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前门外三里河是如何消失的

北京历史上有两条三里河,都曾是京城的泄水河道,一条在阜成门外,因地处京城西部,俗称西三里河;一条在正阳门外,俗称前门三里河或崇文三里河。

前门外三里河是如何消失的

明万历年间地图上的三里河

 

前门外三里河是如何消失的

 

前门外三里河是如何消失的

《明史》中记载的三里河

 

前门外三里河是如何消失的

重修三里河记

 

前门外三里河是如何消失的

如今的三里河“水穿街巷”

北京历史上有两条三里河,都曾是京城的泄水河道,一条在阜成门外,因地处京城西部,俗称西三里河;一条在正阳门外,俗称前门三里河或崇文三里河。前门外三里河在元代叫文明河,位于大都城丽正门与文明门之间。明代时,由于长期未加疏浚,河道逐渐淤塞。明正统年间,重新开挖南护城河并筑坝蓄水,为防止雨季水溢泛滥,便在正阳桥东低洼处开通壕口,用来泄水。因壕口距东便门外大通桥约3里,文明河自此时改称三里河。此后,随着岁月更迭,三里河踪迹全无,只留下“三里河”这个地名。眼下,由于三里河水系恢复工程的完工,600年前“水穿街巷”的美景终于得以重现……

金代时三里河一带曾有老虎出没

关于前门三里河,《明史》上的记载是:“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在明万历年间的老地图上,这条小河由前门外东护城河壕口引出,向东南蜿蜒而下,经北深沟、南深沟、草厂九条、薛家湾,在南北桥湾与金口河旧渠相接,全长三里。据《北京三里河考》记载:金代三里河一带是中都城东郊,元代为大都城东南郊,湖泽众多,芦苇成片。《京师坊巷志稿》称:“元世祖于文明门(崇文门)外东五里立苇场,岁收苇百万以蓑城。”元代时三里河一带是城防物资(芦席、蓑草)的积存之地。当时大都城墙是土城,夏季城墙需要用芦席、蓑草覆盖防雨,于是在此设草厂(场),集中收储芦苇,以备汛期护城之用,由此便有了今天的芦草园、草厂等地名。

而此前的金代,三里河一带则是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地方。据《金史》记载,中都城东门阳春门外曾有猛虎出没,金章宗“驾出射获之”。辽金时期,西山一带时有虎豹出没,并下山至辽南京、金中都周边活动。金章宗有狩猎之好,常游猎于京畿。得知有虎豹出没于中都城周边时,他很是兴奋,令人寻其踪,发现之后当即禀报,曾多次“射获之”。

《北京水利史》载:金代曾开凿金口河济于漕运,但因卢沟河(今永定河)水势汹涌并含有大量泥沙,开凿之后无法行船,且有洪水之患,不得已最终放弃。到了元至正二年(1342年),由于漕运不足,中书参议孛罗帖木儿和都水傅佐向朝廷建言重开金口河,取代通惠河行漕运之事。“其自通州南高丽庄(今通州区大高力庄),直至西山石峡铁板开水古金口(今石景山发电厂院内)一百二十余里,创开新河一道,深五丈,广二十丈,放西山金口水东流至高丽庄,合御河(今北运河),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输纳。”新辟的这条河道,从大都丽正门(明代改称正阳门)前转向东南,流至十里河以南转向正东到高丽庄。这个建议得到中书右丞相脱脱的支持,“遂以正月兴工,至四月功毕”。《析津志》的记载是“百工备举,至十月毕竣”。但开挖之后,因“流湍势急,沙泥壅塞,船不可行。而开挖之际,毁民庐舍坟茔,夫丁死伤甚众。又费用不赀,卒以无功”。由于引起很大民怨,御史弹劾建议开挖金口河的责任者。脱脱作为丞相极力推脱自己的责任,最终将建言此事的孛罗帖木儿和傅佐予以斩首,以平民愤,而金口河随之废弃。

明正统年间为“泄水”开凿三里河

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推移,原来的城壕便随之填塞。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修葺北京城池,除将九门城楼和四角角楼修建齐全外,还将护城河加深,两岸砌筑砖石护坡,并疏浚护城河。当时北京外城尚未修建,正阳门外还是郊野。

正统五年(1440年)六月,京城“天雨连绵,宣武街西河决漫流,与街东河汇合,二水泛溢,渰没民居”,翰林院侍讲刘球奏请于城外宣武桥西等处量作减水河,以泄河中诸水,使无壅滞。钦天监正皇甫仲和等则认为宣武门西旧有凉水河,其东城河南岸亦有旧沟(金口河故道),皆可疏通,以泄水势,不必作新。明英宗准了皇甫仲和的奏请,于是在正阳桥东低洼处开通壕口,借助西高东低的地势,河水由西北往东南而去,一直流到左安门,当初的河面很宽,可以通行小型船只。

三里河的开挖,使汛期暴涨的护城河水得以及时排泄,利于城池的安全。此后的天顺至成化年间(1457-1487年),又曾有大臣上奏皇上,建议修疏三里河,以济漕运。因这里距通州张家湾约四十里,而且过大通桥(今东便门外)就是通惠河。如将三里河加宽加深,便可将漕运之船行驶到正阳门外。成化七年(1471年),成化皇帝朱见深派工部大臣勘察三里河至张家湾的河道。但勘察的结果是:“三里河水深只有二三尺,浅处一尺余,阔处仅丈余,窄处未及一丈,又有走沙,干旱则淤壅浅涩,雨则漫散矣。”成化皇帝权衡之后,以“三里河河道势不易开”为由,放弃了修疏三里河。但从正统五年到正德末年(1440-1521年)的80年间,三里河起到了分流护城河水的作用。尤其是夏季雨多河水暴涨时,一部分护城河水顺着三里河导入金口旧渠直达高丽庄潞河(北运河),减轻了洪水对护城河两岸街区的威胁。

三里河修通以后,由于正阳、崇文两座城门外的商业和居民区不断扩大、发展,到了正德、嘉靖年间,三里河西侧已成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出现了猪(珠)市口、鲜鱼巷、粮食街、煤市等集市。此后三里河东侧也成了人烟稠密的居民区。

明代中叶以后,三里河水道日益淤塞,为此朝廷曾拨出专款进行治理。仅弘治皇帝朱祐樘就曾三次下旨,拨银几万两,疏浚三里河。但朝廷所拨的疏浚河道银两却被层层盘剥,工部所属的都水司、营缮司、节慎库等治河官员均有贪污,甚至连南城兵马司的官员也得到好处,治河款到了河工手里已所剩无几,施工时自然少不了偷工减料。有几个河道转弯处本应砌砖石加固,以免水流不畅,但因所需银两不足,最后只用土坯进行了修砌,遇河水冲击时便坍塌了,结果更加重了河道的淤积。此事被巡城御史发现后,逐级上报,最后奏至弘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大为震怒,令都察院御史彻查。一个月后,都察院查办了涉嫌贪污治河银两的大小官员二十多人,有的被革职,有的被发配,贪污银两最多的(两千两)都水司郎中(正五品)被问斩,工部大臣也因督察不利被处罚。

大约在正德末、嘉靖初期,因河道严重淤积,河水断流,三里河已基本废弃。

清代初期三里河河道大多被夷为平地

到了清代初期,三里河大部分河道被夷为平地,附近居民便沿河道故址建房,逐渐形成多条街巷,其名称多与三里河有关。《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朱彝尊原按张爵纪五城坊巷胡同,南城正东坊有西三里河、东三里河、芦苇园,崇南坊则有南河漕、于家湾、递运所、缆竿市,又有三转桥、纪家桥、板桥、双马庄、八里庄、十里河,皆三里河入张家湾故道。”

清末时,三里河南段尚遗存部分狭窄的河道,“龙须沟”便是三里河的一段河道。光绪年间以前沟水较为清澈,到了宣统年间,金鱼池以北三里河的水便已干涸。进入民国以后,只留下一条很窄的水道,上面架有简易木桥,两侧逐渐成了垃圾场,最后变成一条只有两三米宽的臭水沟。当时有很多逃荒逃难来的穷人聚居于此,两岸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民国政府为整治龙须沟,改砌暗沟,但只完成了西段,而东段从天桥东经金鱼池、红桥折向东南这条沟仍为明沟,垃圾遍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北京市政府决定根治龙须沟,将原有沟身填平,改明沟为暗沟,并修建马路,安装路灯,开通公交车,由此使三里河尚遗存的部分河道完全消失。只有北京地图上标注的打磨厂、长巷头条、芦草园、北桥湾、南桥湾、金鱼池、红桥等古老的街巷名称,大致勾勒出古三里河的基本走向,而河道遗存物已很少见了。(文/户力平)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