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郑永年:大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如何理解?

在国际关系中,世界的无序状态一直被视为是常态。正因为是无政府状态,战争也被视为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而和平则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

在讨论“新型大国关系”之前,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讨论,包括有没有世界秩序?需要不需要世界有秩序?世界秩序是如何产生的?大国和世界秩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里主要要说明大国关系并非只是任何两大国或者几个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或者多边关系。一句话,大国关系是关于世界秩序的大问题。

有没有世界秩序?在西方国际关系文献中,主流观点就是一致的,那就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是无政府状态。西方国际关系的两大学派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者的起点都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也应当说,这两种流派也已经成为西方政治人物和决策者所经常遵循的意识形态,它们对西方的外交政策一直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在国际关系理论,它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方古典时代,希腊人修昔底德被视为第一位现实主义者。在中国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量权”的主张也是现实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

20世纪,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曾主导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局面逐渐形成,使得权力政治观被广泛认可,以此为背景,现实主义发展成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流派。

郑永年:大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如何理解?

作为国家关系理论的另一个主要流派,自由主义最初起源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理想主义。

一战前,欧洲的政治家普遍推崇均势论,也则是通过结盟的方式维持来维护国家利益。不过,一战爆发给政治家们当头一棒,促使他们反思人类理性,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由此形成,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和美国总统伍德尔·威尔逊。

上诉两种理论的诞生背景和发展轨迹存在差异,不过两者均认为,国际社会是在一个无政府状态中,也即是在没有一个支配一切的权威或世界政府的体系中运行的。因此,如何构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关系,成为西方政治人物和决策者所经常遵循的意识形态,它们对西方的外交政策一直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世界的无序状态一直被视为是常态。正因为是无政府状态,战争也被视为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而和平则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

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尤其在世界进入主权国家时代之后更是达到了顶峰。

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是指具有永久的人口、固定的领土、有效的政府和与他国交往能力的政治单位。这一概念的形成始于1576年法国哲学思想家让·博丹发表的《国家六论》。

让·博丹认为,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最高权力,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

161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波及范围涉及全欧。1648年,战争结束,参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接受了主权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小国都在条约上签字获得了主权,正式成为了主权国家。

以上述和约为起点,主权国家的概念从欧洲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1933年12月26日,美国及中南美国家共19国签订《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开创了将“主权国家”的定义写入国际条约的先例。到现在,没有一个国家,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不自称为主权国家。

在主权国家时代,主权国家就是国际社会的单元,没有一个政府可以自称为高于主权国家。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高于主权国家之上的政府,或者世界政府。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的无政府状态的确就是常态,世界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像主权国家内部秩序那样的世界秩序。

对主权国家来说,没有一个高于主权国家政府之上的政府意味着什么?很简单,这意味着,没有其他组织会考量你的利益,你必须尽你所能来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没有任何组织在你的利益甚至安全面临危险的时候会来保护你,你必须自保。因此,对主权国家来说,最高的利益是国家的安全,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

人们更是用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来解释历史上的战争,包括一战和二战。当然,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无论是近代以来的主权国家还是主权国家之前的各种传统国家,内部冲突甚至内战也经常发生。但不管是怎样的冲突,终极原因就是各个个体(人、组织、国家)之间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个自私的个体在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倾向于把他者的利益最小化,冲突就自然发生。

不过,对“世界的无政府状态”的假设是可以加以质疑的。经验地看,没有世界政府不是等于没有世界没有秩序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世界的无政府状态,每一个体都会面临无政府状态的威胁,因此构建秩序也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正如只要有人的地方总会出现一个秩序那样,人类社会实际上也是有秩序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国际秩序。

首先是帝国形式——在帝国产生之前,人类社会由各个分散的和互相不发生关联的地方政权组成。帝国是第一种世界秩序,它把各个地方连接成一体,形成一个共同体。

在现代国际政治范畴内,“帝国”的概念有狭、广之分:狭义上,帝国仅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君主制政体国家——限于领土规模、政治体制和国际影响力的要求,几乎所有狭义的帝国都出现在亚欧大陆;广义上,只要是统治或支配的地域广阔,且国力强盛一时的国家,均可称为帝国。

尽管人们对帝国的概念存在分歧,但所有的帝国均有一个共性,也即是帝国范围拥有鲜明特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体系,以及相似人文价值观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诞生过多个帝国,比较知名的有莫卧儿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等。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经历过不同的帝国形式。但所有帝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统而不治,只是维持着一个简单的秩序。在很多情况下,这个秩序非常脆弱,帝国之内的各个地方共同体仍然具有很高的自主权,基本处于自治状态,并且随时可以脱离帝国的管辖。帝国之内能否维持整合完全取决于帝国政府本身力量的兴衰。帝国为地方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和贸易、文化交流、人口的流动都发生在帝国之内。同时,不同的帝国之间也发生着经济、贸易、文化等交流。从这个视角看,人们往往把帝国视为第一波全球化。

帝国之后,欧洲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时代,之后才进入近代主权国家时代。

主权国家产生之后,主权国家间的战争成为常态。

仅在20世纪,就爆发了两次人类社会罕见的世界大战,除此之外,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也陆续爆发;进入21世纪,战火依然持续不断,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国家先后陷入战争的漩涡。

为了减少甚至避免战争,人们也设想着各种高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家组织,来规制和约束主权国家的行为,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体制就是这方面典型的努力。

但是,必须把国际组织和世界秩序区分开来。尽管国际组织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或者维持一个世界秩序,但其本身不是世界秩序。国际组织就是由各个国家参与的,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主权国家之上的组织。

从历史上看,没有大国和强国在背后的创始、支持或者操纵,国际组织就不会有重大的意义。国际组织对于世界秩序的积极面在于其创造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类似于一个人为创造的人类共同体,参与国似乎获得了一种成员资格,一种认同感。

以1994年成立的世界经贸组织(WTO)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为例,两个组织在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扩大商品生产与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全球化潮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WTO的建立。

WTO目前拥有164个成员国,能囊括这么多国家,足以说明这一国际经济组织的福利属性。

正如每一个个人,每一个主权国家除了追求物质利益,也追求非物质利益,尤其是声望。即使在这个国际平台上,主权国家并不能得到多少物质利益,但恰当的行为则可以为这个国家带来声望,也就是其他国家对这个国家的认同。对国家声望的考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调节甚至制约主权国家的国际行为。国际组织因此有助于世界秩序的产生。

以上分析说明,世界曾经存在过秩序,也仍然需要一个秩序。但今天的现实是,我们所面临的这个世界几乎处于无序状态的边缘。人们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是否需要一个秩序,而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秩序和如何建设这样一个秩序。(文/郑永年)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