“黑鬼”,群体内其他人会感觉不舒服。但凡有人不爽,就该及时收声。此事无关intention(用意),而是关系到结果(impact)。她是非裔教授,她说作为非裔,反击整个社会对所在群体的歧视,是逆水行舟的努力,大为不易。如果自己人还跟着主流群体内的歧视者,说这些没事,只会助长他人的偏见和歧视。用不了多久,微偏见微歧视生根发芽后,会茁壮成长,最终遮天蔽日,让一开始“无所谓”的你,长期处在它的阴影下。届时悔之晚矣。英文中这叫滑坡slippery slope, 你要是踩上去,能否收得住自己的脚就不是你决定的了。

中国没有美国这种鲜明的种族冲突,可是基于地域、城乡、性别、年龄的歧视也一个不少。当有人说你作为一个X省人,这么实在/温和/善良……很少见,这就是一种微歧视。最好委婉地纠正过来,不让相关偏见发酵下去。微歧视常常只是开始,结局是大歧视大冒犯的各种悲催。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我们在别人的伤口周围小心翼翼。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