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在经过全面修缮后,与新建纪念馆隔街相望、交相辉映。中共一大纪念馆近日重新开馆后,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多种展示手段,展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在展陈中,由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品也成为该馆一大亮点。
6月23日,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们向澎湃新闻讲述了他们的创作历程,纪念馆展陈项目总设计师胡晓云就展示馆的展陈设计与澎湃新闻进行了对话。
中共一大会址新建的纪念馆设有“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包括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7个板块,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多种展示手段,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
中共一大纪念馆
展厅现场
展陈中,除了文物实物与文献的展示外,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是该纪念馆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批观众合影留念。6月23日,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们向澎湃新闻讲述了他们的创作历程。
澎湃新闻记者在纪念馆内看到,前厅正面照壁及两侧墙面,有结合展览主题设计三组大型陶板装饰浮雕。左侧为《中流砥柱》,右侧为《民族脊梁》,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展示了党的历史征程。这三组作品由艺术家董春欣、汪宁、吴帅帅、沈晨毅共同创作。董春欣告诉澎湃新闻,在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多次到革命圣地现场观摩采风,也和展陈设计团队一起对壁画的材质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实验。“一开始考虑选用陶板雕刻绘画的形式。但是由于此次壁画体量的巨大,以及工艺条件的限制,最终选用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瓷板画。其在色彩层次的丰富性以及材料的稳定性方面达到最佳效果。”
展厅现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
《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局部)
在序厅中,则是雕塑艺术家蒋铁骊为纪念馆创作的雕塑作品《历史选择 伟大的起点》,表现了13位一大代表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的历史瞬间。主雕两旁石墙上,镌刻着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两侧则设置了浮雕墙,一侧以一大会址、博文女校等石库门元素,反映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另一侧以南湖红船、烟雨楼等视觉元素,反映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和红船精神。
蒋铁骊谈及《历史选择 伟大的起点》的创作时说,“雕塑运用写实和概括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13个人物在保持相对独立的性格刻画的同时,强调雕塑完整的视觉面貌,使13个人物形成有机整体,显示出坚强有力、充满理想的革命初心。”
(中)主题雕塑《历史选择 伟大的起点》,两侧为艺术浮雕
主题雕塑《历史选择 伟大的起点》
创作序厅浮雕作品的是艺术家邱加。他告诉澎湃新闻,“考虑到空间的分布与主题内容的呈现,我将整个浮雕定位成一个横向的时空河流,将不同地域、地点、时间、空间的主要事件以视觉节点方式串联起来。浮雕在视觉上就成为在主题雕塑与宣言墙下最基础的一个连贯的层次。同样的‘水’将一大与红船连接起来。”同时,邱加将代表石库门建筑的“砖”的元素来呈现水的意象。
值得一提的是,邱加还参与了纪念馆外立面上的浮雕及铁艺创作。他以雕版作为浮雕形式,用平面图案及像素化处理表达了天安门、渔阳里等场景。
纪念馆建筑外立面上的浮雕
陈树东油画《星火》
在展厅内,设计团队希望以艺术创作来凸显重点板块。例如,在“早期组织、星火初燃”部分以文献资料呈现了早期58位党员的人生历程,而艺术家陈树东根据这些人物,以写意手法创作的油画作品《星火》描绘了这些共产党员,以此为展区增添了色彩。
陈树东告诉澎湃新闻,“在以往的历史画创作中,“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总是难以处理的矛盾,人们往往不自觉的把历史画理解为“真实的表现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越细越具体越好,相当一部分画家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而不惜压制艺术上的探索和展现。在那些作品中,人物场景和环境都得到了逼真的再现,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容易,需要很高的写实功底,但如果把这种做法推向极端,也会产生一种遗憾,艺术本身就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依据,而完全成为历史的图解。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逐渐把《星火》这张历史画的重心从“历史的真实”转移到“艺术的真实”上来,希望通过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来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
对话|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陈项目总设计师胡晓云
当天,澎湃新闻采访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陈项目总设计师胡晓云,谈及展陈设计理念。
澎湃新闻:整个展厅的面积有多少?有多少件文物及艺术作品?
胡晓云:展厅面积是3700平方米,整个展厅的设计是按大客流来设计的,空间很大。其中展示文物约300多件,而艺术作品中,大作品有七八件(组),小作品10多件。此外,展厅中还有一件俄罗斯大家谢洛夫的作品《十月革命的影响》。
展厅现场
谢洛夫作品《十月革命的影响》
澎湃新闻:可否谈及一下一大纪念馆的展陈设计理念是怎么样的?展厅中的艺术品是如何与展陈文物相呼应的?
胡晓云:展厅中的内容实际上是分重点、亮点。内容的重点亮点是我们要用艺术作品、多媒体、场景来表现,以此讲出这些故事。比如,58位早期的党员用油画表现比较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用多媒体结合场景表现比较好。所以我们所有的艺术品、多媒体,都是根据内容来进行设计,这个很重要。这也是展馆中比较重要的一块。此外,在一个展厅里,我们不希望有重复的艺术品种类。
展厅中以场景和多媒体相结合表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澎湃新闻:整个纪念馆的展陈大约花了多久进行筹备?
胡晓云:我们前前后后做了两年。展厅中的展柜,也是根据内容来设计的。如何展现文物,是立体展示,还是通过一个个小展柜展示,全都进行过详细规划。
澎湃新闻:整个陈列中,最难设计的一部分是什么?
胡晓云:重点、亮点的呈现是一大难点。我们不想重复自己,也确实要给馆里面留下点东西。那么要留下来的就是艺术品,好的创意,别人没做过的。
如何让观众喜欢一个场馆?主要是要将空间做好,色彩做好,环境做好,可看性强,那么这个馆就有生命力了。其实纪念馆的展陈是所有场馆里面最难做的。因为可展现的文物以纸张为主,不像博物馆里的文物展示。这里,我们要靠环境、氛围、艺术表现、多媒体的组合成立,让观众喜欢看这些内容。所以对我们来说设计是比较难的一个课题。
展厅现场
澎湃新闻:整个设计中,有哪些地方经过多次方案修改?
胡晓云:每个方案全部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从一个想法到整理,再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如前厅的瓷板画就前后历经20多稿。
我们不能太强调形式,主要还是要表现内容。此外,还要考虑空间的大小,我们为主要的艺术品都留有观赏的空间,考虑了声音的设计,还考虑了参观的浏览线路。因为考虑到大流量,整个展厅的浏览线路是纵向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