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至20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推出“存天雅集·博物赏识”特别项目——展出馆藏沈周《山水册》,并展开连续三晚的对话。这是继去年展出馆藏文徵明《五瑞图》、唐寅《岁寒三友图》后,第三次以一件馆藏,讲述画内画外,沈周、明四家,以及明代士人的社交生活以及对当下的影响。
沈周《山水册》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序厅展出3天
在美术馆一楼序厅,沈周《山水册》八开陈列在墙上,尺幅比想象中大。八开中一开封面、一开为自题,展出的另六开分别为危石中的老树枯藤、夕阳之下鸟飞还,山水之间的垂钓渔翁、跨水草亭内的二叟清谈,大雨中的一叶扁舟、雪中的行旅……如同沈周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套《山水册》既画下了“当下即成的感兴”,也画下了“心与天游的自得”。
沈周《山水册》之一
卷后沈周自题:“右画册凡若干幅,山水、树石、风亭、溪馆、月露、风云,各自为状。其间描写远背古人,谓为得意,则吾岂敢,然观者或有取焉,是亦老朽之幸也,此此册始于弘治辛亥(1491年)之春终于壬子(1492年)之夏,非诧其为之不易,而自家兴味自不多得耳。沈周。”后钤印:“启南”、“白石翁”。
沈周《山水册》自题
从中可知,作这套册页时,沈周时年64岁,属于沈周晚期作品。这时期沈周的绘画,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笔墨粗简豪放。他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茫、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
沈周的画中,几乎都有小小的人物,他们在喝茶、聚会、抚琴、送客,表达的似乎就是苏州文人的生活。沈周的笔下,不论描述悲哀或者欢喜,均以他自己纯真而丝毫不造作的笔调表现。他把生命的内心感悟以直接地将其表现的手法作为自己的绘画信念。
沈周《山水册》之一
沈周绵延至今的影响力
沈周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15世纪后半世在戴进之后最有影响的画家,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明代中后期百年间有着“一曲天下”之势的“吴门画派”的开宗大师,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特有的艺术内涵及其作品中高度的历史价值,决定了他在艺术史上挥之不去的种种记忆。
沈周80岁画像,1506年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长洲相城(今江苏苏州)人。受他早年的老师杜琼、刘珏的指引,从王蒙开始入元人门径。而王蒙与沈周的祖父良琛过往甚密,王蒙曾踏月夜访沈良琛并为其作画,王蒙的《太白山图卷》即为沈家珍藏。沈周的祖父和父亲均能诗擅画,“有名于时”,并且乐善好客, 一时名流,皆相过从,时常高朋满座,过着品诗论画饶有“吴趣”的大知识分子兼大地主的闲适优雅的生活。沈周自幼便熏陶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沈周早年临过唐宋元诸家作品,而对王蒙用力尤勤,于这位“笔能扛鼎”的元代大家身上受惠良多,这可以从他《庐山高》等秀润可爱的早期画风中窥见一斑。
沈周《山水册》之一
沈周平生虽然优游林下,足迹亦只在南京、杭州、宜兴、虞山、吴中一带,却交游无数,名满天下——恰如其学生文徵明所言,先生以布衣之杰,隆望当代。沈周无疑已成为了当时苏州朝野众孚的“精神领袖”,在画坛,他是“吴门画派”集团的美学理念同时也是艺术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者,是开一代风气的主导者。嘉靖年间苏州名士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评“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确定了他在画坛的崇尊地位,也开启了明代中期吴中文学流派、吴门书派、吴门画派等各艺术流派,并且对后世的董其昌、清代的四王吴恽均有一定的影响。
册页前的题签
这套册页是如何成为刘海粟藏品的呢?据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汪涤在第二场雅集中介绍,册页前的题签和册页后的题跋均来自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熙。张大千在书画上拜过李瑞清与曾熙两位名人为老师,他们当时都寓居上海,对张氏多有提携。据曾熙在题跋中说,这套册页来自镇江戴氏家族,后转由李瑞清收藏,再到了曾熙手中。曾熙评论此册道:“水墨四帧,淡逸深永,有突入南宗宋人者,有非吴仲圭所能到者,功力深处复见天机,其过人盖在此。”。刘海粟与张大千同辈,也与曾熙多有往来,这套册页可能就是曾熙去世之后转为刘海粟所藏。如今册页上盖有“刘海粟家珍藏”“海粟审定”等印章。这说明,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海上画坛,沈周也是备受推崇的。
册页后的题跋
沈周诗画的融合研究
沈周几乎每画题诗、倚诗作画,诗意即是画境。作为文学研究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汤志波从诗文的角度讲述了沈周式中国传统文人的诗画关系。他在八年前整理沈周诗文材料,出版《沈周集》,其中收入了沈周三千多首诗,在进行校刊对比后,发现随着沈周画风从“细沈”到“粗沈”的转变,他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汪涤和汤志波就诗画融合谈论沈周
据汤志波的研究,早年沈周学唐诗,在他早期的稿本可以明显看到亦步亦趋,模仿“唐风”的现象。但与画风转变一致,沈周大约在40岁以后转向宋诗,他学陆游、苏轼,也学中晚唐白居易。在他的影响下,苏州文坛也开始学白居易、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沈周《山水册》之一
在展出册页上,每一页均有题诗,也基本是“老妪能解”的白居易风格。其上画的,更是生活的日常,如同宋诗关注生命中细枝末节的微妙感动。
除了在画中表达生活、交友,生活的日常琐事也会被记录在诗稿中,虽然到了中晚明就有人批评沈周,觉得学诗要学盛唐,“但如今反观,沈周日常生活、美术和诗歌创作是一致,他就写日常生活所见,用画笔表达、用诗歌记录,他的诗和画可以打通研究。”汤志波说。
沈周《山水册》之一
所以在这套册页的中,有雨中泛湖、亭中清谈,让人感到无边的开阔。沈周似乎在落英缤纷的水岸,在咏叹生命无边的美好,写下“松风涧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的词句。
对于苏州园林和江南山水的记录,是沈周绘画的重要主题。他以写意的笔墨描绘了真实的场景,汪涤举例说沈周《千人石夜游图》就表现了画家一个人在虎丘著名景观千人石上策杖夜游的闲适状态。因为家人葬在苏州西山,沈周常常出游这一地图,绘制了不少“西山图”,表现了墨色淋漓的雨意云山场景,传达出他对江南的自然环境的真切感受。
沈周《山水册》之一
相比现在的分科制,沈周是全才。除了诗画外,他还有文言笔记小说的创作、还懂中医。这也提示着当下的学术研究要打破学科壁垒,以跨专业的方式进行研究。
沈周《山水册》之一
除了汪涤、汤志波艺术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讲述外,连续三晚的雅集中,画家张弛、徐旭峰从各自创作的角度探讨沈周;画家肖谷、中日文化研究者黄立俊以及上海汉潮文化创始人、“95 后”的文言,则从沈周《东庄图》的转化、摄影、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IP挖掘的角度再谈沈周。据悉,这是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第三次“晒宝”,去年此时,一件馆藏高近1.89米的巨幅文徵明《五瑞图》,也以此拉开“存天雅集·博物赏识”的序幕。三场论坛从“五瑞图”在艺术史中的变迁与影响、文徵明所引导的中式文人的生活方式等角度解读作品。
从去年夏初的端午物像,到冬日“博物赏识”系列展出一件馆藏作品唐寅《岁寒三友图》,并由相关学者面向公众畅谈唐寅作品与明代士人的社交生活,聊电影中唐伯虎的人设及其交友圈,聊他与当代生活中流行文化的关系。
2020年12月,馆藏作品唐寅《岁寒三友图》展出现场
据悉,依托刘海粟先生的收藏,目前刘海粟美术馆拥有唐至清的古画200多件,对古画的研究解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对于古画的展示也很慎重。古画需要深入的解析、研究、解读。通过“晒宝”、邀请专家解读和网络直播短期活动的方式,也希望让藏品活起来。
沈周《山水册》之一
沈周《山水册》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序厅展出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