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西递、宏村两处世界文化遗产,44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安徽黟县,前不久正式成为中国第13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也是安徽省第六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座人口不足10万的小小县城,何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澎湃新闻前不久就此进行走访时发现,黟县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仅仅是如宏村、西递的古村落保护,在古城保护方面同样十分用心,无论是黟县古城核心区至今仍保留着的大量明清历史建筑与名人故居,还是碧阳镇黟川两岸对于老建筑改造的活化利用,以及黟县乡村的古建筑保护,都让人体会到一种源于古徽州的“乡愁之美”。
黟县县委书记叶建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我们将以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新起点,着力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不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让历史文化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黟县古城夜景,可见穿街而过的槐渠
在最古老的县城,看到山、水、城和谐相融
站在黟县古城北门外的通济桥,桥下是从碧山深处流出的漳河,在清澈的水边往来不时可以看到戏水的女子,以及传出的一两句笑声,不禁让人想起与碧山相关的唐诗:“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的通济桥,明清多次重修
横跨漳水的黟县通济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明清多次重修,桥身高踞,古朴厚重,虽经千百年风霜雨雪,洪水侵袭,至今仍完好无损,挺拔耸立。通济桥南,即是黟县古城北街,槐渠穿街而过又称为横沟,过北街口即是横沟弦,这里自明代以来逐渐形成居民住宅区。上世纪50年代,这里拆除一些建筑兴建了“人民剧场”,大小祠堂改建成政治课堂、城关粮站、竹器社、制鞋厂、邮电局、新华书店等,其中不乏苏式风格的建筑。而今,在这些见证时代烙印的建筑背后,依然矗立着大量的明清历史建筑。
说起黟县的历史,与《史记·秦本纪六》所定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公布郡县制的时间是同步的。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县城之一,黟县古城是黟县乃至古徽州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选址与布局以徽州风水理论为指引,西枕东岳山、东望余家山,漳河自城东穿过,城外层峦叠嶂,构成“枕山、环水、面屏”的景观格局,山、水、城和谐相融,与星罗棋布的徽派古村遥相呼应,是古徽州“天人合一”城市选址思想的重要范例。古城空间格局清晰、秩序井然、布局灵活,堪称古县城建设中自然观与礼制秩序相融合的杰出代表。古城内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李白曾有诗赞誉“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黟县碧阳镇的古宅
黟县古城的徽派建筑
黟县古城所在镇为碧阳镇,早在1989年跻身安徽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黟县古城街区、麻田街区、郭门后街街区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从麻田街区过通济桥,经过北街、东街、西街,心六弄、费家弄、名贤里、舒家弄……在这些历史街区,不时可见名人故居和家族祠堂。
在走访中,无意间经过郭门街一座古宅,一位看起来不过五六十岁的老大爷坐在门前,悠闲地摇着扇子。面对记者的摄影镜头,他的表情轻松自在,毫不慌张。老人对于陌生的游客似乎也并不设防,而是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参观,典型的徽州民居,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双层屋檐。交谈之际,方才得知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老人这份不设防的淳朴与自然,记者不禁感动于其中的人情和温暖,也感叹于这在当下很多喧嚣的古镇老街中的难得。
黟县古城郭门街古宅门前摇扇的老人
拿着手里的相机,沿着前行的石板路,继续穿行在粉墙黛瓦的街巷中。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奶奶正推开木格子门,此时已近黄昏,天色慢慢暗下来,昏暗的光影勾勒出她的银丝,笑容里仿佛有着纯净的底色,温婉依然。问她年龄时,她说:“99了!”随后打开门,侧身让我们进入古宅。她七十多岁的儿子正坐在天井前正厅内的椅子上看电视,说起宅子的历史,他介绍说:“这所宅子据说最早是明代的,老房子住得接地气,得保护好,留给后代。”
走出古宅,再往前穿梭在干干净净的古城街巷,看着眼前繁华依旧的砖雕门楼,自然舒展的绿植兰草,挑担叫卖的商贩菜农……仿佛夏日里的暑气在此时一扫而空。
古城风貌遗存的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黟县有“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之称,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黟县历史文化资源保存不仅系统完整,数量也十分丰富。据相关资料介绍,县内保存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有168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黟县拥有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1处2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44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片,非物质文化遗产66项。
黟县古城
对于县内的古民居、古牌坊、古桥、古树等众多古城风貌遗存,如何保护与传承,并加强对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予以管理和利用?黟县相关部门介绍,黟县始终把以西递、宏村、黟县古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坚持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秉承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保护理念,以古城保护复兴试点为契机,提倡“微更新”,实施“微改造”,尽可能地保存原真生活。
据了解,围绕“百村千幢”工程、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等特色抓手,黟县近年来已投入逾亿元政府性资金,先后实施古城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修缮及白蚁防治工程等,特别是2015年启动实施的北街直街风貌综合整治等项目,有效改善了古城基础设施条件。在保护过程中,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古建筑“一幢一策”,确保每一条街巷“原貌恢复”、每一幢古建筑“修旧如旧”。目前,通过持续用力,不仅北街、直街等一批历史街巷得到有效恢复,县衙正堂、环山楼、程氏宅等一批文保单位也得以及时修缮。
地处黟县县委县政府大院内中轴线上的县衙正堂
其中,县衙正堂始建于宋宣和年间,元、明、清均有毁兴,现保存的系清光绪初年由知县陈德明所重修,建筑坐北朝南,飞檐翘角,正面四根柱子立于鼓形柱石上,支承着梁头挑和额仿。在正堂里面,陈列着黟县历代名人录,包括学者俞正燮、篆刻家黄士陵、一代传奇女子赛金花等。值得一提的是,县衙正堂地处黟县县委县政府大院内的中轴线上,在一新一旧之间,让人对黟县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多了一份直观的印象。
黟县县委书记叶建强(左四)在黟县古城考察调研
黟县县委书记叶建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黟县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与宏村,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将以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新起点,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持续强化政治自觉,积极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始终坚持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不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让历史文化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不久前在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上签约落地黟县中医药研发康养项目的上海客商宋晓牛一提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就非常兴奋。他告诉澎湃新闻:“每一次来到黟县,我都会被这里的山水人文震撼住,即使随意地走在古城的街巷和城郊周边,都总会发现不同的惊喜。我相信随着黟县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黟县特别是这里的城关镇碧阳镇,因为拥有古城和周边诸多优美乡村田园风光,一定能够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古城、村落与山水林田湖草相互交融的现代国际田园城市,将会更具神韵、独具魅力。我们投的项目就在城郊的南屏村和古筑村,主要是为了发展新安医学,以上海泰坤堂为依托,广集中医药文化、资源,为康养助力。共同打造集中草药种植观赏、中药产品研发、中医康养体验及艺术品鉴赏交易于一体的沉浸式农旅综合体。除了山水古宅,让我决定投资项目、建设黟县的真正原因,也是因为这里有一班低调务实勤勉的干部,他们对黟县的发展热情却如同一团火,使我们对这里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且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来到黟县后,都会爱上黟县、都会落户黟县,我们都为‘黟县新乡贤’这个充满温情的称谓而感动。我们以后就是黟县的建设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保护者,必须加油干。”上海名课文化艺术负责人前不久专程考察黟县时,对这里的人文历史保护同样赞不绝口,并表示因为爱上黟县,正在推进在黟县的人文艺术及乡村振兴的深度策划及合作。
与青山相映的黟县古村落
“乡愁之美”,从黟县乡村民宿到古城历史文化街区
在黟县,提起古宅与民宿,很多人都知道猪栏酒吧。猪栏酒吧的创办人曾说十多年前来到古徽州,并喜欢上黟县就是受到了田园风光和传统徽州民居的诱惑,“那个春天一进黟县,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正在怒放,而潮湿幽深的灰墙大院低调叙说着古人的奢华。这就是徽州古老乡村原初的魅力。吸引我们停留下来,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黟县西递,春日一老宅前盛开的一片油菜花。 叶榕 图
从西递到碧山古村再到溪边的油厂,猪栏酒吧已经有了三家,前两家都是以历史建筑改建而成,三吧是根据乡村榨油坊改建。说到对古民居的改建,猪栏酒吧负责人丁牧儿曾介绍说,当年他的母亲是用最朴素的办法改造并保护这所古宅:“把木料砖瓦全部拆下,检查有没有被白蚁腐蛀,然后在河里清洗,晒干之后再按原本的结构重新装好。”
油菜花开时的猪栏酒吧老油厂店(三吧)
“到这里你甚至找不到我们家,因为门口没有牌子,也是因为在田野里,晚上要能看到月光,看到星星和萤火虫,而不是霓虹灯。在乡下,就要尊重黑暗,尊重田野,还要尊重非人类。这种尊重是由内而外的敬畏,我们的外墙,跟田野不抢夺,你感觉不到它是一个酒店就对了。我们来乡村的意义,是把自己置放在一个‘分享者’的角色——我们利用这里的资源,和当地的原住民一起,与外来者分享这里的的田园、阳光、水和食物。猪栏这三家客栈,如果要发展,现在肯定已经有N个复制品了,但是我们没有走这条路。”丁牧儿说。
改造完成的猪栏酒吧老油厂店(三吧)内景
作为黟县最早的民宿品牌,猪栏酒吧的老油厂店(三吧)2015年入选了中国建筑大展近三年“中国最具责任感的19个建筑”。而在19个项目之中,猪栏酒吧的老油厂店(三吧)是唯一一个不是由专业建筑师/建筑团队打造的项目。
在猪栏酒吧所在的黟县碧阳镇,这几年通过实施旅游民宿管理提升行动,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发展精品民宿,借助良好的生态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当地民宿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以拾庭画驿乡村酒店、晴园民宿、统悠客栈为代表的精品民宿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这些民宿在古民居和民宅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人文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开展保护、开发和利用,既保持原有风貌,又适当增加现代元素,走出了一条雅而精的路线,逐渐成为游客个性化度假的优选。
拾庭画驿乡村酒店内景
在碧阳镇石亭村,拾庭画驿民宿就是由一个古民居群改建而成的民宿,这里占地十余亩,背山临水,由跨跃明清两代的老建筑——邵氏老宅改建而成。这一民宿缘起于黟县人黄智勇,他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回乡看到徽派老宅因失修破损,心生茫然。在石亭村遇见邵氏老宅后,他花费四年时间,说服二十七位产权人,经过多年修葺后,宅院恢复了往昔的气派,尤其以靠山采形、傍水取势的园林成为特色。现在负责民宿运营的詹妮是在合肥上的大学,毕业后选择来到黟县乡村从事民宿运营。
“我就是比较喜欢那种经过改造之后,适合年轻人居住的老房子,因为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詹妮对澎湃新闻说,“虽然这两年我们的民宿运营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我们着眼于长期发展。此外,民宿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本地年轻人,所以大家的心态都比较平和,也比较稳定,这种氛围我很喜欢。”
拾庭画驿乡村酒店阁楼一景
黟县民宿业的兴起,也极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该县发展民宿农家乐及乡村客栈900余家,年接待过夜游客400万人次,全县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今年1至6月份黟县共接待游客408.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44亿元。此外,当地这些年还努力创建“五黑”食品区域品牌,促进黑猪、黑鸡、黑粮、黑茶、黑果等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通过与旅游、康养、休闲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与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拉近都市人群与乡村生活、与农业农村的距离。
黟县古黟黑茶基地茶园采摘时
除了黟县乡村民宿的发展,黟县古城这些年也在持续探索古城工业遗存的改造与利用。
以位于古城北部麻田街的黟川两岸历史风貌区为例,“这里曾是废弃的酒厂、老图书馆和老电影院。”据黟川两岸文化街区总经理桑玉娇对澎湃新闻介绍说,“2018年3月开始,我们对这块区域进行了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保留了建筑原本的风貌,并根据设计方案,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二层。改造完成后的黟川两岸总体面积大约有12亩地,建筑面积在8000平左右,我们把它打造成了26个业态,包括美术馆、非遗工作室、民宿集群、陶艺手工坊、书店、茶馆、咖啡馆、服装店、酒吧等。由于紧邻西递、宏村古村落,所以最初黟川两岸的客源主要是来自黄山市范围内的游客,我们希望这些游客来到古城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徽派建筑的魅力,还可以在旅行的过程中提高舒适度。按照最初的定位,在正常情况下,黟川两岸平均一天的游客量有1000多人, 但这两年受到疫情的一些影响,所以我们现在是掉头行驶,把相关业态及产品,同时也针对当地居民等对象。 ”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黟县漳河与酒厂景
改造完成后的黟川两岸文化街区
夜色中行走在黟川两岸,月色清亮,在漳河和远山的映衬下,老街的灯光映在溪水里,一片宁静。由于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传承,这里确实见证着“乡愁之美”,也吸引着来到黟县的游客,真正在这里的古城与山水间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