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亭是清末民国时期上海知名书画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对海派书画艺术的繁荣和对外交流贡献卓绝,吴昌硕赠诗王一亭曾有:“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
虽然在艺术上,王一亭没有吴昌硕、齐白石那样巨大的地位,但他兼画家、慈善家、艺术活动家、实业家、艺术赞助人为一的综合身份所产生的影响力,尤其是推介吴昌硕的巨大贡献上,却无人可比。澎湃新闻获悉,8月18日,“孝承祖德方传家风——王一亭书画影像资料展”在上海笔墨博物馆(福州路)举办。这次展出的主要资料由王一亭曾孙提供,部分展品由其向好友借助,每幅字画、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王一亭(1867年—1938年)
王一亭(1867年—1938年),是清末最大的实业家之一,并加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并两次任上海总商会主席、中国佛教会会长。
在海派书画史上,他更是不得不提的人物。王一亭早年学画得徐小仓指点,后师从任伯年,继承任派风格。1912年,年近70岁的吴昌硕正式定居上海。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大力推介,使其名声大振,为海上画派树立起一位艺术界领袖。
1922年11月,爱因斯坦夫妇途经上海,上海书画界与商界名人王一亭在自家寓所梓园设宴款待,于右任、张君劢等人作陪,其间观赏了主人所藏金石书画。
1922 年 11 月 13 日,《民国日报》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梓园和爱因斯坦的拜访:
“王一亭(1867—1938)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实业家、书画家、慈善家。他事母至孝,因母亲不习惯城市喧嚣,遂购置小南门乔家路 113号梓园入住。梓园,清朝康熙二十一年由进士周金然构筑,至今已 300 余年。王一亭入住后,保留了原来的青玉舫、琴台、归云岫诸胜。因园中有古梓,故易名梓园,吴昌硕(一说郑孝胥)题写园名,园的规模不算大,但构造精致。全园以荷花池为中心,池中植莲,养鱼, 又有仙鹤、白鹅遨游其间。四周多奇葩异草,花木扶疏,山石嶙峋。池中筑亭,可供憩息。园东临街处建二层楼住宅。 楼上卧室,楼下分别为客厅、书房、画室,十分宽敞。由于王一亭寓所可算中国家庭的典型,他作为画家当然藏有历代名画和自己创作字画的精品。由他来接待爱因斯坦,正是为了‘藉便博士观中国家宅情形,并赏览中国美术品’。”
王一亭自题肖像照
1922 年 11 月 ,爱因斯坦拜访上海梓园时留下的合影
1936年,一篇署名千秋的文章介绍王一亭说:“其为人也,虽未侧身仕途,躬投商界,而绝无贾者好诈谄恶之风。就其余暇,穷究八法,于《争座位》最得神髓;画宗任伯年,故人物尤能独具当世之英华。”“王师貌慈祥,低眉如弥陀。曾自题甲子小影,有句云:常作低眉无我相,不教昂首向人前。”该文谈到王一亭与吴昌硕的关系,说王一亭与“吴缶老交最厚,当吴微时,济以财物不稍吝,古称管、鲍,今见王、吴,先后辉映,堪相匹云”。“管鲍之交”是说管仲与鲍叔牙有厚谊,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以“管、鲍”比“王、吴”,可谓海上美誉。王一亭以后学晚生之礼待吴昌硕,既给吴以生活上的支持,又大力推介其画艺(尤多播传于日本),吴则在艺术上对王勉力提携,画界多见“王画吴题”,即一例也。吴昌硕赠诗王一亭曰:“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
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后,王一亭坚辞不就伪职,1938年11月病逝。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公葬。蒋介石当时曾题送挽联:“当飘摇风雨之中弥征劲节,待整顿乾坤而后重吊斯人”。
任伯年、王一亭、吴昌硕,《缶翁行看子图(轴)》,1914,120cmx50cm
(澎湃新闻资料,非此次展品,私人收藏)
王一亭《太平自寿图》 (澎湃新闻资料,非此次展品)
近年来,围绕王一亭书画艺术的展事、研讨活动等较多,他在海派书画中的地位和贡献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公认,但其他方面的宣传和介绍仍然欠缺。不久前,上海笔墨博物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举办《红色主题展》,由王孝方提供的革命烈士汪裕先的英雄事迹,特别是烈士(化名陈石卿)写给寄父王一亭的亲笔信、写给母亲恳请寄父以送零用钱为由赶来南京见面的遗书,令观者感叹。同时展出还有一幅王一亭应陈独秀嘱所绘之像,更令人叹为观止。此次王孝方专门提供更多方面的文物史料,希望能从各方面,多领域、多视角,让大家认识一个较生动、丰满的真实形象。
王一亭画作
立轴 《鹰狼图》
立轴 《山农先生像》 王一亭画 吴昌硕等题词
据上海笔墨博物馆提供的资料介绍,王孝方是在王一亭逝世四年后,1942年才出生的,因此未能亲瞻其先祖。虽王一亭是清末民初上海滩上著名文人,但因历史变迁,此后五十多年很少宣传,渐为世人遗忘,王孝方对先祖事迹也知之甚少。1962年他到香港,最初立足谋生颇为艰难,后曹光彪得知他是王一亭的后裔,立即接纳了他,并送他学习毛线纺织。此后,经多年勤学苦干,他以毛纺为基业,在世界多国十数地建厂办实业,创业有成,颇具名声。2005年他退休返回祖国,归居上海。不久见到报端宣传,爱因斯坦当年来沪访问时,曾由王一亭出面作东在私宅“梓园”接待并宴请贵宾。此时,他感到自己身为先贤后裔,仅知其是位海派书画名家,未免有愧。从此,他开始致力于王一亭书画和史料的收集研究,还发起组织了王一亭国际文化基金会和王一亭艺术研究会。十多年来他在上海、湖州、镇江、昆山、扬州等地举办了十余场王一亭艺术纪念展,出版了多本纪念书籍画册……
经亨颐(左1)、黄宾虹(左2)、王一亭(右1)等合影
这次展出最珍贵的一件展品,是王一亭1932年书写给孙儿王忠模的“道德经”字幅。摘录《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和孔子《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困而不学”,并详作阐释,以此教勉孙儿勤奋学习、修身立德。岁月沧桑,此幅作品曾散落在外,后被藏家顾毅所收藏。当顾先生得知忠模是孝方之父,当即无偿相赠,并笑言“物归原主、完璧归赵”。传家之宝失而复得,王孝方当然视作拱璧,表示定将世代传存,永守家训。
人言百善孝为先,孝道之先更是继承祖德、流传家风。这也是他这次积极办展的初心。他还感到先祖一生造福社会、惠及众生,一定还有许多书画及史料散落在民间及藏家,期望通过此次办展,能获得更多信息,使挖掘、收藏和宣传研究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更深入进行,他充满期待。
王一亭 横幅 《道德经》
王一亭 行书对联
王一亭一生参加过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反袁的二次革命,后又退出国民党不问政事;他当过日企的代理(买办),后辞职,日寇侵沪后他坚定地拒绝与日伪合作;他办过实业,在不同时期曾涉足产业、商业、金融、保险等。而贯穿其一生、终生不渝的是书画艺术、慈善事业与信教敬佛。他一直嘱咐家人,卖字画所得钱款必需单列,全部用于慈善救济,个人和家庭不准动用分文;他信佛,却不排斥道教乃至天主、基督等洋教,凡是慈悲为怀、劝人为善、造福于世的他都乐于接受。因而他为人处世的核心是慈善助人,造福社会。这次在筹展、挑选展品时,就以此为旨,尽量更多地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此次展品跨时长、涉事广,主题可能略显松散,然而每幅字画、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能从某一侧面或视角,给人们带来新的认识,引发新的思考。如这次有两幅画轴,是王一亭早期画作,仿其师任伯年手法工笔细描,与我们常见后期作品富金石气息的画风截然不同。王一亭从1911年起曾多次组织大型救灾助贫义举,还曾亲临灾区,目睹灾情惨景,并创作《流民图》以筹义款赈灾。这次展示的一本《流民图》刊本是王孝方近日收购而得,内集己未年(1919)王一亭绘、吴昌硕题的六幅《流民图》,此画册当时刊印三千本,为宣传和发动赈灾而免费赠发。王一亭自命“白弄山人”,这种做法与一般商人、画家截然不同,足见他纯行慈善之举,全无功利之心,超脱俗世凡人的崇高境界。
《流民图》刊本
《流民图》刊本内含吴昌硕题跋
还有《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及《模范人生观》等,均以诗画等通俗形式宣传道德教化。原来当时的上海中国道德总会就是由王一亭与叶增铭、王孝赍等44人发起组织的。可见他的一生始终将道德修为放在首位。
立轴 《寒山拾得图》
早期画作
1934年,由王一亭亲撰,并发起在沪55位社会名士签名联署的《曹素功尧千氏墨庄介绍启》,是他为支持民族工业、发展传统制墨技艺、弘扬华夏文化的义举。本展还溯源展出当年乔家路王家梓园和天灯弄曹氏墨庄的图片,两家近仅百米,小巷互通,近相邻、情相亲的情景,以及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与笔墨庄亲密合作的渊源,这些都是海派文化与海派笔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繁荣的历史见证。王孝方说王一亭在实业界、书画界、慈善界和佛教界广有盛名,曾多处办展,但因与笔墨博物馆有这份因缘,所以他选择在此办展,并将长期合作下去。
横幅 《翰墨精华》
镜片 《曹素功尧千氏墨庄介绍启》
国产油烟墨
这次展出还有一些影像资料。清末民初的名家若存有一二张相片即甚珍贵,能留下影像资料的极少极少,而王一亭却留有一些平日居家生活、挥毫作画题词,七十寿诞盛况、丧礼隆重哀荣的影视记录,其中如沪上名人吴铁城、杨虎、虞洽卿、杜月笙等为王一亭祝寿,王一亭为梅兰芳作画等镜头,可谓弥足珍贵,极具文献价值。近年有关艺术传媒更拍摄了不少关于王一亭传奇人生、书画佳作等影片视频,王家也自摄了一些文史资料,在展期内,博物馆将选播其中部分资料,以使人们亲睹先贤真实的尊容笑貌,领略其广博的人脉资源、尊显的社会地位,双馨的德艺造诣和广博的慈善心怀。
据悉,此次展览由上海笔墨博物馆(福州路429号2楼)举办,展期为2021年8月18日至11月21日。
王一亭画作
王一亭画作