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非虚构作品《张文宏医生》单行本。
近日,长篇非虚构作品《张文宏医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作品首发于《收获》长篇2020冬卷,基于对新冠病毒的专业抗疫防疫知识,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经历为主线,全景呈现了2020年抗疫的上海方案和中国经验。
“张文宏与所有中国抗疫战士一样,不仅仅是‘伟大的’,也并不总是无畏的;他们付出和努力,使得这个故事和它的主人公一样——可爱,但也日常。”《张文宏医生》作者、小说家程小莹说。程小莹著有长篇小说《女红》《男欢女爱》等,长篇非虚构作品《白纸红字》《带球突破》等,中短篇小说《温柔一少年》等。
《张文宏医生》首发于《收获》长篇2020冬卷
生死之间的共情
《张文宏医生》全篇“开场白”的第一句话是:“张文宏很少讲自己的故事。”
“现在我真的没有时间去回忆。我是医生,有很多病人在等我。特别是现在这个辰光。你说是吧。你跟我查过病房,在上海金山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那儿还有二十几个新冠肺炎病人。我们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的专家,每个星期都要轮流去现场会诊。我是专家组组长,每星期也要去一到两次。华山西院的病房,你也跟我去过。你看到的,病房里‘啪啪铺’(睡满病人)。他们是病人,都是感染病重症、疑难杂症,等医生去救命。你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加要紧。所以,我没有办法,也没有辰光,跟你去回忆许多老底子的事情。”张文宏在采访中的这番话,让程小莹一直印象深刻。
2020年4月下旬,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程小莹和张文宏见了第一面,但采访在此后将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陷于停顿。“张文宏忙,但还是会回复我的联系,一条白天给他发的短信,他会在深夜给你回复。老正常的。而且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他很诚恳。”程小莹回忆道。
直至6月,疫情趋于缓和,张文宏恢复了自己的专家门诊,愿意开聊了。他们就约在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的工作处,时间定在周六。对于“讲什么”,张文宏显然有自己的坚持:不讲童年往事和亲朋好友,更不要“拔高”。他说:“我就是个医生,感染病学科专家医生,因为新冠肺炎,因为这个病毒,我无法隐身于幕后,无法袖手观望,我需要站到前台来,说一些话来让大家听明白。但我也不是一个说书人,现在也不是回忆往事的时候,就说一些大家听得明白的话语。”
程小莹也不想去追问张文宏不想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的是,于1987年进入上海读大学的张文宏,这三十多年与这个城市发生的关系,以及这三十多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感悟。张文宏听后,说这个可以说,也有意思。
“我相信,公众对张文宏这个人物之所以发生极大兴趣,跟张文宏身上的大众共情力有关。这个共情力是关键。”程小莹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共同走过的岁月,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的时候,生死之间,一个智者的声音,那种独特的背景和独特的话语,产生共鸣,一种特有的庄重感,还有仪式感。文学要表达的可以不同于新闻报道,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程小莹
还原语言,还原一个人
在程小莹看来,张文宏的语言很有魅力。他总想起张文宏在2020年1月18日北京CC讲坛的演讲视频《让流感不再肆虐,你必须知道的真相》。那时新冠肺炎尚未宣布“人传人”的暴发,但已经发现“不明肺炎”。张文宏站在台中央,手拿话筒,经常踱步,一边说一边与台下听者互动。
受这个视频的影响,在采访张文宏时,程小莹基本不用正襟危坐的问答式,采访交流全程不拿手机拍照,不做笔记。在那些专家组会议、查房、视频连线、病例会诊等诸多现场,程小莹都远远地坐在一个角落,与张文宏的专业团队保持距离。
“所以,很多有意思有信息量的对话,都是和他在等电梯闲聊的时候,进办公室入座前忙着倒茶抹桌子开空调的时候,他开车我坐在边上的时候,吃饭点菜等着上菜的时候,在华山西院职工食堂面对面稀里呼噜吃一碗面的时候……就是这样,张文宏的思路信马由缰,这样的跑马般的思路生就的语言,信手拈来,你不知道他的下一句话会说什么,他说他自己也不晓得自己下一句会说什么。”程小莹在创作谈中写,“话语间,他时有停顿,和缓中带一点节奏,一种裹在柔和中的犀利,让对话暗藏机锋。有一些和张文宏紧密度各不相同的断章、逸事,零星点滴,在他的叙述间满溢出来,也许就成了张文宏的历史。”
有一次,程小莹跟着张文宏去了金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去开专家会诊之前,张文宏让程小莹带瓶水过去,还说:“喝水很重要的。我一直讲,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的,一是营养,也就是提高免疫力,再是喝的水要好,起码要干净。你记牢我的话。”正是“你记牢我的话”,让程小莹开始确信关于这次写作的情感调动——他可以写了。
在写作中,程小莹也尤其注重呈现出张文宏本来的语言,因而许多是口述实录,还有大量的真实话语背景。“张文宏是个能说会道的人。他的话语,为人熟悉。他的精神与文脉,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全书以这样的话语,真实地还原一个人。”
《张文宏医生》特别整理附录“张医生的话”。
所有的故事与背景,都与一个医生的职业有关
在最后的呈现里,《张文宏医生》以“开场白”起始,三章主体,分别讲述:上海战疫、“上海方案”、上海公共卫生体系的坚强堡垒作用;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足迹、华山感染三代人的奋斗经历和精神传承;张文宏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语言魅力、内心精神与思想境界。最后的“留白”,写到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伟大的中国抗疫精神。
最初书稿定名《感染力:文宏三章》。程小莹很喜欢这个书名,觉得它表述张文宏身上特有的感染力,又与他的感染科专家医生意合;文宏,取张文宏的名,亦含文章宏达之意。后来出版社商量更名《张文宏医生》,他也同意——这个书名很直接点出文宏医生的职业属性,而所有的故事与背景,也都与一个医生的职业有关。
程小莹说:“许多人也许比我更了解这个人,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个‘张文宏’;大家都很清楚地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在中国上海,2020年里,有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张文宏。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社会背景,有自己的性格,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最为考验写作的是——这是一个‘非虚构’的故事。”
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舒评价,程小莹的日常叙事一如张文宏在对大众做有关新冠疫情以及传染病防治的科普时所说的话,令人极易懂得。那些关于华山医院感染科、上海方案、科技防疫等听来专业且离普通人距离遥远的词汇,隐藏在一个医生的生活中,读之,便是饶有兴味且充满敬意地聆听一个上海男人带着沪语口音的普通话,从而走进主人公并不隐秘却很少被人注意到的精神世界。
“通过对张文宏以及其他上海医生们群像的描摹书写,作家所展示出的,乃是上海这座城市,在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时所交出的一份特别令人满意的‘上海答卷’。以我所见,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方才算得上是真正理解了《张文宏医生》这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