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28年,时任教于齐鲁大学的吴金鼎调查了城子崖遗址,开启了山东考古的先河。从城子崖的发现和发掘开始至今,山东考古历经百年发展历程。在这百年中,山东地区已经构建起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7月6日,筹备已久的“山东考古成就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200余件山东地区出土的重要文物同时亮相,讲述从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至今,不少文物是首次对外展出。
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鸟瞰
1928年,时任教于齐鲁大学的吴金鼎调查了城子崖遗址,开启了山东考古的先河。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中国考古学者首次对史前遗址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发掘,这次发掘发现并命名了龙山文化,发现了中国第一座史前城址,出版了中国考古学的第一部田野考古专刊《城子崖——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新石器时代遗址》。城子崖发掘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城子崖遗址因此获得“中国考古圣地”的殊荣。
城子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城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村东北,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的北侧,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可分为周代城址、岳石文化古城、龙山文化古城上中下3层,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证。
吴金鼎(左)与梁思永(右)
从城子崖的发现和发掘开始至今,山东考古历经百年发展历程。在这百年中,山东考古工作者做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7月6日,筹备已久的“山东考古成就展”终于和公众见面。在这场展览中,观众或许能够找到埋葬在光阴与黄土中的神秘答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百年来,经过一代代考古人呕心沥血的发掘研究,目前山东地区已经构建起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山东百年考古展沿着各个史前文化确立的时间线,追溯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玉覆面
展览现场
铜提梁壶
一、龙山文化,推翻中国文明西来说
龙山文化遗存分布图
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圣地”章丘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开启了山东考古的先河,也实证了中国文明薪火相传的悠久历史。
城子崖遗址1930年代发掘探方布方示意图
在城子崖遗址中,我们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证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沿海一带,存在着一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它以磨光黑陶为典型器物,是与彩陶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1934年,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城子崖》出版。此后,日照、济宁、聊城等地先后发掘了大批龙山文化墓葬,进一步加深了学界对龙山文化的分期分区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山东考古学者构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都、邑、聚”理论,至今仍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发挥着指导作用。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
龙山文化是山东最早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紧密相联。它的发现和确立为我国古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确凿证据,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大汶口文化,实证五千年文明
大汶口文化遗存分布图
1959年,为配合津浦铁路复线工程,考古学家在山东泰安大汶河南岸的堡头村西,发掘了133座史前墓葬,随葬品丰富而精美。1962年,曲阜西夏侯遗址的发掘,从考古层位上确定了此类遗存早于龙山文化,196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提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
考古发掘成果显示,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经济发展迅速,手工业制作技术也日趋精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了多处面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区域性中心聚落,海岱地区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开始加速。大汶口文化陶文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汶口文化陶文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解决了龙山文化的渊源问题,把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由龙山文化向前延伸了1500余年。
三、岳石文化,确认龙山文化的去向
岳石文化遗址分布图
1973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了泗水尹家城遗址,提出了“尹家城第二期文化”的命名,首次区分出了位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层之间的岳石文化层。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牟平照格庄遗址,为该类遗存的认识增添了新资料。
1981年,严文明先生提出了岳石文化的命名并得到认可,岳石文化是夏代至商早期分布于海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明确了龙山文化的去向,填补了山东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空白。
四、北辛文化,找到大汶口文化的来源
北辛文化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1978至1979年,社科院考古所山东队和滕县文化馆发掘了北辛遗址,发现了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之后两者的关系逐渐清晰,不仅为大汶口文化找到了来源,也使山东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往前提了1000年以上。
距今7000-6000年前后的北辛文化时期,农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区域内人口数量也有较大增长。从文化交流方面来看,北辛文化与南方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时代早期的半坡文化之间,已经开始了文化上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加快了各自文化发展的步伐。
五、后李文化,觉醒8500年前的历史
后李文化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20世纪80至90年代,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陆续发现了一批以临淄后李一期、章丘西河、章丘小荆山等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进而提出了后李文化的命名。后李文化的发现,将山东地区的史前文化提前至距今8500年前后,使山东史前文化序列更为完整。
近年来,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后李文化时期的炭化黍、炭化稻等植物遗存进行了研究,为山东地区旱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让黄河流域早期稻作农业的范围进一步北扩。
六、扁扁洞与张马屯,万载神州有遗迹
扁扁洞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2005年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发掘了扁扁洞遗址。沂源扁扁洞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确定了山东地区1万年前后的有陶新石器时代遗存。
张马屯遗址经过碳十四测年,年代为距今9000年左右,比后李文化遗存早了约1000年,代表了后李文化早期或早于后李文化的海岱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存。
这两处古老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并为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览现场
万载风沙,沧海桑田,遍布齐鲁山河的遗址,如同远古先民为我们埋下的一个个大型考古“盲盒”,在考古工作者们手中,重新绽放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明而生动的色彩,将遥远模糊的古老传说变成了可触碰、可见证的真实历史。
从章丘城子崖的发现和发掘开始至今,山东百年考古工作一路走来,不仅为中华文明的探索研究贡献了力量,也在其他方面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展览海报
“山东考古成就展”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承办。追溯文明起源,探寻齐鲁文化的深刻内涵,我们也许能从展览中找到答案。
展览名称:“山东考古成就展”
展览时间:7月6日——12月6日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
(本文综合整理自山东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济南时报、齐鲁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