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美术馆里的建筑展:当目光向下时,看到那些本色与温暖

在一个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背景下,除了直指天际的城市大厦与水泥森林,如果关注每个城市,下沉到生活轨迹中,或许,那些温暖、细腻、共情、有呼吸感的小生活,才是无限贴近于今日中国的底色。

在一个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背景下,除了直指天际的城市大厦与水泥森林,如果关注每个城市,下沉到生活轨迹中,或许,那些温暖、细腻、共情、有呼吸感的小生活,才是无限贴近于今日中国的底色。7月3日起,展览“向下生活里的X种空间方案”在嘉陵江畔的重庆悦来美术馆开幕,展览邀请长期活跃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8位/组建筑师,在美术馆的8个展厅分别展出各自的作品/方案。参展建筑师几乎涵盖了目前中国活跃在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师群体的各个年龄段。

主办方表示,展览“向下生活里的X种空间方案”是美术馆里的建筑展,是建筑师做的艺术展。“向下”包含着对生活相关的思考,可以看到很多不曾见过的重庆的角落,看到“向下”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活色生香,把重庆这座城市涂成一个魔幻城市。

据策展人冯博一、王晓松介绍,“这些作品/方案并不是全然的概念虚构,而都是有具体的落地项目为依托,有清晰、可靠的实施路线;它们既能够体现中国建筑师严谨的职业素养,还呈现出了被建筑教条所遮蔽、被消费社会同质化的‘向上’生活所挤压的实践现场的活力;相对于大时代的宏大建造景观,我们更关注城市生活缝隙中的人情世故,以无限贴近今日中国的底色。而且,展览不仅关注以人为主题的现代城市和生活进化中的问题,还有它们可能面临着的消失和影响所有物种生存的潜在危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过去的30年,中国城市化的更新主要依靠大量老城和村庄的拆除盖新。当城市飞速发展时,新城、新区、新建公共建筑,都趋于同质化,一味追求大和新,空洞且缺乏人情味。城市更新工作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在前言中说:“在现代生活的剧烈变动中,中国的空间设计、规划和制造者们用自己的知识在进行具体形态设计和建造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的生活方式。中国建筑师把目光不断下沉到生活的各个基本面,通过对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群诉求、个人情感等的细腻把握来寻找不同的空间解决之道。我们认为,这些‘向下’的空间思维以及他们受微观生活经验启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成果,是理解时代精神的重要入口。”

城市更新,不应是完全抹去重来

“在狭长的巷道里,仍然可见废墟中的点滴历史痕迹,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门匾、家门口的盆栽,村子尽头一棵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树下供奉着土地神…… 一切细节凝固了直至村子被拆的前一刻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印记,承载的浓厚情感和回忆可见一斑。”这是马岩松在珠海银坑村文化中心改造竞赛开始之前对银坑村进行历史调研和实地采风时所见到的场景。

银坑村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是一座靠海自然形成的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村落。2018年,珠海市政府开启了银坑村的拆迁工作,计划在此打造市级文化艺术中心。当新的地标文化综合体即将取代旧村庄时,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是唯一反对完全拆除的提案,而是选择采用保护和更新的手法,改变原有场域功能的同时,尊重村落的历史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情感诉求,贴合银坑村原有的布局,复原几百年来村民在这里聚集的公共生活场景,并用巨大的穹顶“保护”起来。

马岩松 《穹顶下的村庄》

马岩松 《穹顶下的村庄》

“中国的城市更新,尤其是历史街区,应该是保护、复兴,再创造;而不是完全抹去重来。建筑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并承载着情感和回忆。没有了‘人’,文化和文明的延续都无足谈起。缺乏人情味和对历史尊重,一味大拆大建并不是建筑应该传递的文化价值。历史中几百年自然形成的真实痕迹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广场、大建筑,没有根源和灵魂。我们应该把目光的焦点放回到历史和已有文化的延展,避免人为的‘断层’,让人、自然以及历史和未来并存于一个和谐的世界里。”建筑师马岩松认为。

7月3日,展览“向下生活里的X种空间方案”在重庆悦来美术馆开幕,澎湃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为珠海银坑村进行文化中心改造提供的竞标方案——“穹顶下的村庄”,正是马岩松此次带来的参展作品。与之一同参展的还有程大鹏、何志森、李涵、刘珩、汤桦、徐腾、张永和+李诗琪等7组活跃在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师群体,他们以“空间智慧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利用悦来美术馆不同的独立空间,呈现建筑师对城市体验空间的转化以及对城市收缩、变异生活中不同空间变化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具体空间解决方案。

参展建筑师的出生时间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几乎涵盖了目前中国活跃在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师群体的各个年龄段。展览并不直接回应经典建筑史问题,建筑师在不同条件和资源限制下,通过设计、规划来解决夹杂在宏大叙事和光鲜生活的缝隙里的问题,这是超越了“房子”建造的、真正为民生的智慧,在其中的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些智慧的根源是来自野生的空间解决办法。

此次展览由悦来美术馆主办,俞可担任艺术总监,冯博一、王晓松策划。据策展人冯博一、王晓松介绍说,“这些作品/方案并不是全然的概念虚构,而都是有具体的落地项目为依托,有清晰、可靠的实施路线;它们既能够体现中国建筑师严谨的职业素养,还呈现出了被建筑教条所遮蔽、被消费社会同质化的‘向上’生活所挤压的中国实践现场的活力;相对于大时代的宏大建造景观,我们更关注城市生活缝隙中的人情世故,以无限贴近今日中国的底色。而且,展览不仅关注以人为主题的现代城市和生活进化中的问题,还有它们可能面临着的消失和影响所有物种生存的潜在危机。”

城市的“千篇一律”间,意外遇见重庆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多件作品是依据重庆的城市地域特点进行创作,极具在地性。包括设计师李涵的《1/4重庆楼房的1/1》、设计师徐腾的《意外重庆》、建筑设计师刘珩的《重庆森林》等。

李涵的《1/4重庆楼房的1/1》是为此次展览创作的空间装置,以1:4的比例“绘造”一栋普通重庆居民楼的四分之一。它既是一个容器,将绘造社的一系列模型作品容纳其中,同时自身也是一个大模型,构成了一个由1:1的真实世界到1:4的大尺度模型世界再到1:25到1:50模型的微观世界的渐变梯度。另外,李涵和设计师胡妍创立的绘造社以重庆的建筑景观为背景,创作一幅巨大的壁画与这个展览的空间相呼应。“绘造社一直对图像与空间的融合感兴趣。在最基本的空间原型上,我们用廉价的表面装饰材料‘建造’一个重庆楼房的图像。它既是图像,也是建筑的‘面层’,同时又围合出空间,从而营造一种暧昧的空间与图像的关系。”李涵介绍说。

李涵 《1/4重庆楼房的1/1》

李涵 《1/4重庆楼房的1/1》

设计师徐腾认为,我们的城市可能已经“千篇一律”,但是重庆却是个例外:船停在高地,桥下还能住上几户人家,黑洞的那一头有独一味的美食,防空洞也可以是加油站,废旧物品也能做出实用的生活器具,这其中的建造智慧令人惊叹。重庆是中国城市史上的一个独特样本,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对此却似乎知之甚少。

徐腾 《意外重庆》 船屋

徐腾 《意外重庆》 船屋


徐腾 《意外重庆》中的船屋

徐腾 《意外重庆》中的船屋

 《意外重庆》是由徐腾、曾毅、岳阳于2014年发起的一项城市踏访计划,试图通过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来观察、记录和研究重庆本土的空间逻辑和生活方式。业余川剧团、船屋、野庙、交通茶馆……这些即便重庆本地人都鲜为人知的地方,在《意外重庆》的展厅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陈出来,设计师还以手稿的方式在每一组图片旁边标注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如在交通茶馆的图片旁,他写道:“交通茶馆之所以叫交通茶馆,首先它的交通很特别,必须走人家的店里面才能进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那店的仓库或者逃跑通道呢。其次交通茶馆这里的环境和喝茶的人之火爆也是比较特别的,茶凳、茶桌、窗子、门等都保留过去解放前的样子。这里面的人儿也特别,清一色的50+的老头,唯有一50+的女客人。”

徐腾 《意外重庆》展览现场

徐腾 《意外重庆》展览现场


“我们很幸运地在城市边角空间中撞见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人,他们共同表达着一种与当代大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趣味,同时建构出一种随机应变的空间智慧。可惜的是,在近些年的城市治理中,这些场景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徐腾说。

建筑设计师刘珩此次参展的作品《重庆森林》以重庆城市的整体印象为背景,以悬浮的金属色氦气球(轻、而又被可能随即而变、随机组合的不同重量牵扯着)作为覆盖了全部的空间的一个生活层;用泡沫模型制作的重庆地标性建筑作为中间的生活层;从重庆当地搜罗来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落地的生活层面。刘珩认为, “研究是为了准备更好的落地”,应具有可执行性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动意识。建筑要落在具体的空间现实中,它的物理空间从本质上就对人的行为、思考的关系设计和规范。

建筑设计师刘珩 《重庆森林》

建筑设计师刘珩 《重庆森林》


建筑设计师刘珩 《重庆森林》

建筑设计师刘珩 《重庆森林》

“重庆是一座让人充满创作欲望的城市,在展览的创作过程中,参展建筑师们穿梭在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中,感受到一个异于往常建筑师视角中的重庆,重庆的鲜活带来了巨大的创作欲望,建筑师们在悦来美术馆里做出艺术的呈现,希望与大众产生更贴地气的互动,带来不一样的未来视角。”刘珩说。

据了解,此次参展的作品/方案还包括建筑设计师张永和+李诗琪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建筑设计师汤桦的《共享界面》、建筑设计师程大鹏的《野兽城市》、建筑师何志森的《农林市场欢迎您》等。

建筑设计师程大鹏 《野兽城市》

建筑设计师程大鹏 《野兽城市》


建筑师何志森 《农林市场欢迎您》

建筑师何志森 《农林市场欢迎您》

《共享界面》基于竞赛获胜项目“深圳东昌小学”项目。在此项目中,引入了“文创骑楼”的概念,成为一个有厚度的共享界面。《民间叙事》则以重庆的一栋大楼的1/4比例为模型与展览空间融合。这个模型的外墙用绿色塑料筐模仿居民自封阳台的材料,作品的内部陈列了《胡同蘑菇》模型系列 

建筑设计师汤桦 《共享界面》效果图

建筑设计师汤桦 《共享界面》效果图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展览现场呈现了即将于2021年9月份开学投入使用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模型。据介绍,“生活即教育”是“非常建筑”为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园做设计的指导思想,这意味着学习不仅仅在教室里发生,而是可以在校园里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是食堂、宿舍、咖啡馆;它也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动脑,也是动身体,走、看、听,特别是动手。

在展览开幕式上,重庆市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黎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张黎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向下生活里”的设计理念,让冰冷的建筑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温度。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局部? 摄影:吴清山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局部  摄影:吴清山

重庆悦来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菊梦在开幕活动上表示,展览“向下生活里的X种空间方案”非常值得期待,这是美术馆里的建筑展,是建筑师做的艺术展。“向下”包含着对生活相关的思考,涉及到教育、菜市场、棚户区等N种对于重庆生活的关注。在这个展览里,可以看到很多我们不曾见过的重庆的角落,看到“向下”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活色生香,把重庆这座城市涂成一个魔幻城市。欢迎大家走进悦来美术馆,看到不一样的建筑、不一样的城市想象、不一样的设计以及对生活的不同关注。参展建筑师代表刘珩在发言中说,本次展览极具挑战性,让建筑师们尝试从一个特别具体的城市出发,展示未来空间的可能性。重庆是一座让人充满创作欲望的城市,在展览的创作过程中,参展建筑师们穿梭在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中,感受到一个异于往常建筑师视角中的重庆,重庆的鲜活带来了巨大的创作欲望,建筑师们在悦来美术馆里做出艺术的呈现,希望与大众产生更贴地气的互动,带来不一样的未来视角。

作为“城市美学”的践行空间,重庆悦来美术馆将秉承开放的国际视野,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交流与展示平台,兼具室内和室外公共艺术展,致力于创造美学属性之外的生活潜力,拓展艺术衍生的边界,为城市建设和社区文化注入独有的美学基因。据悉,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0月8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