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坦白书》,马良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
图源于网络
断臂记
小时候,我家住的房子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个白俄医生的诊所。西洋式的漂亮屋子,所以窗口有很宽的窗台,父亲于是在窗的木制内框上钉了几根木条,窗台就成了我的婴儿车。爸妈去上班的时候,我就被安排这样站在里面,一边是对着马路的钢窗,一边是爸爸钉的栏杆,脚下垫几个枕头,站累了也可以坐下。我每天下午就在那里看着窗外,等待他们回来。
那时我太小了,这些细节都是后来由我心思细密的姐姐一一描述给我听的。这样的日子据说持续了近半年的时间,我都是一个人站在家里的窗台上。姐姐说她每天放学的时候,路过我家临街的窗子,都能看见我在玻璃窗后面拼命地挥手傻笑。后来,一次妈妈路过那窗口,看见我趴在窗玻璃上,正在熟练地抓苍蝇吃,她哭了,终于决定从老家农村请一个远房亲戚的亲戚来照顾我。
那远房亲戚的亲戚,据我姐姐描述是个粗暴又狡猾的老妇。总是在我父母面前表现得很慈爱的样子,而他们不在的时候,对我们姐弟非常冷漠。姐姐想伙同我一起向父母告状,可怜那时我还不会说话,自然帮不上什么忙。结果父母还狠狠批评了姐姐,说她把自己当成了资产阶级的富家千金,看不起劳动人民。最后姐姐被骂得够呛,那老妇人反倒更受我父亲的关照,而我则还是每天站在窗台里。
直到有一天,姐姐路过那个窗口,又看见我在拍手傻笑。估计是动静大了一些,引起那老太太的邪气,一把把我从窗口揪到了枕头堆里。姐姐说她当时大吃一惊,因为我的脸突然哭到变形,虽然玻璃窗隔绝了声音,她还是预感到我受到了伤害。于是拼命跑,绕一大圈从房子的后门冲进家,只看见小小的我左手托着右臂在狂哭,而右臂不自然地垂着。她立即明白我的手被扯断了,于是疯狂地冲上去和那老太婆撕打了起来,不顾一切地咬她。后来,爸妈把我送去医院,接好了手臂,而这老太被送回乡下。再后来,姐姐的意见受到了父母的重视,而我,又一个人站在窗台上了。
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先生有篇文章叫《论雷峰塔的倒掉》,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突然想起的就是童年的一个故事。也是有关一些东西的倒掉。
我小学时候最崇拜的人是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估计也就我现在这个年纪,胡子拉碴的样子,在当时看来很是卓尔不群。我崇拜他倒不只是因为他长得帅,那时看所有 20 岁以上的男人都是老头子,这个老头子让人崇拜的地方是他会画老鹰,他在一个本子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老鹰。每次我们美术课自己乱涂乱画的时候,他就拿出他的小本子,在某个没有画完的老鹰身上添几根羽毛什么的。每一笔画一根,想很久再画一根,画十多根都没有用过橡皮,每次画完一个老鹰,他都要长长地叹一口气。我也搞不明白什么意思,总之对这一切的形式感极其迷恋。
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这崇拜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他每次画老鹰,我都会很激动,一定要凑过去,看他慢慢地画着每一根羽毛,他每画一笔,我就听到自己在心里欢呼一声。我甚至决定长大以后一定要长得和他一样,至少要一直穿蓝色的领口磨得发白的中山装,留略长的油亮的头发,往后梳齐了但偶尔垂落几根,眼睛里永远要有些心慌意乱的样子,满脸的胡子碴要有春风吹又生的长势。总之,我觉得成为这样的男人一定是完美的。
然后在一天的下午,又屁颠屁颠去老师的办公室看他画老鹰的毛,上次有几根落下没画,我估计着今天可以赶上看他画最后的几笔,还有那一声长叹。结果走到办公室门口,却突然听到男人的抽泣声,赶忙凑到门缝往里面偷偷张望,竟然看到我的偶像头发蓬乱跌坐在椅子上,双手捂着脸,我看不清表情,只看见他的肩膀随着哭泣一抽一抽的,低声地呜咽着!满头白发的校长板着脸站在他旁边,眉头紧锁,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具体讲了些什么,我年纪太小听不明白,只记得一些破碎的词语,“女同志”“作风”“流氓行为”,等等。当然我长大以后自然明白了那时大约发生了什么,肯定也不过就是爱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但那一瞬间,我只觉得自己的偶像如同被闪电击中的雷峰塔,就这样颓然地无声无息地倒了下来。我竟然崇拜一个流氓!一个会对女同志犯作风错误的披着中山装的流氓!!!我轻轻地扶着墙靠倒在门边,身体僵死一动不能动,好久都没有离开。到现在自己也很难相信,就像读到这里的你们一样难以相信,但事实真是这样,那个小小的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心碎了,碎成了很多片。那是少年的处子幻灭,曾经完美的世界一下子就蒙上了令人厌弃的灰尘。
几天后,我曾经的偶像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走进教室又开始给我们上课了。依然在小本子上画老鹰,依然画到最后长叹一声,小朋友们仍然会很兴奋地围拢着看他画画。谁也不知道那个秘密,只有我,从此再也没有去看过那个小本子,就像一个怀揣了炸弹的恐怖分子,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把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的。然后也成了一个会画老鹰的人,画过各种各样的鸟儿,也画了很多美丽的姑娘。直到有一天,第一次听到有个女人流着眼泪问 :“你怎么和个流氓一样!?”我才突然明白了,潜移默化里榜样的力量。
作品简介
《坦白书》,马良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
如果可以到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生活一天,你会怎么选择?
六年前,艺术家马良在微博上提出这个问题,八百多名网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多半是关于回忆和梦想,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收录于本书第六章。马良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这本书里收录的所有文字、摄影、绘画、装置、草图和手稿作品却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他的回答,这个回答独特、真诚、精彩,却也与每个人的答案并无不同: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永远是那些多情、疼痛、难忘而已成定格的青春;如果能够去到未来,则一定要去看望那些热血、骚动、古怪但尚未实现的理想。
本书是世界摄影金奖获得者马良对于艺术创作,对于逝去时光,对于生命本身最为彻底的一次坦白,共收录马良各类艺术作品八十余幅,创作手记和散文三万余字,献给所有怀才不遇的发胖了的家禽,献给那些曾经幻想过翱翔万里的心,献给所有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
我记下了些书本里我从来没有读过,但生活最终教会我的道理;一些我作为一个七尺男儿曾经羞于泄露的过于敏感的体验。以及一个选择了艺术创作,选择了这种生活的人,不得不面对的自我审判,那些自己对自己的严刑逼供,宁死不屈。 ——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