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发布十周年。7月17日,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边会于福州采取线上会议形式举办。“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和申遗相关研究成果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始建,形成、完善于明清两代,历经750余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古代都城严谨对称格局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且历史悠久的城市轴线,被认为是中国都城规划的经典之作。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演变与北京老城同步。
北京中轴线,历经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北京中轴线历经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始建元大都,确定了今天中轴线的位置,北起“中心台”(今钟鼓楼一线)南至丽正门(今天安门附近),全长约3.8公里,为初建阶段。现地安门北大街的万宁桥为元代遗物。
140年后,明永乐四年(1407年)修建北京内城,沿用元代中轴线方位,将南端延伸到正阳门,全长约4.8公里。
再140多年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扩建北京外城,中轴线南端点再次向南延伸到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至此为中轴线的格局形成阶段。
此后明、清两代主要对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进行了局部改造与调整,为中轴线的完善阶段。
1914年,社稷坛作为中央公园开放,原皇家空间相继成为公共空间,开启了中轴线的公众化阶段。今天的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至永定门,全长约 7.8 公里。
北京中轴线
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等14处遗产点,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北京中轴线沿线景点
据悉,此次世界遗产大会“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边会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国际组织的关注和支持。来自各国各地区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和历史城市管理机构代表参加了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乔蒂·侯萨格拉尔,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北京市副市长杨斌等出席会议。“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和申遗相关研究成果成为本次边会各方热议的焦点。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致辞中表示,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希望通过边会提升全社会对历史城市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分享各国在历史城市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际对话与合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斌指出,作为一座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北京市牢牢把握城市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城市保护和更新有机衔接,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北京中轴线
边会邀请了十余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知名国际专家到会并发言,分享了中国北京、意大利罗马、日本京都、巴西巴西利亚等历史城市遗产保护案例,深入探讨了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以及在《世界遗产公约》框架内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科学理念和思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解读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介绍了北京市在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注重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近年来,陆续制定、施行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覆盖到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实施老城整体格局保护和历史环境整治,延续并彰显了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空间秩序。
吕舟教授认为,当前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指引的北京老城保护实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念、方法高度契合,为世界各国历史城市和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北京模式”。
“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边会的举办,向国际社会传播了城市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历史景观保护能力和水平、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边会现场。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