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史料丰富,方法新颖:首届中国海关史青年学者论坛侧记

成立于1854年的中国近代新式海关,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与运作方式,其影响深入近代中国贸易、金融、航运、科技、医疗、外交等方方面面

成立于1854年的中国近代新式海关,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与运作方式,其影响深入近代中国贸易、金融、航运、科技、医疗、外交等方方面面,自上世纪初马士开启海关史研究的大门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20世纪80年代,国内一度趋于沉寂的海关史研究重焕生机。近年来,随着地方海关档案等新资料和计量史学等新视角、新方法的引入,在传统的海关贸易统计、人事制度研究之外,更加充分地利用新整理、翻译、出版的海关资料,将目光放向长时段、系统性研究已经成为新趋势,学者的关注领域也扩展到气象、医疗、邮政、交通、语言、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数据化、空间化、可视化在推动研究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助力。如何从海关的活动与观察中把握中国历史的脉动,成为学者们关心的议题。厦门大学是国内海关史研究重镇之一,上世纪80年代,陈诗启先生在近代海关史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就致力于该领域新生力量的培养,并推动厦门大学和中国海关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多年来,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致力于集结研究队伍,助力中国海关史研究稳步推进,在海关研究、人才培养、资料整理和出版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6月25日至27日,“首届中国海关史青年学者论坛”学术研讨会于厦门召开。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办,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海关史领域诸多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论坛议程主要分为开幕式、分组报告和圆桌讨论三个部分。开幕式由水海刚教授主持,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戴一峰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发表致辞,从海关史研究队伍和交流平台的建设、海关档案资料的发掘和整理等方面进行梳理,表达对本次论坛有所开拓创新的期待。

会议现场?姬高歌 摄

会议现场 姬高歌 摄

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19篇,分为四场讨论,节奏紧凑,在选题、史料和研究方法上可谓异彩纷呈。

医疗史研究成为本次论坛讨论热点。复旦大学的薛莉比较探讨了19世纪后期中国对疟疾诊疗的认知,考察了不同群体对以奎宁为代表的现代医疗卫生的接受程度及转变过程,展示出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社会对于近现代文明的浪潮呈现出多面、复杂、多层次的群像。上海交通大学的刘豪以分析《海关医报》主编詹美生对气象数据与疾病数据的相关性认知为切入点,指出詹美生对气象数据和疾病数据两套体系的相关性认知前后经历了较大变化,揭示了江海关与工部局在公共卫生方面进入了一次类似“大分流”的历史体验。

海关制度与运作研究更加深入,外国档案的运用带来了新的研究成果。湖北大学的何强把1863至1909年江汉关监督奏销折记录的洋税收入数据与江汉关年报记录的洋税收入数据逐年比对,并得出了晚清海关监督奏销折的“两”实指关平两,而非库平两的结论。上海交通大学的金庆运用大量朝鲜海关档案,结合中韩关系史理论,从多视角分析了1885年赫德与墨贤理协同推动的这一场海关职制改革的情况、结果及影响,指出这一改革是赫德与墨贤理试图强加以万国公法下宗主国与属国间的关系为基础,试图重新定义中朝两国间海关关系的一种尝试。武汉大学的张小彤运用档案资料,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长沙关为中心,考察了海关存解在该时期的重要变化,以及战时重庆国民政府辖下内地海关生存状态。苏州大学的傅亮以顾文彬日记及家书为主要材料,辅以其他档案史料,考察顾文彬在宁绍台道兼浙海关监督任上及在任前后,对政务与海防从勤勉积极到悲观消沉的态度转变,为海关道台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个案。上海交通大学的姜水谣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海关资料和英国外交部档案,考察了自1927年总税务司安格联被免职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以岸本广吉为中心的中国海关整体的状况,以岸本个人经历为线索,探讨其中所折射出的国际形势的变化。南昌大学的杨换宇利用北洋政府外交部档案,对北洋政府时期1916年至1919年中、港之间的关务谈判进行梳理,分析影响这次谈判的多种因素,揭示出中、港之间的复杂经济贸易关系。

地理空间视野成为又一特色,GIS等软件的运用成为空间地理研究的重要助力。复旦大学的马欢重新对《中国药材清单》中所载的五千余条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和分析,并利用可视化手段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借助地方经济调查、地方志、报刊等资料,展现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药材埠际贸易格局的变迁进程。青岛大学的马斗成、董书凯对清代红岛海岸线变迁和胶东作物结构变动做出了详细梳理,指出胶东低山丘陵地区花生和番薯的大规模扩种,对清同治后红岛地区海岸线显著变化有很大的加速作用。复旦大学的程军以《华洋轮船行驶内港名录》为基础,辅以民国时期的各类指南导览类书籍等文献,复原出1898年至1929年间长江流域的内港格局,辅以图表,清晰展现出1898-1929年间长江流域内港轮运运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庞大轮运网。

进出口与关税依然是海关史研究不可忽略的议题,学者力求在数据搜集和统计方法等方面再获突破。山东大学的马光利用海关档案、英国议会文书、宫中档、调查报告等,重新审视近代广东罂粟种植、鸦片产量、外省鸦片的输入和消费、土产与外国鸦片的竞争等问题,力图突破原始数据残缺的局限,建立鸦片进口替代率新的估算方式。复旦大学的王哲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与美国档案、商务部国内外贸易局报告等史料,厘清美国在近代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过程,揭示出在香港因素、港口转运因素和吨位税计税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近代中美实际贸易值的系统性低估。上海交通大学的蔡诚讨论了晚清税则中计量规格和计量单位的国内标准化与国际同步化的过程,以及免税货物与分级征税的逐步标准化如何影响晚清税则中货物分类与品项的增减,并辨析不平等条约如何对中国经济造成实质伤害。

港口城市与港口制度成为本次论坛的又一热点。上海海关学院的姚永超运用江海关港警档案,详细剖析了1927-1936年上海城市垃圾倾弃于黄浦江的根源所在,并对江海关港警治理方案、运作情况及实际作为等予以评析,指出黄浦江垃圾抛弃问题从根本上而言是经济问题。上海海关学院的杨敬敏以近代大连自由港为例,在分析大连自由港制度特点与演变方向的基础上,从贸易效应与产业两个方面对大连自由港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指出自由港制度为大连工业发展虽带来契机,但其作用不能被高估。上海大学的郑彬彬根据英国档案、《筹办夷务始末》等中英史料,梳理了琼州开埠一波三折的历程,展现出英方扩张在华利益的复杂算计。青岛大学的马斗成、张世煜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中所收录的胶海关贸易统计报告、青岛市档案馆藏胶海关档案及其他各类资料对德租时期青岛自由港制度运作模式、发展变化及与青岛口岸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现场 姬高歌 摄

会议现场 姬高歌 摄

圆桌讨论阶段,在任智勇教授的主持下,与会学者追溯了海关史研究的开创与发展历程,就中国海关史的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学科建设等问题各抒己见,研究生代表也从自身的研究经验出发发表了独到的理解。

中国近代海关是中国近代史不可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这一领域史料的丰富性与可发掘性,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对于过去研究得不够充分的问题有所推进和纠正,对于过去被忽略的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新生代的研究力量也正在逐渐成长,与会的青年学者与研究生队伍对医疗卫生、海关特殊制度、地理空间分析等方面尤其重视,在数据量化、地理信息可视化软件运用方面尤为成熟,对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互动有较为深刻的阐发。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